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PS3 的更新頻率只有 24hz ?

cksleeper wrote:
我第一個想法就是 ...(恕刪)


不是吧,跟演員沒關係,跟一般消費者買的產品比較有關係。

tcwtpsh wrote:
前面兩位前輩有讓我學習到

但是我依然還是有那個問題:24Hz並沒有比較好,電影工業直接跟上60Hz不就搞定了?

或許是特效等動畫要做每秒24張比較不麻煩,所以繼續延續下去?...(恕刪)


你可能有弄錯問題了。
動畫通常是用30fps存,電影通常是用24fps存,這兩個格式都可以達到對畫面的要求,所以才會應用至今。
NTSC是以30hz為基礎的格式,所以電視才會有60hz,120hz的處理方式,這是畫面處理的要求,而不是儲存畫面的要求。

要是把儲存畫面的要求從30fps一次拉到120fps,資料量直接照乘就是4倍(當然實際上不會這麼高),但至少就會發現原本使用40幾GB容易的這些藍光就變成一片放不下了,舊的電視也無法放這些120fps的影片了,這很明顯是不能接受的事。

解析度的提昇可以向下相容,fps提高想向下相容就會變得很麻煩。

要我來說的話,在儲存影片的場合,用60/120hz並不會比較好,搞不定的事反而更多了。
波特多 wrote:
動畫通常是用30fps存,電影通常是用24fps存,這兩個格式都可以達到對畫面的要求,所以才會應用至今。
NTSC是以30hz為基礎的格式,所以電視才會有60hz,120hz的處理方式,這是畫面處理的要求,而不是儲存畫面的要求。

要是把儲存畫面的要求從30fps一次拉到120fps,資料量直接照乘就是4倍(當然實際上不會這麼高),但至少就會發現原本使用40幾GB容易的這些藍光就變成一片放不下了,舊的電視也無法放這些120fps的影片了,這很明顯是不能接受的事。

解析度的提昇可以向下相容,fps提高想向下相容就會變得很麻煩。

要我來說的話,在儲存影片的場合,用60/120hz並不會比較好,搞不定的事反而更多了。...(恕刪)

..........這樓真是越蓋越歪別再放錯誤訊息誤導他人,
一般所謂的30hz或是60hz/120hz那是機器的掃描/顯示頻率,
ntsc或是pal是電視系統的規範,你要有一個統一的規範在電視頻道播放才會統一,
以前的crt電視不能跟現在LCD相比,它只能吃一種,
拿偶們這邊電視頻道用的480i 30hz影像規格來說
這邊的30hz是交錯訊號(就是一般說的i啦interlaced scan),SD有線無線電視節目皆為30hz,
普通480P60hz的60hz指非交錯訊號(就是P啦Progressive scan俗稱倍頻),掃描率增加讓畫面減少閃爍,
而LCD TV顯示多半都是P,請注意這邊講的是顯示,
就是好比說i的訊號進去你看到的畫面都是加成P的顯示出來(30hz->60hz)
120hz是為了要減少LCD殘影而誕生的倍頻技術(60hz->120hz),所以你不會看到電漿在講啥120hz,
你講把儲存畫面拉到120fps?這不是不行,只是沒匹配的機器會放不出來而以,
先不說播放器能不能放出來120hz訊號,tv能不能吃120hz訊號才是比較大的問題,
上頭講的規範就是要用在這種地方來統一,以後會不會有?也許頻寬夠大後會有,
啥?你說現在就可以放來看,那是後製的播放器幫你改成60hz輸出的啦

另外動畫一般也是24fps,因為你在電視上看才變30fps,
至於動畫/電影為什麼會是24fps製作,請自行上網辜狗這又是另一檔事
Hz是每秒出現的次數,跟Interlace或Progressive沒有關係!
目前常見的規格有
傳統CRT電視:
NTSC (i60 60 frame interlaced)
PAL (i50 50 frame interlaced)
LCD電視:
480P60
720P30 & 720P60
1080P30 & 1080P60
基本上Interlaced是隔行掃瞄,
所以每個frame的data量是Progressive的一半,
也就是1080i60約等於1080P30的資料量,算是performance上不去時的偷吃步
24Hz是特殊格式,一般電視並沒有支援,
LCD一般支援的頻率在30/60/120........等等以30為倍率之間,
要到24Hz顯示一些clock必須重算,還要看除頻除不除的出來........
所以必須是有特別標明支援24Hz的電視才會有,
樓主可以先檢查看看片源的frame是多少,是不是PS3偵測錯誤!
以現在的壓縮技術而言,24Hz加到30Hz對藍光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
有問題的應該是電影工業還有多少高成本的固有設備需要汰換??
Heel toe bend symphony?
從源頭說起

影像記錄的演進過程是先電影再電視。
一開始的時候電影每秒只有16格後期才進步至24格,這是為什麼呢?
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電影是用底片拍攝的關係,因為底片有曝光值的問題,要適當的曝光時間才能有良好的顯像。 但是16fps的影片會有跳格的感覺,直至底片技術進步後可以有較短的曝光時間才調整為24fps,因為這是兼顧人體視覺的流暢度及較長的曝光時間的數值。

後來電視出現了,當時的電視分成2大系統(彩色系統的secam基本跟pal相同就此略去)
PAL歐規系統及NTSC美規系統。PAL系統為25fps 625i 而NTSC為30fps 525i,然而為何有如此不同,因為
制定國家的電源Hz不同,歐洲主要為50Hz美國為60Hz在交錯掃描下每秒顯示50或60個半張畫面,就造就了25fps 或 30fps的差別了。

當電視撥送後,電影總是有需要在電視上播放,這時候24fps轉換到30fps的問題就產生了,因為電視的掃描頻率是不能調整的,於是就有了2:3 pull down的方法產生。

另外早期動畫的製作是以手繪及一格格拍攝於底片上,所以也是用24fps,近年來因為電腦技術的使用及無底片的製作方法,所以也幾乎是30fps的做法了。

到了LCD出現時,因為LCD顯像的方式及特性,並沒有掃瞄線這件事而是以全幅一張、一張的顯示,處理掃瞄線反而成為一件麻煩的事情,既然在lcd的顯示時脈可調整的情況下在遇到以24fps製作的影像來源時,就原汁原味的以24fps顯示,更能忠實原味的呈現,避免因2:3pull down轉換造成的影音些微的不同步情況。

120Hz究竟在做些什麼
因為是lcd,是以全幅一張、一張的顯示,但是人的視覺會因為圖格暫斷而有大腦自動修補的情形,但是如果大腦修補出的圖像與後來顯示的圖像有過大的落差時會有殘影、模糊等等的感覺,為了解決此問題就利用gpu在兩張畫格中插入運算出來的圖像來減少斷格的落差,以減少因大腦自動修補而產生的殘影、模糊等等的感覺,這個影像倍頻技術就被稱為120Hz顯像(詳細做法各社不同)。

120hz是以30fps=60hfps(60張半張/秒)*2倍頻(gpu算圖補足)=120hz

感謝喔 終於知道常聽到的2:3 pull down是啥東西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