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街一隅-
因為內容想到哪K到哪,太雜亂打槍,好好整理下。
這邊就把設計開發內容刪除,只留新車開箱文。
感謝車友給予建議,立馬來整頓下內容。
改裝的文章我另發一篇,連結如下 :
Jimny JB74 Mini G自主設計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77&t=6306699&p=1#80822992
這篇內文 :
* 外觀分享
* 內裝分享
* 總結
*** 下面圖面可點選圖片任意下載高解析圖做為桌布使用哦!
====================================
外觀分享 :










目前已裝車自主設計改裝品 :
* 類G款備胎蓋盤-

* 個性化後視鏡蓋-



* 前擋風玻璃導水條-

將水往左右A柱兩端排出,減少車頂與前擋撞風後雨水直瀑灌滿整個前擋影響視線。
全車美照-


















===============================================================
內裝分享 :






new Jimny的內裝,主要都是採用耐清理用的材料,前中控台主要也都是硬塑膠,車廠做內裝件,主要有兩種硬塑膠材質,PP料添加GF等材料,有些則添加PC,另一種便是ABS或ABS+PC料。
歐洲車則大多數會在前中控台上半部,採用大量的發泡類軟膠材質,主要是PUR或EPDM等橡膠製作,觸感會比較好。
軟膠中控台內部通常還需要另外射出GF強化的硬體基座,來定型固定發泡的軟膠材質面板,才不會型變,製成相對比較複雜、成本比較高。
通常因為成本考量,低廉的作法,才會全部使用硬塑膠。
也是價格帶坐落50~70萬左右小車普遍的車廠製作方式,包含VW POLO、T-Cross也採用全中控硬質塑膠料,表面做皮革紋路,在鋼模內做放電咬花而成型。
最絕的,莫不過最早在汽車工藝上出現TOYOTA使用硬塑膠,放電咬花做出皮革車縫線的手法,成本真的捏到同為汽車工程開發,我都想給豐田日本工程師拜了!


原廠的油門踏板。

原車冷氣出風口飾蓋。
說真的,原廠車這個設計,應該採用高亮面金屬電鍍漆塗裝會很漂亮,沒事去搞咬花面,整個就LO掉了,想拆下來自己噴,還得花時間把電子咬花面打磨掉...........。
大陸做一堆控台飾版,冷氣出風口這個也是有的,但目前沒看到入眼的款式...........,只好裝做啥都沒看到!XD
改天再拆下來自己噴黑,有空再打磨掉咬花拋光,再來噴電鍍銀面漆。






原廠方向盤。
左邊媒體功能操作,下方有發話模組。
右邊則是上路常使用的定速功能鍵。
本車沒有ACC,開長途有點小累累,很想用拖車把車子拉到南部去合車,搭高鐵咖速系。

簡單又粗曠的傳統儀表,但表頭的方殼罩設計真的挺有意思的,原廠這個設計我喜歡,拉髮絲紋面板。


這台車沒有選配多媒體主機,就很陽春傳統的面板款。
建議選配多花個1萬多多媒體主機還是很ok的,只要不要時不時改機後黑屏、死機就好。
我不玩電裝品,就是這些通訊協定以後的車輛開發越來越複雜。
以前1車型日系車也就破解一款通訊協定,現在車子原車的系統越來越多,越來越歐化複雜,高低階車型,有些一款車高低配就4~5種通訊協定。
跟怡利、營隆這些廠搞電裝品,心臟要很大,出貨給車廠不一定是會幸福的,產品沒搞好,甚至可能會變苦難的開始,就像怡利做給台灣本田Fit MK3的主機,黑屏到桃園龍潭一位女車主換了三台主機還再黑。
被客訴玩下去,供應商派工往經銷商跑斷腿都收拾不了,以後的車,只會更難搞,會被玩死掉。
而且車主又特愛改電裝品,到底改了錶頭還是串接了那些東西,被外場接到出包,車主傻傻的也分不清,清一色就跑回原廠罵原廠主機爛。
Toyota車美仕主機就這樣經常被洗版,出事的車主,哪個笨蛋會自己舉手說自己亂改了那些外掛哩!



