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德系渦輪增壓發動機沒自吸耐用?是這樣嗎?資深修理工告訴你答案

引擎室溫度,日系車真的比較低,
不管是自吸或是渦輪都是差不多的經驗。

至於冷氣或是說空調,就開過的德系跟日系車,
不得不說日系車的空調真的做的好,
夏天可以冷到有感,溫度調好冬天一樣很舒適,
不太懂為什麼會有人說日系車冬天或下雨冷的要死?
兩部車老實說,在冬天的體感差異並不大。

比較的兩車是賓士E系列跟Lexus ES,車齡7~10年左右
夏天中午大太陽,L牌的真的可以讓人冷到蠻有感。
ThomasLin wrote:
同時對於引擎室裡的所有塑膠組件,溫度也是關鍵因素


事實
延伸討論,日系車比較耐用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引擎室溫度低
而引擎室溫度, 除了設計的工作溫度,日系國產一堆小CC的橫列引擎,引擎室比較空曠
歐系高級車一堆縱置, 6缸8缸大CC的, 塞好塞滿
到了V10 V12超跑, 可以看看國外youtuber介紹影片, 裡面超壅擠, 一堆地方要含金的隔熱材料隔離

也因此常常聽維修技師說日本車要換東西很簡單, 大多不用拆東拆西
都是同道理
pyrite wrote:
不太懂為什麼會有人說日系車冬天或下雨冷的要死?...(恕刪)

我認為問題可能出在濕度
這裡大家談的日系車冷氣更冷並不是基於出風口溫度量測得來
而是體感溫度,那麼就牽涉到乾冷濕冷的問題。
日系車一般靜肅性較差,氣密不好代表外界的空氣水氣更容易進入。另外日系一般採用的空調濾心在過濾水分的性能上也較德系品牌更弱
那麼是不是有可能大家感覺更涼,只是因為車室內有更多水分子附著在皮膚表面進行蒸發而帶走熱量呢?
ernest985

氣密不好代表外界的空氣水氣更容易進入,那「外界的熱空氣」會不會更容易進入?

2022-12-01 12:31
ernest985

只是因為車室內有更多水分子附著在皮膚表面進行蒸發而帶走熱量呢? 我都在流汗了,你還要給我更多水分附著在皮膚上?

2022-12-01 12:33
ThomasLin wrote:
德系有些車款為了加速更快,使用了小一號的活塞環,降低了活塞上下摩擦阻力,副作用是少許潤滑的機油在燃燒室被燃燒,俗稱為吃機油,這些車系在車主手冊中已載明幾千公里會耗損多少機油...不解為何不知所以然的外行人喊啥燒.....開過這車款的加速力道感,日系車主能體會其中的爽度嗎?


不懂上面這一段文章哪來的理論根據還是官方的資料有表明?
還是只靠某些歐系車會吃機油的結果論來反推?
到底吃機油是刻意為之,為了提升車輛性能?還是可以省油?
不是都在講環保,卻故意把機油拿去燒?

因此我不是很能認同之前VAG車主手冊中寫的每xxxx公里吃1公升為正常損耗
(因為保養周期內要添加不只一罐機油)
家人曾經擁有的GOLF V GTI , Audi A4 2.0 TQ ,2台機油真的都吃很兇(都已經賣掉了)
每次跟在後面,都會先看到一股黑煙噴出,然後就知道前車已經開始要加速了

但是我自己曾經擁有的S203 C32 AMG 開了十多年,不會吃機油
S205 C63s開了幾年到現在里程數6萬多,
5~8000公里保養周期內也不會亮燈顯示要車主添加機油(聽說有部分的車友會)
所以小弟覺得不太應該用[德系車][加速快,有力]來概括並合理化這種吃機油的現象才是....


回歸正題,渦輪車會比NA車難養嗎?
現在的技術來說,渦輪車已經比20年前好養多了(油耗,渦輪耐用度都進步很大)
但也不能避免引擎周邊的東西就真的比NA車多不少.....
更不用說那顆燒燙燙的渦輪躺在那,讓引擎室溫度又高了一些

只是也不能這樣比,因為如果要拿同排氣量的NA引擎來榨出同排氣量渦輪引擎一樣大的馬力峰值
免不了就只能提升引擎轉速上限8~9000甚至萬轉......想必耐用度也不會跟大家心中的一般NA引擎一樣囉!
lordkon wrote:
聽起來蠻有道理渦輪高...(恕刪)

哪台車年份到了,橡膠/油封類不會壞的..........講NA跟是增壓車,都一樣
翔仲科技 wrote:
日系車是純冷氣,在夏天當然是冷得舒服,但在除夏天外的更多日子中是冷得發抖,非常的不舒適,但德系車在夏天時也可以取消風向自動模式,直接選擇指定中間出口,此時就會得到跟日系車一樣的涼爽,晚上或除了夏天的白天外,都選擇AUTO......這時就會感受到跟日系車完全不同的舒適感,日系車除了夏天外,開啟冷氣太冷,送風又覺得太悶...日系與德系車設計思維是不同....

