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的看法-->還是有不少機緣的。
畢竟1996年,裕隆的日產Cefiro A32,就用年銷12萬輛,印證過台灣市場它的產品豪華升級別於同級競品的價值,只是當年用於豪車的V6引擎+勞斯萊斯內裝工程,確實奏效,只是現在產品與客層訴求不同。
但很多獅子會、扶輪社社友,哪個經濟實力弱,會差到只是在1A2B而已嗎!但還是一堆人很低調,97~2005還是愛開Cefiro、Camry。
Mazda一樣也有機緣能成為高端客層眼裡的西施,低調的奢華,也是人人愛呀!
重點是,Mazda賣的是什麼。
高級車客層,經典的,以保時捷為例,它賣的或許是情懷、產品的故事。
某種裙帶關係而論,經銷最末端與客人接觸的素養,其實是很大的關鍵。
例如保時捷的銷售手段,是不會跟客人談買賣,lo掉。
如果Mazda要改變以往國產車銷售,鎖定在怎麼說服澳洲來的客人,就為了一台車,議價那個1~2萬的兩畝三分地。
去討價還價那1000~2000元的,就更不用說了,根本抓這品牌在地板擦。
一個品牌,去找這類的客人給自己添香油,不是讓自己早早往生嗎?這要談啥叫買賣,客層都只是為了一顆便當,那要把自己品牌做起來的人,就壓跟找錯人,表錯情。
這樣子,品牌永遠會被自己做lo掉。
賣車的人,要很清楚,自己的客人,是哪種人。
那種不適合自己的戀人,不是該早早分手,何苦貪戀一坨屎。
還裝屎臉,把自己的價值丟在地板上擦。
所以,銷售的素質涵養,絕對是這個品牌,是不是被自家人當狗屎看的核心問題。
自家人都看不起,那客人怎麼可能會給好臉色看。

以市售價+10~20%或甚至將來拉到30%,提供更精緻的服務、產品特色。
我個人並不覺得這對Mazda或對擁有這個品牌的車主會是壞事。
因為產品要抬升,開發出更多高質量的產物,售後服務要拉升,都跟產品毛利轉嫁而來所賦予。
主要還是,原廠如何在產品力、售後服務,都能讓消費者,願意成為那個+10+20+30%的客層。
精英制,是必須前往的修羅路。
換做是我設計產品,我也不願被拿來跟淘寶比價格。
這種對象,我連談都不想跟這客人談,雙手送他去買淘寶就好。
車廠,要很清楚自己的產品,絕計不是淘寶貨色。
而很多產品價值,營銷還沒能了解,如何跟客人溝通自己產品與競品的根本差異。
但Mazda的產品,值得肯定它的廣島職人匠心獨具。
因為它並不停步於批判聲,已經大步走向面對自己的未知。
就大聲告訴客人,我,有用了哪些心,這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