傳統的直線式排檔設計。
這個駕駛人要自己多注意儀表上面顯示的檔位,不要入錯檔嚕!
這種檔位設計,最大的問題就是非常容易入錯檔。


這台純種越野小車標悍的,就是4傳車的4H / 4L搭配限滑差速器的配置。
搭配非乘載式的梯形底盤大樑,讓這台車生於玩沙、始於玩樂。
中央扶手鞍-->無。
這邊位置,也是這台車唯一僅有的2個洞放置飲料的置杯槽。
買了它,飲料置杯與騰挪出改裝更多可置物小物等機能件,幾乎是必備的改裝入門。
這台車的車門下半部,只有窄窄的置物槽,更下方,就鈑金面,沒了。
弟兄子妹們,大家用力改下去,才是吉米本色呀!


剛拉到車時,一直在找的就是車窗升降鍵在哪?
它很特別的,是設計在上圖4鍵中左右兩側的撥鍵。


usb/點菸器擴充槽。

主駕遮陽板化妝鏡是沒有燈的設置。
車友喜歡的話,應該可以挪用它車來改。



有身高180以上的車友在反應上圖中紅圈的後視鏡支臂過長,自己diy改短。
身高高的車友會有藍圈視線部分遮蔽的困擾。


前座前倒往前推移,即可騰出進出後座的空間。



後座乘客,與於前客座乘客下車後,踩踏助手席座椅下方踏板,即可由後座乘客控制請倒前座椅背並前移,便可順利下車。

前/後座身高170左右正常位置,後座乘客膝部空間尚可,不會太糟糕。
但如果都是籃球國手要擠進去前+後,長人就麻煩大了!



new Jimny後+2座的乘坐舒適度,比一般5+2休旅車或MPV、VAN CAR來得好許多,坐起來不會太憋屈。

助手席有這跟拉力賽用的粗壯把手。


後客窗是固定式,現在有零售改裝拆換後窗玻璃,做推舉式的推窗與木板架平台。
設計別有巧思。
拆裝方式跟傳統拆玻璃相同,用釣魚線將玻璃下面的結構膠割開,取下原車玻璃,並清除原車殘膠。
以PU結構膠打上原車打膠面,將改裝玻璃件組立,表面用膠帶暫時加以固定,待24h後PU結構膠乾固即可拆除表面膠帶。
其實就是施打PU結構膠防水,我就看不懂隔壁版RAV4車頂架末端2孔位漏水在蓋大樓吵一片是.............,這只是防水打膠就解決,80年代修車鈑金都會做的事,現在經銷商被客訴到怕了,原廠沒發文,技師不想被夾殺,裝做啥都不會修了!
人類到底是進步還是退化,令人唏噓。






後座翻摺與平倒。
基本上,後座全滿客要載物,就是向上發展,車頂盤可以說是這台車必備要的產品。
後座滿座下,後艙就剩下翻折板放三角架那丁點小空間了。
如果常獨身自己開就沒差。
到這邊,內、外觀分享就告一段落。
總結 :
這台車,真的是台會動的大玩具,其實挺有意思的。
而是否能合適中、高年齡層長途操駕易疲累,就看使用人自己體質了。
因為是非乘載式底盤,開高速,時不時得持續修正方向盤。
原廠配的胎圈尺碼踏地面積窄,加上車高較高,也容易因為路面不平整影響踏地面積的穩定度。
另外~原廠座椅只能前/後滑移,缺乏椅墊高/低可手動調整功能,只有很簡易的座椅規劃設計。
它就是一台Fun car,原廠初始立意,就是國民隨手可入手、門檻低的純種小型越野車。
但這台車平常以40~80內舒服的一般道路開,還挺倩意的,作為這樣的都會車使用,倒也不會不足。
至於許多買不到車的車友問我這台車為何要+8~10萬跟黃牛買車。
其實這就只是商業操作,有需方有供。
等新車蜜月過了,慢慢會回復到市場正常機制去,新世代車,不管用偷拐搶騙,能搞成缺車現象,就有炒作的空間,包括中古車業者,都會去盤新車卡位,轉手加碼賣出,國民車大概也只有這台目前能這樣操作。
最近全球車廠又缺晶片,各品牌即使有單也造不出車交,自然變成賣方市場,假如車廠橫豎一個月只能出600台車,炸單了它還是只能出600台,那它便宜賣,跟保有點毛利賣,自然就演變成會捏緊一點,會較不利買方市場。
依照總代理金鈴從日本進口到台北港出車的數量,車源應該慢慢不缺。
還是可期待原廠再度開放接單,這真的是台經典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