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的網宅II wrote:
走六缸,可以明確看出...(恕刪)
如果福特六和夠聰明,就應該引進S-MAX ST-LINE,專打沒有車廠經營的百萬元左右級距市場,而不是想要去跟大眾打沒優勢的高價7人座市場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與經銷溝通也更須努力,畢竟經銷要的是車量市場的覆蓋率,新車銷售較薄的利潤,不是經銷經營的重點,提升保固年限+車源數多覆蓋率回廠保修的才是商機。
定位+定價拉高後,皆會在車量數造成逆差,真的很不容易的路,但看得出川馬想抬升這既有國民品牌越級打怪的心。
不看好這種策略。因為馬自達產品線的更新跟不上豪華品牌,平價品牌都贏不了。例如: LEVEL2系統,足足落後競品上市一年以上才推出。福特2019年第一季Focus率先推出,緊接著豐田2020年第三季上架,台灣馬自達則到了2021第三季才發表。光是這近二年的時間,想要買高階主動安全系統的消費者早已投靠豐福,剩下來的全是僅存的死忠粉絲,那些粉絲可能就如同日方馬自達強調的,專注在那5%的客群的喜好。從2014年驚奇的開始到2022年,似乎市占率就是維持在那個百分比,一旦產品品質出現疑慮,市占率只會往下掉。
或許小市場的打法就是像台灣本田那樣,售價高利潤高還是有消費者青睞,主要是產品差異化與鞏固售後服務質量穩定。產品差異化馬自達這點一直有做到,唯獨售後服務的質量始終跟不上領先集團。台灣的經銷商如果只是想賣車,個人是不看好未來買氣能提升。
HermesParis wrote:
2030~2035 (恕刪)
因為目前德國+Toyota都已經率先發表不停運內燃機引擎發展。
所以,停售內燃機,還有很多變數。
另外~
傾全國之力發展電動車新能源轉型,自2017後,大陸國家帶動,試圖繞開百年內燃機的競爭研發壓力,試圖用手機模組化的成功經驗來作新能源車。
我2018在大陸車廠作設計開發,當地車廠國企帶頭,這勢頭是確認的。
例如廣州汽車,2018短短時間,便已經排佈AION新能源車,擴廠作了新產線。
包刮都市建設、防災、保險,都跑很快。
反觀台灣車市,政府目前也是僅止於口號。
想將新能源擴建成本轉嫁給車商,車商卻沒這麼笨,大家都不想動。
是迫於最新排廢,壓著車廠品牌,得去進電車來沖整個品牌的產品整體排廢量。
所以各品牌都會去導入油電、電車來沖,沒得沖的,例如Suzuki,可能被迫就得跟特斯拉買炭罐來沖低排廢。
但Suzuki明顯也不願妥協,寧願讓地區經銷商無車可賣,把金雞母Jimny停供停售都沒在怕的。
台灣2035要停售燃油車,我們車界的人,會看下列幾件要項 :
* 都更
* 防災
* 保險
畢竟新能源車,大陸都發生好幾起過充炸掉燒毀一堆車+地下室搶救不能的種種複雜因素。
政府想將成本轉嫁給車廠與民營,算盤大家各自有,沒有人生來有義務幫出資搞七捻三,即便是只賣電車的特斯拉,也不願砸錢在台灣佈建充電佔,都是推算得出吃力不討好的事。
要動,都得政府帶頭投放資源才會動。
相對,在保險上,就得列入強制,要求電車車主加保意外強制險,左鄰右舍的車、財損,包含車主自己的,才有完善的後續舉措因應。
也必須跟進大陸,因為地下停車場消防的檢定,對新能源車,需界定那些停車場機能可停放,那些必須是禁止的。
另一頭,得加強都更建設,連帶針對電車作對應的設施安排。
這些都環環相扣,並非把電車賣到客人手上,後續都沒公共安全鳥事,通常,這個政令能否運行暢通,跟有沒有心經營政令去佈建,才是核心。
目前八字沒半撇,都要靠買車的人自己心臟強一點,左鄰右舍自己也要長腦子。
不然要轉全電車,越北部大樓鳥籠居宅越多,管委會勢必跟電車車主用戶對著幹,沒有這麼簡單的。
政府如果都嘴巴喊喊,屆時就跟gogoro一樣,2035又來喊油電平權,真當車廠都是傻白甜嗎!
有沒有幹事,大家都是有眼睛看的,不是盲目跟車,被推坑都不知。
就跟運動器材力山的下游彰化螺絲廠,只是力山白板寫一寫,他就去堆原物料庫存8000萬,這都是被笑傻而已,出社會混,尤其跟大陸經商,白紙黑字都能乎掉了,用嘴講講的,穩湯太認真。
即便拿到白紙黑字大單,也別開心太早,經商都要自己先想好風險管控。
哪個不一定,跟鞋王寶成一樣有困難,發給供應商共體時艱,請現退50%都拿出來議和,生意作越大,有實被推坑也越吃不消,能上車都沒啥好高興,下得了車才是硬實力。
就自己要睜大眼,不是表面上操作單純。
要停售內燃機,還有很長一段路得走。只能這樣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