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前面幾位有提到的幾件事,我想要做些補充
首先,我要再次強調:我沒有覺得CX-5或ASX一定有多好或一定值得購買,我只是個曾經在汽車相關行業從事的老屁股,這兩台車我都有一些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會發這一篇文章純粹是從一個希望汽車市場有更多樣化選擇的角度去抒發心情。
相對地,我也沒有覺得RAV4或Tiguan不好,事實上,小弟現在開的就是一部Tiguan,另一部老愛快的使用成本太高,雖然很愛,但是多數時間還是停著看就好。Tiguan沒什麼缺點,價格不高、價值感也不錯、引擎有力、省油程度一般…可是不會讓人覺得耗油……萬事美好,但也沒什麼特別突出的優點,還有,近來路上的能見度高到我有點受不了,我覺得:這一部車存在的意義,對我來說,就是實用、好用,特別是針對我另一部「展示車」來說,這部車或是RAV4(我當時另一部考慮的車子就是RAV4)的意義都一樣,就是比較偏向實用意義的選擇,其餘的我不會多要求。
再者,是進口車商的利潤,我不敢說我很懂,畢竟我工作的時間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由於後來我從事相關的進出口行業,也認識了幾位曾經在國內各大國產車廠工作的產品規劃人員,大家曾經有過一些交流,由於我們現在都已經不在業界,可以明白直說,雖然大家看到的現象是車價逐年上漲,但是上漲的原因真的與進車成本有絕大的關係,其實反而總代理利潤是逐年下滑的,我自己在2000年前後還在做產品時,進口車利潤扣除所有花費之後,總代理約可以拿到15%~20%,但是隨著品牌後來急遽萎縮,加上國外進車成本大增,我們卻不敢硬生生把價錢疊上去,最慘的一部車利潤已經下滑至10%以下。
小眾品牌也許是特例,但其餘的國產大眾品牌真的也沒好到哪裡去,幾個待過不同品牌的朋友聊過這數字,意外發現:居然大家遇到的問題和操作的數字都差不多,從過去十年前左右高到可以賺15%以上,但是到了現在,幾乎都剩不到10%。(特殊車種除外,另外,關於這數字,如果有現役人員有更精準或正確的數字,都歡迎糾正我,但我相信我這邊交叉收集來的數字是有其參考價值的)
所以,關鍵又會回到進車成本,國外母廠給的進車成本高,總代理想低也低不下來,市調或是基本常識大家都有,可是做完了判斷完了又怎麼樣?除了TOYOTA,你就是沒辦法拿到那麼低的價格啊!一個車友兩年前託我幫忙代辦一部MX-5私人進口,後來他找另外一間店家幫忙,生意雖然沒成,可是後來挺常在MSN上面聊車子,我後來才知道他自己就是MAZDA總代理的人員(據說他和那部車子在玩車圈子小有名氣,各位可以去打聽打聽),問他為何總代理不引進,他說算一算,怎麼樣都要超過145萬,台灣沒幾個人會花這錢買一部MAZDA的小跑車。
那天我問他看到86賣那價錢有何感想,他只說以前進MX-5的機會低,現在看到86賣這價錢,引進MX-5來挨打挨罵的機會則是零了。
我該誇他不引進是明智的,反正進來了賣145注定被網友車友們公幹到死?還是感慨台灣的路上又少了一種可能性?
至於大家質疑的:過一年半載就會便宜個20~30萬了,那真的不代表原本車廠就有那樣的空間可以吐出來,股票大家可能都玩過碰過,套牢久了,不要說賺錢,能夠小賠殺出止血比較重要,在我手上曾經出手過20部的年份車,每一部都比原來滯銷前的行情還便宜了將近15萬,我當時為公司難過地要命,覺得光是這個專案就賠出了300萬,但是後來當時的大老闆反而感謝我,說我一口氣解決了公司八九個月以來卡在那邊2000多萬的痛苦。
最近我看到CX-7出清的專案,老實說,我感觸很深,對車廠形象、車廠信用、對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來說,這都不是一件好事(除非你是逢低買進的幸運兒),但,沒人有辦法改變這個狀況。
除非,乾脆就不要進,比方說,前面提到的MX-5。
還是老話一句:沒有要大家當體貼的天使,但是大家在丟石頭前其實可以多想想,很多事情,真的只有無奈二字。
喜歡又行有餘力,就買來享受吧!
不喜歡的話,大家仍然有許多選擇空間,少點鼓譟謾罵吧。
章艾克 wrote:
持續看了好幾天雞排大...(恕刪)
哇...很有解析度的文章....佩服...
但有些不懂的想請教.....
大大覺得Toyota的車價是母廠佛心,很低的價格,
那為何和泰的毛利這麼高呢???
Toyota給更低的成本嗎??


