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azda川馬的品牌升級修羅路

alan050505 wrote:
當全世界都在油電+小turbo...(恕刪)


馬自達的車,就我90年起開車迄今,他們家的車都不是以馬力見長。
即便到了這世代,別的車廠都在開發新的內燃機,他是選擇既有內燃機持續優化精進這條路,也與其他品牌不同。

我會買馬自達,大多偏愛他們家有不錯較歐式的底盤+車體剛性,IIHS撞測成績也越來進步,頗有Volvo持續爬升堅持自我的主廚菜單想法,只要自己認同,還是可以接納的。

至於柴油噴水事件,這個也是家家有本難念經。
我在大陸跟廣本搭,當年也爆機油門事件,新車產品停售。
產品出點怪手,我主要是會看後端處理,畢竟招回也是沒有車廠樂見的,但要完全杜絕,恐怕還真沒車廠敢舉手自己家的產品從來沒出過怪手。

對消費者來說,主要還是在售後服務怎麼搭配處理,把損害降到雙方能接受。
回到30年前的品牌策略, 把Eunos, Ẽfini和Autozam的故事再玩一次嗎?
感謝樓主分享心得與知識、已經加五分!
阿福的網宅II

車友謀棄嫌![拇指向上]

2022-03-03 19:40
阿福的網宅II

![拇指向上]

2022-03-03 19:40
adolf1110 wrote:
我也是最近有空就會翻(恕刪)


感謝您喜愛我偶爾為之抽空編寫的小文章分享。
說多專業不敢當,只是較專精於車身內外觀設計開發,電機、底盤、引擎這些,就通通不是我能碰的項目,不敢言勇。

車輛製程每台車building時間不一。
我還真的沒特別在廠區內,注意過一台車完整組立需花多少時間。
上網撈了下。
捷克Skoda 24h組裝生產: 台/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CGWJ4qas&ab_channel=TVBSNEWS
這其實應該單指部份製程組裝一台車。

韓國品牌KIA的墨西哥海外產線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VdJ_Ji1eI&ab_channel=Automomo%E8%B2%93%E8%B2%93%E8%BB%8A%E7%B6%B2
68台/每h
這代表他的廠規模大到很驚人了。

特斯拉產線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2mG9UsDxc&ab_channel=LifeofWayne
說真的,以在車廠組裝品質來看,特斯拉的車體各部件的組立,是沒有像其他車廠作細部的管制的。
該怎麼說,應該是產業出身不同,它真的不像作汽車的。
例如特斯拉的葉子鈑銜接前門、後門,到後葉子鈑,我在港口,將該品牌同一車型車輛儲區看了個遍,每一台組立都差異很大,說真的,看不出他的檢定標準是啥!
例如車身的電鍍飾條裝配,國產車隨便一家,都做得比特斯拉精緻,組立相對也有較高的檢、治具要求標準。
特斯拉似乎不講究這些。
如以各細節去要求,它的組立水準比較接近南非或印度的質量。
這是指一些車身件組立的GAP間隙、段入段出公差的差異等等。

裕隆的新聞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YYyzp951I&ab_channel=TOYOTATW
新聞報1天數百台生產,這應該是指當天組立最後階段,可完成車輛數。
如果從鈑件沖壓、發包東陽生產保桿、電裝品、引擎單體、變速箱組裝、底盤組裝、車體焊接。
這些都要很繁複的工時堆疊。
2018進廣州汽車參觀新能源剛建設好的新產線,有發資料,但我離開大陸不知道被我丟哪了。
生產整車,我想都不敢想,東西太多太雜了。
知道了我也不能幹啥!我不在生產線當廠長,就沒去了解一台車組立的生管管控。
目前只對自己設計開發生產的零配件、設計>開發製程>開模>試模>檢測實驗>檢、治具管控>生管>採購>批售>零售>通路業務>售後服務,通盤會去各環節深入了解,徹頭徹尾,都在自己的品項業務範圍內。
就沒管那麼寬了!

