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azda川馬的品牌升級修羅路

至於車友提到高級車品牌的客層,是否會消費Mazda。
我個人的看法-->還是有不少機緣的。
畢竟1996年,裕隆的日產Cefiro A32,就用年銷12萬輛,印證過台灣市場它的產品豪華升級別於同級競品的價值,只是當年用於豪車的V6引擎+勞斯萊斯內裝工程,確實奏效,只是現在產品與客層訴求不同。
但很多獅子會、扶輪社社友,哪個經濟實力弱,會差到只是在1A2B而已嗎!但還是一堆人很低調,97~2005還是愛開Cefiro、Camry。
Mazda一樣也有機緣能成為高端客層眼裡的西施,低調的奢華,也是人人愛呀!

重點是,Mazda賣的是什麼。

高級車客層,經典的,以保時捷為例,它賣的或許是情懷、產品的故事。

某種裙帶關係而論,經銷最末端與客人接觸的素養,其實是很大的關鍵。

例如保時捷的銷售手段,是不會跟客人談買賣,lo掉。
如果Mazda要改變以往國產車銷售,鎖定在怎麼說服澳洲來的客人,就為了一台車,議價那個1~2萬的兩畝三分地。
去討價還價那1000~2000元的,就更不用說了,根本抓這品牌在地板擦。
一個品牌,去找這類的客人給自己添香油,不是讓自己早早往生嗎?這要談啥叫買賣,客層都只是為了一顆便當,那要把自己品牌做起來的人,就壓跟找錯人,表錯情。
這樣子,品牌永遠會被自己做lo掉。
賣車的人,要很清楚,自己的客人,是哪種人。
那種不適合自己的戀人,不是該早早分手,何苦貪戀一坨屎。
還裝屎臉,把自己的價值丟在地板上擦。

所以,銷售的素質涵養,絕對是這個品牌,是不是被自家人當狗屎看的核心問題。
自家人都看不起,那客人怎麼可能會給好臉色看。


以市售價+10~20%或甚至將來拉到30%,提供更精緻的服務、產品特色。
我個人並不覺得這對Mazda或對擁有這個品牌的車主會是壞事。
因為產品要抬升,開發出更多高質量的產物,售後服務要拉升,都跟產品毛利轉嫁而來所賦予。
主要還是,原廠如何在產品力、售後服務,都能讓消費者,願意成為那個+10+20+30%的客層。
精英制,是必須前往的修羅路。

換做是我設計產品,我也不願被拿來跟淘寶比價格。
這種對象,我連談都不想跟這客人談,雙手送他去買淘寶就好。
車廠,要很清楚自己的產品,絕計不是淘寶貨色。

而很多產品價值,營銷還沒能了解,如何跟客人溝通自己產品與競品的根本差異。

但Mazda的產品,值得肯定它的廣島職人匠心獨具。
因為它並不停步於批判聲,已經大步走向面對自己的未知。
就大聲告訴客人,我,有用了哪些心,這就夠了。
Silvia999 wrote:
我以前住國外,我在加拿大也生活了12年左右,也會去美國逛逛。我在國外看北美的消費者其實不是特別注重BBA。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差異還是價值觀問題。再說北美BBA其實比較便宜而且人均GDP也比較高。如果有人能解釋那非常感激



稍微分享一下我小小的看法
其實這邊的人不是不看BBA品牌,而是還沒到那個層級去看。就跟我們一般人也不會去在乎賓利換個機油要多哨錢一樣,根本就不是淺在客群。
在台北/新北年薪兩百,很多人就會開始看BBA,因為你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花錢

在北美,戶外能玩的很多,要花錢的很多,滑雪,玩槍,玩重機,玩山林小木屋,玩船,玩露營車,玩烤肉,玩釀酒,這些其實都花錢花很兇。即便在大溫哥華年薪稅前十五萬加幣,單身一人拿到手上十萬出頭,換成台幣也在兩百多一點左右。過得不比在新北/台北年薪兩百的來的舒適。如果還有以上任一興趣,那錢又更薄了。