處於代理車商的角度來闡述價格問題的確無可厚非
但反以市場接納度的觀點來看,台灣的消費者也應該沒有義務接受代理商的下下策
以現有市場分析進口SUV,姑且不論2.0或2.5,配備也先忽略不計,125W就是一個市場價格帶之極限值
在此價格帶內再依其車款本質、品牌、配備及新穎性等因素,由消費者自身去衡量取決
此外,新的技術平台日本原廠已強調並引以為傲的,該生產(製造)成本相較於目前車款技術平台,可獲取更佳之銷售利潤!
台灣市場於全球規模中的確是九牛之一毛,但除了日本豐田外,就德國百年汽車巨擘、日耳曼民族之優越自處的M-benz,該旗下之B-class或新A-class系列之售價而論,亦似無對台灣這似沙粒般的市場有過當之怠慢與輕忽!?
綜上所述,個人淺見,台灣消費者萬不可妄自菲薄,若代理商無法爭取所謂母廠的合理成本價以符合當前或可預見的未來之市場價格帶,
倒真不如版大所言~"乾脆就不要引進"!
章艾克 wrote:
看過大家的回應,感謝...(恕刪)
MX-5如果報到145萬,如果是硬頂敞篷的那還是一樣有搞頭
畢竟市場上最便宜的硬頂敞篷Roadster是BMW Z4,要價267萬
最便宜的硬頂敞篷車是207CC,1.6版的也要125萬
只是如同前面講的,如何創造一個形象給他?
世界最暢銷雙座敞篷(roadster)就是了,但是台灣人對於敞篷車接受度其實不高
畢竟開蓬跟騎機車沒兩樣......
至於CX-5的合理報價應該是多少??相信大家都會拿美國售價*1.6(台灣稅金)來計算到底合不合理
CX-5美國最貴的版本(Grand Touring)選到最頂的MSRP是31585,乘1.6後是151萬(AWD)
最便宜的版本(Sport)選到最頂的配備MSRP是25830,乘1.6後是124萬(AWD)
如果選擇FF版&幾乎不選配備,乘1.6後是108萬(FF+6AT),
價錢會依據配備而動,所以RAV4的價位隨配備差異很大,且最貴的影音系統還是在台加裝的
價錢也不敢高於120萬太多,Rogue的價位也差不多
就代表這個等級日系SUV的最高可接受價位就是120萬
CX-5如何改配備將價錢壓到120萬內才是重點,
而不是進了一台選到頂的頂級車,然後賣150萬滯銷......
章艾克 wrote:
持續看了好幾天雞排大...(恕刪)
回覆章艾克大版文
版文以資深從業者角度精深剖析與經歷陳述,讓
諸多讀者受益良多,也進而了解更多"營業機密"
,相信一般消費客群可籍由本版文對進口車代理
體系與生態有深入認知,切入進口車商高層與銷
售體系皆未曾認真思考與深入檢討的市場行銷面
,應屬本討論區最佳版文。

本人淺見在有限市場還是高度競爭,品牌經營、
優質產品、行銷策略、產品定位、客戶認同真的
缺一不可也不容輕忽,市場是殘酷的,不用心去
經營就是等著被市場淘汰。
(.日系品牌在台灣幾個活教材)
-------------------------------------
★本人已排除本討論區品牌做為購車選項★
先前發言恐有抵毀與誤導之虞,已全部刪除
★本人不再於本討論區再發言與回覆★
章艾克大這篇文章跟以往看到用消費者角度為出發的觀點相當不同
拜讀後才知道什麼叫做汽車原廠幕僚的辛酸
誰都知道市場價格可以決定一切,價格會影響品牌口碑和銷量
但俗話說的好:賠錢生意沒人做,出來工作不就是為了顧三餐,賺取合理利潤天經地義
如果原廠利潤真的文中所提只剩10%
是不是還要再扣人事成本,各項成本攤提,公司營運費用等等
其實獲利率真的不高,差就差在汽車銷售金額龐大,10%的利潤才能勉強撐起一家汽車公司
不然像鴻海的毛利常常在拼"毛三到四",如果靠的不是千億元的營業額,公司怎麼能長久經營
我想起我朋友之前說的一句玩笑話,事情不是愚人想的這麼簡單(台語)
CX-5要賣多少,相信大家心裡都已經有個底,如果真的喜歡,發表後就去賞車試開看看
試開後真的符合需求跟預算,再好好考慮是否入手
CX-5都還沒上市就被批評,這不是非戰之罪是什麼
TOYOTA在台灣有和泰這家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現金流量自然充裕
用低價格來攻佔市場不管走到哪是通用,現在不是他們家的車最好,而是比較便宜
對了,我們公司的利潤都抓在三成.但不還是如同風中燭火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