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01也是公開的網站, 也要有心胸接受不同網友的意見, 只要不是漫罵或汙辱他人, 每個人也都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 這樣才是真正的言論自由.
Mazda6對於Mazda小行車廠來說, 可以說是集全力希望能翻身之作, 初期反應來看, Skyactiv在全世界的銷量直線上升, 的確是好的開始. 不可否認我從以前就很喜歡Mazda的車子設計, 那種融入東方人對於美學的線條的要求, 很對我的味.
但除了外型, 對於車子的本質-Mazda的引擎, 變速箱或底盤, 總讓人覺的少了臨門一腳, 這次的Skyactiv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雖然車子還沒有入手, 但是希望不要讓我失望!!
大腳下去, 中間空檔的時間差很小.
Mazda6 還沒機會試過, 但引擎一樣, 加上車身輕, 重心低, 表現應該更好.
單純個人體驗.
My blog : https://chujy.pixnet.net/blog
suzuki-gsr wrote:
轉貼一下大陸網友提到的觀點,他認為sky技術其實炒作成分居多,
發動機提升壓縮比來壓榨更多的動力,這個是個廠家都能做到。
當年標致的2.0 發動機,11的壓縮比,就147馬力,200nm扭矩了。
思鉑睿新款和老款發動機一樣的技術,調高壓縮比,馬上提升20馬力。
但是這類發動機壓縮比升高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油品適應性下降。
再看馬自達的創馳藍天,其實就發動機本體而言,沒有任何獨特的新技術,就是靠更高的壓縮比來榨取馬力,而且壓縮比比目前國內市面上任何汽油發動機都高,馬力要是再沒點提高就太說不過去了!
為了解決因此產生的爆震問題,馬自達在排氣上動手腳,用421排氣歧管緩解爆震機率,這個確實有效。但也帶來兩個負面影響,一是前懸掛因為空間被擠壓,只能從雙橫臂簡配為買佛遜;二是車頭前懸(也就是前輪到車頭最前方的距離)過長,與寶馬、奔馳等短前懸的設計潮流明顯違背,結果就是初看好看,看久了絕對不耐看。短前懸的車,車身側面都不會耐看。
綜上所述,床馳藍天基本上是炒作概念,有得有失,並不存在發動機本體的技術革新。
01車評有夠商業,明明操控不如上一代,卻還能說到如神車一般,看來ucar的比較公正一點,
馬六的421排氣管確實使引擎更往前置,嚴重影響車身配重,我查過車子最好的配重應該要像f1一樣
前後45比55,若沒辦法起碼bmw或lexus和infiniti都可以做到接近50比50,
結果新馬六卻是63比37,造成過彎嚴重推頭,且又因軸距放大太多,造成出灣車尾跟不上車頭,
會有車身回正過慢的問題,對於連續彎道很不能勝任(山路),這些01的試車手跟go車誌隻字未提,
公正性備受質疑。
不過他還是有提到偷了bose音響的部分,這點要給霸子兄支持一下。
新馬六的引擎明明就是比現行柴油車的壓縮比都來的低...到底在講什麼?
橫置引擎的頭段怎麼會壓縮引擎室左右空間???? 跟前輪與車頭又有啥關連?
雙B是因為後驅車整個配置不同造成的結果,拿前驅車來比較? 什麼跟什麼阿
哪一台前驅車配重會好? 何況是車頭更重的柴油車,01操控神車更慘好不好
為什麼會網路隨便看到的東西就當作是真理一般信服?
閣下到底有沒有思考過認真去查證過這些網路言論呢?
suzuki-gsr wrote:
轉貼一下大陸網友提到...(恕刪)
VVL可變汽門揚程
兩段式雙渦輪增壓引擎
這兩個好像也是新加進去的,降低壓縮比你用說起來容易,你自己把你的車隨便給他降一下試試看要不要?
馬自達這次的的相關技術也很明顯都是"優化"過去的設計,要說什麼天大的創新是沒有,但我想可以說達到"優化"的效果了
設計一樣商品 受到很多現實面的影響 技術、成本、產品客群、等等等一大堆,所有的配至設定到最後只能權衡到盡可能理想的程度,這也是設計的難處,以一台中大型房車來看馬六可以算高分過關了
你拿一台以舒適取向為主的房車,要求他長軸距還要有運動性,我只能說不是這台車錯了,是你錯了馬六已經走向舒適路線了,偶而激烈操駕的運動性只是輔助性能而已。
車體外型各有所好,不要拿"名車"當成圭臬來膜拜,你覺得什麼配置才好看那是你自己覺得而已,馬自達的車型設計也不隨波逐流,向來都以自己的家族基因延續,喜歡的人大有人在。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