不過隨著世代的演進以及BBA開始車海戰術,各種小車紛紛出籠,越來越多年輕人也往這裡靠。
現在2022 Rav4 四傳LE版 弄到好大概四萬一加幣出頭A/GLA這兩台五萬內有找,一個三十出頭歲出社會也近十年了,與其買一輛Rav4,還不如弄個GLA/Q3/X1。如果通勤距離不是特別遠的話租賃又划算。現在北美家庭生態也不向幾十年前家家戶戶都三個小孩起跳。越來越多年輕夫妻三十出頭歲才第一胎,對大容量的車子也不這麼需求了。

在這邊我觀察到會買BBA新車E/5/A6以上的本地人,至少家庭收入都落在二十萬加幣起跳
很多也跟台灣一樣,工作上需要台"體面"的車子

2019年的資料
前 1% 加拿大人的年收入 $258,034
前 2% 加拿大人的年收入 $190,119
前5% 加拿大人的年收入 $132,493
前10% 加拿大人的年收入 $102,869
就目前手上有LEXUS及MAZDA的車來說,先以車格不講。
但光一進保養廠,保養完成至離開二個車廠就差太多了。再著我實在不懂,MAZDA一堆人說質感好、質感好⋯⋯但實際上在內裝「觸摸」到及各收邊的感覺真的很一般,也很「單薄」。
要光靠自已單一品牌往高級品牌走,真的很要很多資源及時間,再著各國的經銷商能否陪著這麼走下去也是很大的問題。
初學者~~請多指教...
就目前手上有LEXUS及MAZDA的車來說,先以車格不講。
但光一進保養廠,保養完成至離開二個車廠就差太多了。再著我實在不懂,MAZDA一堆人說質感好、質感好⋯⋯但實際上在內裝「觸摸」到及各收邊的感覺真的很一般,也很「單薄」。
要光靠自已單一品牌往高級品牌走,真的很要很多資源及時間,再著各國的經銷商能否陪著這麼走下去也是很大的問題。
初學者~~請多指教...
Noobs wrote:
稍微分享一下我小小的(恕刪)


感謝分享你的看法以及詳細分析。雖然我知道北美戶外活動非常多,只是不清楚那花錢花很兇。原來台灣是有錢沒地方花才買名車。如果要在北美買BBA那就要限制自己的出遊頻率了。很多都是開皮卡的,像F150,Silverado等。

其實我也有看日本的汽車銷售資料,Lexus在日本占比也沒有台灣高。日本Lexus跟賓士市占率差不多。我去日本玩過,日本戶外活動應該也是比台灣多很多。

速霸陸的話,高緯地區下雪頻率較高的,能見度就變高了。高緯地區的家長為兒女買車也會建議選速霸陸。北海道也是。我記得速霸陸在北美二手價不輸頭又大,速霸陸在雪地就是香。
Silvia999

Suzuki主要還是K-Car賣得多,Daihatsu也是。

2022-03-21 9:54
阿福的網宅II

Silvia999 日本K-Car主流這是一直存在的,Suzuki全球最強的市場是印度,Toyota車甚至還得貼Suzuki來賣才賣得動。各自有強處。[XD]

2022-04-12 8:08
就是宅 wrote:
品牌升級需要的是口碑(恕刪)

分析得相當精闢
有企圖心是不錯,但不要空口說白話就好
希望實際作為能跟上
Silvia999

我認為主要是不能再有任何閃失,不然到時候就跟柴油事件一樣無法收拾。

2022-03-21 9:57
rich0760

我認同 沒錯 空口說白話 光維修備品就差一大截了 維修待料缺件 差lexus 一大截; 一個曾經有過lexus&mazda 車主留!!!