車友對台灣國產車產線生產有興趣,可以撈一下,許多媒體有片段性跑產線作局部或片面的採訪。
Toyota國瑞產線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pe1rFPWDM&ab_channel=TOYOTAT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05igx6Bqg&ab_channel=SiCAR%E6%84%9B%E8%BB%8A%E8%B6%A3

福特六和產線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l3ygaiSGA&ab_channel=FordTaiwan

網路上比較不容易撈到的三陽工業的產線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cw5Lkp5cA&ab_channel=%E9%8F%A1%E9%80%B1%E5%88%8A
影片中,有三陽吳清源董事長對經營生產廠的一些看法,包刮能源轉型,企業經營面的問題。
經營層是可以參考下吳董在國內二輪+四輪生產廠多年的一些市場看法,我覺得是不錯的。
南陽汽車的本田、現代車生產,主要便是由三陽執行。
三陽的生產組裝質量也是相當優異,早年本田還在南陽手上時,三陽的代工國產化,也都有相當的水準。
現在的南陽現代汽車與部分kia國產,三陽的組裝國產化水平也是很不錯。

比較有耐心,可以看一下三陽轉型這段採訪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MdOxRXvvo&ab_channel=%E6%95%B8%E6%99%BA%E5%89%B5%E6%96%B0%E5%8A%9B%E8%A3%B4%E6%9C%89%E6%81%86
提到內容個人覺得較重要的是數位消費習性的改變。
過程比較多,講述到改變相關的一些"感覺"上的東西就可以直接跳過。

裡面也有談到類似馬自達的轉變,就是在與消費者聯結、溝通這些。

以我個人在消費市場的觀點,我甚至會建議, "品牌必須要篩選客人",它才是品牌經營必須的。

舉例台灣Saab總代理商富,它的客層,素質涵養相對其他品牌,是有相對質量的。
原因是商富用很多心力,把整體環境與養護、後端等等,作了國內高級車相當先進的升級、人員素質的培訓。
例如當雙B噴塗保修還在用傳統濕式水磨,汙染到處是,Saab商富是台灣第一個先導入車界數億設備無塵乾式研磨噴塗設備。
即便相隔十多年,蒙地拿的林保基尼等高擋車,之前仍然是跟Saab商富簽約,由商富的鈑噴代工,質量仍屬業界經銷端鈑噴翹楚。

他們對品牌的經營用心,即使母廠都沒車賣,商富也沒像其他品牌代理商,苗頭一不對,棄之躄屢,率先換品牌不說,還來個清倉跳樓大拍賣,先換些現金回來,還管你品牌死活、客人沒娘家可回之類。
Saab自2010新9-5之後,就再也沒新車、母廠斷炊,商富始終如一走到現在,他還是只作Saab。
其他品牌要作,應該要去跪求商富來代經銷,死忠客人都會跟著跑。

他就是創造適當的環境、產品推展、服務,醞釀篩選出,適合他的素質客人。
這些客人,恐怕對商富的品牌遠大於Saab,相對,他的交易對象,大多是工程師、醫師、律師、機師,檔次不同。
比較相近的客源,大概就是Volvo的客人,重疊性比較高。
不太會有8+9,貸90~100%去買150萬水貨300c,連300元加油費都掏不出的咖。

Mazda要走的路線,我個人私心也是會很認同,得走質精的路線。
奧客雙手奉送給他牌,其實才是品牌最該作的。
相對,對自己經銷售服的抬升,Saab商富可以認真參考下。
經銷商擦得比品牌亮的,全台灣大概就商富可以拜了。

素質夠,客人雙手還多拿比他車競品+10~30%出來買單,沒跟車廠客氣。

人員素質也是很重要。
保時捷會跟客人談產品故事,不會是談價格,辣漆!
如業務人員看到自己送上門的肉,就咬著不放,天天只問候客人多少願意買車!相對的,客人質量不會是優質的,他就只想從所有經銷商中,找個嫩羊業務當豬殺。
從這套路,就能知道業務素養與客人的質量,將導致品牌走向哪裡去。

如果北中南經銷,也不去管制,你補我一刀,我背刺你兩刀。
經銷素質就這樣,客人當然也就是這樣。
思維邏輯與作事風格很重要。

當商品都當淘寶貨比價,那幹嘛花心思作,去挑大糞種菜不更好。
不去談產品與品牌價值,它就跟坨屎一樣了。

以經銷傳統買賣系統來說,我覺得台灣車市經銷商真的都太傳統了,抱著30年賣車靠業務一張嘴的模式,從沒思考改變過,這類的經銷商,未來在汽車界,都要被淘汰,不會是太久的事。

之後車輛與末端客人交易的行為,肯定能用VR+線上平台採購,就能取代目前銷售80%所需的流程。
Volvo瑞典原廠就在作線上平台,自己賣車給客人,一口價。
客人也不用跟業務在那邊嘴,浪費時間殺價,羊毛出於羊身,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富人追求的是買下時間,窮人不自覺的是花更多時間---->去殺價。
傳統經銷商,靠業務跟客人互相嘴來嘴去,在那殺價的,都得一旁玩沙去吧!
這時代,很快就要來臨。