日系車的引擎熱轉換效率若好,也不用不斷降低排氣量....德系車主流是2000cc渦輪,油耗跟日系車降到1000-1500cc渦輪差不多!歐系車幾乎都是使用傳統自動變速箱,日系車幾乎都要使CVT變速箱。

德系車多數用的渦輪組件,多數是日本製...這才是日製的勝利!而且加速更快,極速更高...

德系有些車款為了加速更快,使用了小一號的活塞環,降低了活塞上下摩擦阻力,副作用是少許潤滑的機油在燃燒室被燃燒


看完大大的留言
我想您對於日系車的空調可能有些誤解
以現今多數車型來說
熱水排與蒸發器都安裝在同一個控制箱中
駕駛在車上設定的溫度
都是冷氣經由熱水排冷熱空氣混合送出
並無純冷氣這種說法
自然也沒有除夏天外冷得發抖,非常不舒適這種現象

另外,到目前為止
小弟還未曾聽聞有任何德國廠商官方說明
為了加速更快,而使用了小一號的活塞環
這是推測?還是有秘辛?

降低活塞上下摩擦阻力有很多方式
缸壁噴塗技術(PTWA,單絲旋轉電弧)就是其中一種
2007年後,日產、福特、福斯等品牌高端車型都有使用
有這種技術,工程師不見得要冒燒機油的風險來使用小一號的活塞環

什麼車才是好車
德國車?日系車?
都不是
只要符合個人需求的就是一部好車

所以無須以個人的標準貶低其他事物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產品都有屬於它的市場
lordkon wrote:
買歐洲車
就是只能持續前往修車的道路上


遙遠的年代前,當SAAB與Volvo使用渦輪增壓時,買車時他牌業代總說渦輪增壓不好。現在滿街渦輪增壓車。三十幾年、四十幾萬公里的渦輪增壓還頭好壯壯。

要批評,請先自己用過,別道聽途說!
近藤先生 wrote:
看完大大的留言我想您...(恕刪)


活塞有沒有小一號,從排氣量、缸徑和衝程就可以看出端倪。有些排氣量友善的車款,反而是日系車比較多。當然,近年來歐系車也都很友善,正好可以符合台灣的排氣量切換點。

活塞的重量的確看改變一些性能上的差別,這點我認為歐系車在這幾年活塞重量應該都比較輕,以利活塞平均速度 (mean piston speed)這在引擎的設計上會有相當的影響力。這些數值,是一般的廣告文宣不會提供的技術資料。

歐系車比較會吃機油,日系車比較不會吃機油,這要回歸內燃機的傳統設計理念來看待。首先,內燃機本來就是源自歐洲的技術,在設計理念上機油消耗率比較高,也是歐洲各類型的內燃機共有個特色,日本改良後設計有著不同的調性,不管汽油、柴油、燃氣引擎都是一樣。這小弟也覺得很妙,機油消耗率高不高跟油環有絕對的關係,也影響到運轉的樣態。

至於缸內塗層的技術是這幾年來的新科技,對於機油消耗率的影響在我的觀察,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歐洲還是吃,日本還是刮。但隨著小排量+缸內直噴+渦輪的導入,我認為日系車慢慢也會吃得比較多,這是設計本質的造成的差異。畢竟,這些技術應用的設計公司都是歐洲公司。

小弟的一些看法,交流一下。
pinin406 wrote:
不懂上面這一段文章哪...(恕刪)


歐系車起步排放黑煙,我有幾個看法。

首先,機油燃燒出來的煙,是藍白煙。會噴黑煙有幾個可能性,第一,他是柴油車。但,六期以後的也沒有黑煙可以看了。第二,他是五期以前的直噴蝸輪車,六期後一樣也沒有了。第三,他引擎有問題了,燃燒效率變差了。最後,就是他改車,空燃比已經偏差了,不是一般用車樣態。

小弟的一些看法,交流一下。
自吸,自吸什麼啦~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