2022-03-31 16:41
jackie13 wrote:
就目前手上有LEXUS(恕刪)


服務內容豐富性,也反映在產品價格上。
舉例以Lexus UX、Mazda CX-30,兩車相似的車格,售價目前還是近翻倍(差距有拉小些),仍會反映在造價、售後服務上。

Mazda是說有要往上抬升的企圖與造車走勢,但目前不論在價格、定位,算介於Lexus、國民車之間的定位,要看CX-60上市,是否會走向全球戰略車,才會確認到這款產品後,Mazda的全球佈局有打算走到哪個層次。

S-class、X-6 M這些400多萬車的內裝,也是比較豪華的設計,但說用料有多好,就我們這些車廠作設計開發的咖在看,也沒這麼的誇張,更何況比國民車好一些些的Lexus,沒拉到GS、LS等級,其實也就一分錢一分貨,是很正常的。

日系車的特色,就是設計上精緻,跟老外設計邏輯不同。
90~2000年的M-Benz,內裝與VW這類德國車都很相近,走的並非華麗,而是務實取向。
例如W211年代的內裝,老外的設計思維,是務實導向先決,其次才是妝容。
例如內裝件A、B、C柱質料厚度、內層結構,外觀件鈑金肋倒鉤,特殊加工滾壓,先重這些特殊工法。

亞太車板金蒙皮內/外,就僅是斷面圖一般的平面對接、無特殊倒鉤成型結構(現在賓士多數為大陸設計中心主導,也轉變為亞太車結構體,過往滾壓特殊加工件複雜的成型已逐漸消失)。

內門板與中控飾板,背面插枵多,甚至作倒鉤只進不出會斷腳的設計,飾板500mm長,扣點多達5~6個,門飾板除了扣點多,還很多是作塑膠C面腳座燒溶咬死在內門板上的,主要都是考量車輛撞擊時,避免飾板噴擊對車室成員會造成額外的傷害。
SUV一支前保桿總成,光要卸除,至少得拆70~90顆扣件。

亞太車,則是相反,設計華麗,成型、組立,能省要極大化精簡成本,豐田的造車思維,一顆塑膠扣、螺絲,都要盡可能的省,這便是獲利。
一樣500mm長的飾板,很多內部腳座卡榫只設計2~4個,工程設計面,大多考量拆換施工,選擇對鎖螺絲。
結構相對簡單。
SUV一支前保桿卸除或組立安裝,扣件普遍大約28~40顆內,不會再更多了。
保桿左右葉子鈑的內襯架,與歐系車結構複雜度相比,也相對簡單。

上述各造工上,亞太車與歐系車先天工程設計開發邏輯就不同。
造工上Lexus比較好,很多在於品牌導入給消費者相對的" 感覺 "勝出,實際物料,相差有,但不會太懸殊,掛個LOGO翻倍賣,是最大的利差。
彼此間的車內設計僅在於風格差異,用料與巧思各有巧妙可取處。
Lexus的內裝設計構成比較繁複,Mazda的內裝設計構成,過往在設計總監 前田育男Akira Tamatani帶領下,走更歐式極簡風,沒有太複雜的設計與繁複的加工。
讓國民車的車價,造工上有比較好的質量與設計美學呈現,這點是好的。
造車成本高些的Lexus,有資源做更好的加工,這也是應當。
Mazda川馬的品牌升級修羅路,從四代馬跨入百萬級距是個分水嶺,
那麼後續Mazda是怎麼決策的呢?
私以為從55公里以上的車維居中軟體自費升級。不給。
到小改款CX-5車機新款螢幕。不給。
更加誇張是Mazda 3 e-SKYACTIV X 阉割了一大堆東西,居然還敢開122.8W離譜的價錢!
在互聯網訊息同步的現在。到底是誰給台馬這樣的勇氣啊?

身為四代馬3車主的我,真心感到台馬讓人太太太失望了。

BTW
日本母廠端出來的牛肉還是挺香的。
小瓜呆3618 wrote:
Mazda川馬的品牌(恕刪)


這品牌形象是不差,但是台馬的誠意真的。CX-5就螢幕就算了,X版馬三開123萬的價格比ST-Line還貴動力也不怎麼樣只有省油的優勢是在坑消費者嗎?而且還不是賣新版本的X引擎,牛肉又被拔掉一些。也罷,總比永遠都不進好。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