中華汽車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9cPX6UU3E&ab_channel=YuChunChen631217


您提得一台車組裝到下線會多少時間,這有點難從您想問的生產,是從無到有,還是從廠的生產規模、哪個生產階段來看工時。
只能大概找些不同品牌與不同地區設的廠,不同生產條件給您參考。

您如對汽車生產有興趣。是新北地區的朋友,有空也可以去中和中正路上的久昌汽車材料行,找李景先大哥。
他便是福特六和生產處退休的前輩,在生產處,服務過較完整的Ford、Mazda車國產化線上生產。
車友們有需要福特、馬自達原廠零配件,也可以請李大哥幫忙跟經銷商調料。

我在汽車專業面,偏向車輛內外觀零件設計。
開發相關的,我是都會去求教福特六和退休的李訓木老師,底盤類得請教退休的超哥,採購相關,是求教退休陳副總。
塑膠成型方面,比較多則是受教於80~90年代,國產車還沒有東陽射出誕生前,車廠主要的供應商-弘本吳嘉漢董事。
聯城、烈光的前輩,指導些鈑金成型。
車輛設計,來自日產YNDC黃興儒經理、日產、中華的許多先捏朋友,開發幾十台車燒掉上千萬跌跌撞撞,從飯桶升級半桶,大概這樣。

因為我比較偏車體零件設計開發端,不是整車產線出身,比較沒辦法具體回覆您這個問題。

您提問,順便去撈了些各品牌資料,自己也順便長些知識下。
台北小彬

特地登入給讚XD謝謝您的分享~

2022-03-09 11:35
阿福的網宅II

台北小彬 感謝您按讚![打氣]

2022-03-10 18:46
adolf1110 wrote:
我也是最近有空就會翻(恕刪)


車輛生產品質-
在台北港各品牌儲區、台中港雙B儲區,高級車多,看來看去,我還是覺得國產產線的水平其實並不會比高級車差到哪去。

像Mazda北達經銷商,還有馬友交車,帶膜厚機去每片鈑件量測漆面膜厚的,給業界聽到真的會笑死掉。
很多車友,非車界生產經驗的,很容易自我腦補,或聽由中古車業者塞朗,嘴一堆新車要原車漆。
也曾有作金屬高溫線塗裝的車主,爭說新車的鈑金就一定是原車漆。
現實並非如此。

新車從產線拉下車,下了線,車輛從生產廠移動到出口港口儲區、整車管制,到裝櫃裝船,出口來到台灣,在台灣港口卸車到各儲區、整車,再拉到各經銷據點PDI。
車輛的移動過程,只要產線拉下車,變因一大堆,怎麼可能新車沒碰撞、或產線管制不良,線下不須鈑噴修整,那各國家港口的整車事業,辦噴塗線是港口中心閒錢太多沒地方花嗎。

港口卸車,把車開到海裡去都有,在港口一年撞個幾台車都是正常滴!
怎麼能要求新車都必須是線上品質,沒有線下修補。
有這想法的車友,真的穩湯買車,為這個跟品牌車廠斯逼,真的是在浪費時間。
穩湯買車,去騎單車咖實在。

車子買來,我從來不在意重新噴塗/改色去變更行照問題。
一台車,喜歡的,開個6~8年甚至10年以上,其實沒必要去在意它是不是原漆,該烤漆,就烤漆。
例如本田車友在抱怨本田新車生鏽,那原廠產線高溫塗裝,就比傳統噴塗師傅手持噴槍噴得好嗎?
笑笑就好。
事實上,還是有傳統噴塗師傅,手工噴塗都能過國際亞太FLA認證測試,耐衝擊,都作到鐵砂碎石測試了,是有幾條產線的塗裝,敢拿來讓漆面噴砂的。

塑膠生產廠內簡易的亞太FLA耐衝擊測試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lHpl-9eeTY&ab_channel=%E7%8E%A9%E8%BB%8A%E5%92%96%E8%88%87%E5%8B%95%E6%BC%AB%E5%AE%85
百格割到見塑膠底,用高壓水柱持續朝切割面噴10~20分鐘,漆面不飛。
為了鐵砂碎石測試,花了百萬,搞快一年,供應商廠內塗裝,都得先作自類似的檢測方式,自檢OK,再送到福特認證的海外實驗室測試作認證。

