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bc wrote:
5千一次車廠會比較好...(恕刪)
嘿嘿,現在越來越多人貶低台灣人,然後認為台灣人勤保養都是阿呆
就國外的一些技術文章來聊聊吧...
事實上歐美保養技師也很多主張3000 mile換油的
當然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沒有人敢說3000 mile換油絕對錯誤
因為這麼多年來有太多車款超過3000 mile換油就會出包的
所以專業的技師通常會以「測試結果」與「數學公式」來判斷不同車款油款的保養時程
有的車款和油品配合,確實可以達到長期5000miles 7500miles的保養週期而沒有任何問題
而像是BMW之類某些交換量達到6Qt~9Qt的車種,則因為容量極大則有更長的耐用度
而原廠是不是絕對不會錯呢?
事實上車廠也不是第一次主張可以延長換油時間
汽車史上也出現過原廠為了證明自己的引擎耐用
而宣稱自己的引擎可以承受15000 miles甚至24000 miles的保養週期(還不只一家,有興趣自己去查查)
之後在保固期內卻出現相當比例的引擎損害事故
因而將保養週期重新降低
特別是70年代以後開始每隔數年就會出現越見嚴苛的排氣標準
使得燃燒室溫度普遍升高
在許多國家的油品規格,尤其是廉價礦物油,沒有大幅改變的情況下
車廠也就不再敢嘗試大幅改變保養週期
而許多人說國外的行車電腦判斷換油里程很有一套
好像都可以跟nasa技術媲美了
事實上這些程式也大都僅是利用行駛溫度、轉速、行駛時間等數值進行判斷
而無法判別油品實質的劣化程度,亦無法區別行車環境的嚴苛與否
至於台灣的行車環境為什麼被認為稍微嚴苛
呵呵,其實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塞車或氣溫、濕度
很多歐美地區在氣候上也以濕熱著名
而是因為頻繁短程行駛造成的油質破壞
每次短程行駛熄火後
新鮮油氣與廢氣當中含有的少量水份與硫化物會因為溫度不足而凝結
無法因為高溫而揮發
進而與機油結合而產生油泥
若距離拉長而使引擎達到良好的工作溫度
則可以減少此種狀況發生
而這些油泥隨著時間過去,造成的劣化速度會越來越快
這也是為什麼「使用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換油判斷標準
短程行駛怎麼定義呢?
一般來說單程10 miles或16km以內的都可以稱為短程行駛
若非走走停停,這樣的距離大約二十分鐘內可以到達,引擎溫度則不容易達到良好的水準
去想想歐美人士的通勤方式,市郊居住區普遍離商業區多遠,離大賣場多遠
基本上跟台灣島內的交通模式有許多差異
你載小孩會開多遠呢?大賣場離你多遠呢?銀行、餐廳離你多遠呢?
不管是新店到內湖、板橋到松山、大安區到北投都不會超過這樣的距離
頻繁的短程造成的油泥量跟長途比較起來差異頗大
若加上平時經常怠速的習慣,對於油品實在不能說是不嚴苛
可以想想前幾年台灣某些計程車運將普遍10000km以上保養
長期下來卻發生不少件油泥阻塞而大修的情況
一方面是該車款本身溫度偏高而油道細小,另一方面也就是行車習慣嚴苛的緣故
基本上若有辦法每隔固定里程進行油品鑑定當然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手頭寬裕也有時間,且不確定自己的車款狀況,5000km/半年 換油是個不錯的選擇
若跑的距離多,那使用品質優良的全合成油並且採用10000km/半年 也是可以接受的方式
認為自己的車子能承受15000km以上的保養週期也沒有問題,但請特別仔細檢查油質或開蓋觀察
有些車款的溫度與設計確實無法耐受長週期
以國產車,4公升機油為例,到原廠換一次機油大約要2000元。以10萬公里(一般的保固里程)計算,每5000公里換機油的就比每10000公里換機油的多出2萬元以上的保養費用。
就性能而言:
如果你開的是性能車,或是對車況極為敏感的人,我相信在5000與10000公里之間換油可能有差;但如果是一般通勤,假日出遊車而言,5000與10000之間我想心理因素大過實際感覺。
就對車子壽命而言:
對車廠而言,他當然希望你越常換機油越好(賺越多),而且在保固期間內他還要負責正常使用下引擎的保固,因此保養手冊規定的應該是趨於頻繁,比手冊更頻繁換機油真能增加車的壽命嗎?自己前後兩輛車都是1萬公里換油,十多萬公里跑下來也沒修過引擎,或是有油泥。
就環保而言:
以一輛車一年跑2萬公里而言,台灣機動車輛大約是500萬輛,如果大家每5000公里換機油,每年大約會多使用4000萬公升的機油。這對地球而言也是浩劫一件。
註:保固期限內最好還是遵照手冊里程或是時間更換機油。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