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四代五門MAZDA3 BOSE版購入半年13000KM車主分享

Yilan鄉民 wrote:
我是從2代FIT換4(恕刪)


四代馬三絕對是好車,就是貴了點。

台灣車主習慣買最頂級的版本,但這次真的太貴了,所以市場機制就是這樣。
可分享菜單嗎
由於疫情關係,這半年來取消了搭公車上下班的方式,就完全改以這部四代MAZDA 3 五門代步。
很快地,交車滿九個月了,里程已逼近2萬公里。

在此說明一些近期車輛改變的狀況跟心得分享:

機油號數以及95/98無鉛汽油的使用:
因為原廠保養允許自備機油,所以我也就開始了有車以來人生第一次自備油保養,跟著社團車友購買不同號數的機油,嘗試在不同季節使用。

2019年12月2500KM時先使用了原廠的5W30,然後習慣加中油95,感覺起步稍微遲鈍,但高速公路的引擎順暢度很好,後勁厚實。
2020 年4月11000KM進廠,改用HKS 0W20,順應汽油降價改加中油98,起步確實有比之前輕快,適合市區走走停停,但是高速公路上感覺引擎似乎有點乾澀,加速時的力道變得不怎麼得心應手。
後段改加中油95,突然發覺高速行駛不再有那種乾澀感,雖然加速時的力道差不多,但是引擎聲聽起來比較舒服。
2020年7月18000KM進廠,此時天氣明顯變得非常炎熱,改用ENEOS 5W30,再加回中油98,發現起步還是保有輕快感,而且高速公路行駛的後勁又回來了,很棒。
這兩次再改加中油95,目前還在體會行駛的感覺,但似乎跟98表現差異不大。

機油跟加油交替使用的體驗之後,好像0W20適合95,5W30適合98或95也還可以。
但我覺得,機油的品牌似乎影響引擎運轉的表現較大,期待過好這個酷夏後氣溫轉涼,已準備好Mobil 1 0W20試用了。

備註說明:本人非專業,純粹以車主日常使用車輛的直覺分享,非任何檢測數據。

另外一提的是,4月那次保養原廠執行了輪胎對調,出廠行駛後發現方向盤歪了點角度,直線行駛也需要一直修正偏移,然後輪噪聲變大。
經一段磨合後發現仍無法改善,只能選擇到專業輪胎行先做定位調整,結果問題仍然存在,而且其間發生過一次大雨中行駛,在非高速狀態下也沒有刻意壓水,卻失去抓地力險險失控,馬上決定提早更換輪胎,順便希望可以得到比原廠舒適安靜的行駛品質。

更換輪胎後目前已經行駛約5000公里了,乾濕地的抓地力解決了,但是輪噪跟舒適卻似乎再也找不回新車時的感覺。
不管怎樣調整,行駛通過路面粗造時的噪音,以及經過路面不平整時的彈跳,實在令人難受啊!
尤其是彈跳,我想除了扭力樑,我想不出其他原因了。

結論,四代馬三雖然是扭力樑的後軸避震,但是原廠調校的特性加上車身底盤鋼性佳,操控上真的非常優異,不過這是在平坦路面上的表現,路面不好時,開再慢也沒用,我一直以為避震器壞了。
同事試乘之後,評論是「忠實呈現路感」,不是車子不好,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吞了!

建議測試路面:台北象山隧道,台北至善路故宮往外雙溪,新北市土城青雲路接石門路。
備註說明:以上純粹以車主日常使用車輛的直覺分享。
bm2fhc wrote:
由於疫情關係,這半年(恕刪)


10月底11月了,距離上一次分享個人座駕四代馬三五門相關心得是8月已經接近3個月。

這個時間點,個人已經將此車售出,換了另一部符合需求的車。
不過,也因為有了另一部車可以即時比較,讓我明確瞭解對四代馬三五門的優缺點感受。

其中最困擾我的「彈跳不舒適」乘坐感,我想應該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提供給有相同困擾的車友參考。

4月那次原廠(12000公里)保養的調胎,讓車輛設定整個走鐘,經過一次外廠定位之後,卻由於一次雨中行駛對他失去信心,所以進行換胎。
換胎時間是6月,里程是15000公里左右。
由原廠原車的橋石T005A(215/45/18)更換為固特異F1A5(225/45/18,一般人會換的是225/40/18),看出來了沒?
我選擇了較高扁平比規格的胎,F1A5已是平價性能胎的一時之選,而且歐洲胎的胎壁較軟。
所以理所當然以為可以得到乾濕抓地力以及舒適感雙贏..........

結果,後來的行駛越來越感覺不對勁,一般平整路面的舒適度比之前好沒錯,但是經過不平整路面那種「彈跳」卻似乎是放大了,更彈啊!
對,結論就是,四代馬三五門這部車的扭力樑後軸,我建議不要更換太軟Q的輪胎,除非您不在乎彈跳。
突然對原廠選用的T005A感到讚賞,因為這條胎的死硬,剛好讓扭力樑的彈跳特性不明顯,就是比較死硬而已。
這是我個人跟家人乘坐的感受,寧可死硬也不要彈跳。
如果您沒有這種問題,那就恭喜您了!

另外分享整理:
不是換了一部車嗎?
一比較,馬上感受到四代馬三真的質感非常好,組裝做工跟設計,以及新世代電子系統的配置等等,尤其是車輛隔音,完勝後來換的這部車。
但是車格不同,所以空間就不拿來比較了。
傳統的2.0NA動力+傳統自排,對上1.4T+DSG,說真的,我喜歡前者。
(1.4T過了渦輪最大效率區以上的動力感覺就是一部1.4小排氣量的車,不像2.0NA後段再加速源源不絕的厚勁)
如果,將來的馬三能改用回獨立多連桿,我絕對回來再一次當馬自達車主。

以上純個人分享,如果您的感受不同,那也恭喜您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