漆面密著,金油質量好,膜厚厚些,比較實在啦!
車體受點刮傷、撞擊,該鈑就鈑、磨掉重噴只要按步就班技術好,不會比產線差。

另一則。
很多馬友在抱怨的色差問題。
例如下列各品牌的新車色差 :
Mazda新一代晶艷魂動紅,面漆已經是4塗特殊水珍珠漆,要無色差,幾乎不可能。
某種光照下折光能做正常些就已經很不錯。
通常以白天受光面接近為主,暗面折光也仍會有色差。

另外~同一支面漆,生產線上鈑金吸色反映大多為藍位,塑膠PP件或尾翼的PP+GF強化件,吸色反映大多為紅位。
所以進口全新車,保桿色各車色,一律通常都深一點點。

下圖是各品牌保桿與鈑金色的藍位、紅位色差。
Lexus


Mazda鋼鐵灰


Volvo


原廠入港全新車生產線拉下來就是這樣了。
而且還是產線同一支漆。

這能再優化點,就從底塗漆著手,漆色要淺一點,就得將底塗料換淺灰、深一點,就替換深灰底,透過底塗色,去微調色漆噴塗後調出的漆色反應。

例如鋼鐵灰、星燦藍、V41魂動紅,隨便一支色漆都是三塗特殊水珍珠塗料,都不是好搞得漆。
色母底、中、面,噴塗薄噴、厚噴都不一,乾、濕也都會反映出一道道不同程序上的顏色差異。
例如白色車,金油層,上一道與上兩道也會不同。
金油層上越厚,白色色彩會加深,有些還會黃化。
淺色車,也不是那麼好作。

產線檢色,通常就是以產線該年度的色板,用色碼機打下去正負2作檢定。
要100%,會作死,賣漆的沒傻子會自己舉手跟車廠拍胸鋪掛保證正負色差=0,沒有這種傻白甜的。
就跟東陽作保桿給車廠,跟車廠的GAP間隙組立,都會設個正負2左右來作為檢定。
包含各品牌生產線車門隙等組裝,都有正負值,生產線也不是傻,GAP間隙設太小,車檢檢到槍,天天跟客人一樣靠夭它隙大,沒搞好開個門組立角度偏個0.幾度,還會干涉,當然正負值等等都要抓一個相對能接受的範圍值來檢。
例如門縫3mm+上下正負2=7mm,這也就是CRV MK5尾門門縫特大的原因。
比較好檢得過。
另外,車門這類會跟葉子鈑干涉的,門片開啟通常是往內倒插,門隙如果沒設大一點,工程設計師只設1~2mm,關門時好看,打開試試看,往往就干涉了。
有些燈組、門板、尾門、尾翼會留隙,通常都是有完整的結構所需的考量。

例如作車身套件的業者,如果沒經驗,SUV搞個車身浪板,門一開,就有造型跟葉子鈑干涉。
或者後下巴,沒預留排氣管的正常隙,後包溶燒都很正常。
開射出模作一支後保桿,出這種包,整組模具500~1000萬就打水漂,當學費繳。

塑膠成型縮水率、變異控制與鈑金成型應力、回彈,都有很多很深的成型學問。

造車,真的有太多眉眉角角,不是像中古車業者,拿個膜厚機、密度、硬度儀,用自己的邏輯再討論車子的造車工藝。
但汽車產業,確實很少有相關在車廠從業職人,會分享專業工藝面。
或許未來有更多我們這類人,就自己所接觸生產部份,一起作交流分享。
我覺得馬自達是一個很有自我理念的公司,
這是他的特色,但是之前馬自達也就是因為他的堅持,
導致發生財務危機,後被福特娶親,納入福特集團旗下,
雖後來福特也出現財務問題,馬自達得以獨立,
並在最近幾年以魂動、日本匠心精神,
擄獲一堆消費者的心,
況且台灣人就是需要「外表」、「內裝」看起來比別人高級,
台灣人又喜歡車子過鹹水,所以前幾年馬自達在台灣很成功。

但馬自達車廠規模不大,在日本可以算是後段班,
研發速度緩慢,不像豐田、本田、福特等大車廠生產線遍布,
研發技術團隊遍布,像近年進步空間很大的福特汽車、現代汽車,
它們都有大筆資金,尤其以福特汽車,更是百花齊放,
歐洲福特、澳洲福特、長安福特,每個地方都可以研發出車輛。

