網路上有很多傳言,前驅失控比後驅車失控容易救,用傳聞或隨意說出一種論點,真是太容易....多數人也無法真正認知傳言真實性,很容易繼續傳遞下去!但仔細去思考一下,高階跑車或頂級超跑,有後驅或四驅,但為何沒有前驅.....甚至F1賽車有前驅嗎?
開BMW車去跑山路,老實說依照著線道不越線,真的毋須高超駕駛技術,沒啥難度...但其他眾多的後驅或四驅車種,或多或少,真更多需要些技術。
現在科技運用,已經可以克服原汽車無法改變的物理特性,例如BOSCH的電子差速器,只要車廠設定得當,不管前後驅或四驅,在跑山路中的推頭或高速過彎,都可以輕易做到或克服,簡言之,未來驅動模式或品牌都已經不是問題,而BMW的完美操控也將逐漸失去操控光環。
只能說太多人,將方向盤多打一些,就認為就是物理現象的"轉向過度"!這樣開車,只會加快讓自己愛車外拋至彎外方向,導致事故而已。
網路上搜尋一下,就可以得到,前驅為何"轉向不足",而後驅車為何會"轉向過度"的物理特性分析。
如果開車在彎道中,還開不出"前驅"與"後驅"的差異,那就順順開就好,別太勉強,只有弄懂這些物理現象,就會知道何時要加些油門,何時需要收油門,而得到最快的彎道速度。前後驅,都可以做到,只是後驅可以得到高更多的極限。
未來越多車廠採用BOSCH的電子差速器,前驅車就可以克服物理上的推頭現象,BMW的前驅車,BOSCH電子差速器是標配。高階的超跑,幾年前電子差速器,也同樣開始配置,電子差速器(eLSD)運用在任何驅動模式都適用,包含已配置LSD(機械式限滑差速器)。以往高階跑車,在彎道上,非常吃(需要)技術能力,現在有了eLSD,高速過彎,輕而易舉的直覺轉向,不再需要技術,只需要是一個夠強的心臟即可。
紐柏林賽道,這幾年刷單圈速度,比起已往進步,不只是一點點,而是大幅的進步,原因是動力,還是底盤大幅進步?其實這都是靠eLSD來做到,保時捷運用及調教eLSD,真的非常強,因此連凱彥刷圈的成績,也非常的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