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js1023 wrote:
他這樣的後座位設計中...(恕刪)
柴油款還在等試乘安排外拍,要下個月才能發表文章和照片,
所以我先跑幾次展示門市拍汽油款,跟大家一起止癢先。

不過新馬六後坐中間椅面凸出的面積夠大夠平整,我這個小胖子的大咖撐,
實際乘坐了新竹所提供試駕車,我覺得很充裕耶!中間不會難坐哦!
泡棉的支撐性也很佳,皮面觸感和縫線作工,以國民車品牌所導入的車款
來看,都數上選之作。
不是我Mondeo MK4台灣廠商在大陸製工能比擬!

理論上,新馬六汽,柴款底盤應該都採用同一具。
不過,通常柴油引擎會比較重一些,懸吊可能會有些微的條整。
這次在新竹試開汽油款,時間有限僅先稍微體驗一下。
開起來比我想像中硬朗。
如果跟柴蟒原設定相較,在市區開起來柴蟒的懸吊比較容易會像船,
容易因路面不平整晃動。
在於大蟒採用亞太製件,為了亞太地區大多喜愛舒適取向而調節出偏硬卻又不夠
硬的懸載反應。
而馬六的懸載原廠設定就具備較運動化設定,行程較短,就比較接近大蟒改過倍適登
B8於市區不是很平整道路駕乘反應,行程間來回次數短而快速,整體很Q彈,但又不
致於像大蟒改過倍適登的硬調強悍風格,也不致於像大蟒原廠配的亞太懸吊較長行程,
但骨子本身應該走搭配標準運動風的違和設定。
目前小試汽柴款,安份的開市區和快速道路,市區行路我個人會較喜歡新馬六的配置,
而上快速路段,個人覺得大蟒以原車配置仍略勝一籌,但這個還不夠切確,畢竟只短暫
開個十來分鐘,繞一小圈,怕坐在一旁的業代朋友心臟不夠大顆,而且新竹照像機實在
也不少,拳腳施展不開,不知道它的底盤極限是否能有大蟒大。
快速變換車道,車身回正及方向盤應力如何。
大蟒當年改倍適登B8搭配固特異F1胎王,確實可以操很兇。
日本愛信六前速變速箱的換檔品質及效率也表現很優異。
不過倍適登B8因為底盤店家施工不當,短短爽一年多就下課了,就換回原廠桶身搭配艾巴
短簧開到現在,沒空去玩懸吊。
因為效率沒倍適登強悍,相對我開車就會對其較為保守。
不過坦白說,我很不想成為上路的瘋子,但我必需坦承我真的有路怒症這種症頭!!

對龜車卡位佔內線的耐限,上路大約只有1小時極限,龜凸鬼台灣的靈修公路參詳靈修之道
修身養性,我的惠根真的格外劣性。

所以,在台北,就盡可能搭大眾運輸,避免握了方向盤就變了一個人......


最好車商車款日後都能導入Kuga II 2.0ECO的速限裝置,好讓我自廢右腳先!!

大蟒可以說是我目前開過前輪驅動車底盤循跡反應真的要按讚的好產品。
山道過彎的推頭現象,因為其煞車採取後輪先制動的特性,使其進出彎和繞錐,
大蟒都有著遠優於同級競品的優異實力。
國民品牌撇除高速域高轉速以本田Accord主場外,底盤操控反應,要及得上大蟒的實為
難得,要作二想,日系國民品牌大概也只能看馬自達和本田車嚕!
馬自達的車款,動力表現其實向來不是它的主場或是去追求高轉和大馬力。
但馬自達在底盤操駕樂趣上,由MX-5這款車問世以來,在國際上取得相當成功的駕馭樂趣
與國際車壇上的好手地位,無庸至疑是成就Mazda的瑰寶。

cyho610 wrote:
一直以來mazda6...(恕刪)
所以我寫的是“似乎”,並未加以確認哦!
中心蓋的尺吋,本是對應螺絲孔直徑。
另外,引擎蓋撐桿,本身就需要考量其重量與實用價值,用一般人喜歡的挺桿,
意義在於好看,實用性卻仍以傳統桿優先。
包括福斯車,前引擎蓋重量都遠超過一般日系車,採用傳統桿,在實務面有其
必要性,不然像馬六這片引擎蓋這麼大一片,用好看卻有壽命的氣壓桿之類,
將來斬到車主的頭,也是罵原廠東西爛,斬了技師的頭,機率還比較大。
更何況國民車銷費族群不比300-400萬進口車客層闊綽,一對進口挺桿原廠報
價超過2-3000就哀哀叫,來到一對4000報價以上就軟了,許多車友撐著放口袋
,屆時也是技師得抹脖子先。

M-Benz S-Class 400賞車時,該專員也跟我們聊到引擎蓋挺桿採用的事。
雙B該件都有壽命的問題,耗材的更換,2只原廠件換下來都不是一般消費者承受得了。
如果造車只是單純討好客人的口袋,那也不用浪費心力去設計內裝大小按鍵的R角,
觸感如何,還得考量人因工程界面,探究NVH是否實宜。
我們這些20年資歷的日產、中華體系的工程師也可以打包走路嚕!
車商在中控台塞一個24“觸碰螢幕更得台客的心,該找的是軟體工程師,把車室改
成夜店更炫,跑趴載妹椅成床。

可惜,車就有它本來該先具備的基本條件咩!
如果納智捷的車只有靠超大螢幕消費客層就願意買單,哪嚴董早躺這用鈔票洗澡了。
也不需要花大錢,去弄高強度,品質直逼高檔進口車的車身結構,也不需要燒錢
請國際大廠來為L5這款房車,特別調校出具備歐風Q度爽朗的懸載。
造車,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這麼簡單!
不是能或不該批判我們車子造的有多糟。
但能不能別像商週記者用筆殺人,台灣人應該是很親切的。
而且對一台馬六,一樣是走汽車設計、工業設計,它確實有其過人的工藝涵養值得品味。
我們看到的,儘是我們這些造車咖很值得學習的地方。
分享著,是一般汽車媒體無法深入來探究我們這些造車咖所了解的汽車工藝之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