在北美馬自達賣得不錯是因為他們很注重北美市場,
所以他給美規的規格都比較好,例如台灣一直要不到的X引擎,
沒錯,以馬自達的個性,其實要成為豪華品牌,只要消費者有信念,
他也可以成為豪華品牌,但是消費者一旦去研究,
可能會發現我怎拿到的比別人少,卻花得比別人多,
要從平價品牌變成豪華品牌,可能還是需要一連串的挫折。

我只能說,馬自達企業規模就這樣,就算他變成豪華品牌,量能還是不足,
又不是甚麼經典車款,一台車假設要等半年甚至更久,
有錢人會等得下去嗎?
所以我覺得馬自達還是回歸本業,做跑車吧!重現當年跑車經典,
並且把一些平價車款收掉,剩下跑車、馬6這些做豪華車,
專注於獨特,
引領目光。
阿福的網宅II

[XD]轉子引擎敗部復活嗎!!

2022-03-10 18:49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現階段Mazda馬自(恕刪)


說到這
看看本田acura遲遲走不出中國與美國
(在中國也不行了)
雖然最近看起來acura在美國銷售不錯,
但現在又傳聞Integra還配cvt,
根本是拿造civic的思維來造acura(甚至nsx)
早劃地自限在一個"次"豪華品牌...

所以,不免佩服mazda的野心
希望mazda針對歐洲市場的幾台休旅有好結果
阿福的網宅II

雙品牌走法,是真的很燒錢。因為必須做出產品區隔,才不會競品沒打死,先海扁自己產品一頓。要堅持走下去,是真的很不容易。本田跟馬自達,都頗有自我堅持。

2022-03-10 18:52
mark1988210 wrote:
我覺得馬自達是一個很(恕刪)

確實我認為如Mazda2跟CX3這種入門車款應該取消, 對品牌力毫無加持且賣也沒幾台還容易被酸民酸爆
力拼幾個大方向就好
緊湊型=>Mazda3/CX30, 可以往UX/CT/1/A靠攏
中大型=>Mazda6/CX5, 往ES/3/C靠攏
大型=>CX9, 往RX靠攏
Fun Car=>MX5
Sport Car=>目前沒有
Super Car=>要先有Sport Car再說

Sport Car跟Super Car是提升品牌形象力的關鍵之一, 畢竟豪華跟性能才是提高價值的關鍵, 而不是CP值...
從主打CP值要往[微高級]走真的不是一條輕鬆的路, 畢竟當初看你或是你為對手的就是福特這種等級而已, 要讓原本看Volvo/Lexus的人開始看你才是重點, 當然不是說能馬上比上Volvo/Lexus, 但至少要先跳出[平價]的圈子
HeeroYo wrote:
確實我認為如Mazda2...(恕刪)


Mazda 6與ES、BMW 3、 C-Class,就我都與這些車接觸或操駕,我實在無法將這些產品與Mazda 6做競品連結。
唯獨BMW 3偏向運動調性的既有本質,與Mazda 6歷代帶有運動房車風格較一致取向,但彼此尺碼不同階。

其餘認同。

一家車廠要力拚super car,超傷資源。
凌志也是先在一般車款賺到錢,才挖角賓尼法利納設計師、打造紡錘新世代設計,逐步投產復活牛魔王這些比較具經典車型。

馬自達在性能上的代表,大概就上世代的RX-8全球獨有仍在堅持的轉子引擎代表性車型。
這必須有龐大資源燒,但與獲利卻很難劃上等號。
馬自達脫離福特,砸大錢進入魂動世代,創馳藍天整個大換血的底盤、引擎更新、變速箱...等等,這都得投入很大的資金,卻不一定能損平。
近代馬自達的車,讓經營者看到一絲暑光的,應該還是最有獲利的金雞母 - 初代CX-5。
這是脫離福特集團後屬於Mazda美妙的開始。

真的是創業維艱。
HeeroYo

單純覺得中大房車可以想辦法提升, 所以才拿那幾台來舉例, 並沒有說絕對是one by one, 不過還是很讚嘆服大的精闢分析[拇指向上]

2022-03-11 11:13
阿福的網宅II

Sedan房車之後很難賣了,感謝一同分享呀![打氣]

2022-03-15 7:57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Mazda 6與ES...(恕刪)
 

感謝樓主的分享,不曉得您對剛發表的CX60有什麼看法?
阿福的網宅II

精緻,能窺見Mazda的野望。唯一可惜的,就是以北美市場為重心,排氣量不利於將來台灣Mazda的市場發展。

2022-03-10 19:31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