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家中附近車變多,路邊停車位不好找,所以趁上午7點趕快把停在路邊的 Mazda 3 開回家,另一部車馬上停到路邊的位置佔位置,拆裝變速箱油底時,車身水平比較好拆裝,車庫地板是斜的,所以需要調整前後高度不同,才可以使車身水平,而且人鑽進車底工作,最好安全頂車架能頂在車身四周,這樣車底工作空間大,用一支千斤頂頂高車頭,再用另一支千斤頂可以深入車頭頂副車架,就可以頂高整個車頭,再放兩支安全頂車架在前輪後面:




車頭頂高後,後輪也有後車軸梁可以頂,但因為我的車庫短,我用兩支千頂分別頂 B柱下方也可以抬高車尾來放安全頂車架,最後利用前門檻檢查水平狀況:


為了雙重保險,千斤頂輕微撐在前安全頂車架後面,這裡不適合受太大的力,但萬一安全頂車架失效,生命比車身變形重要.
由於沒有全頂式頂車架,光把車整台頂高,就搞老半天,車尾的部分安全頂車架式升到最高,車頭需要低一點來達到水平,但即使是這樣,人躺在車底眼睛已經因為老花眼(52歲)看不清楚螺絲,老花眼在車底狹小空間工作已經不方便
以前已經分享過施工細節,這篇就不再說這麼細: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76&t=6006779
拆油底殼時,可以感覺到沒有像原廠膠黏這麼緊,而且靠內側常接觸油的膠,一摸就脫落,一壓就被壓扁像泥狀:

上次是用德國福士的膠,我誤解美國太陽牌的膠(permatex RT)的使用方式,塗完膠號後我等了15分鐘,膠的表面會輕微結皮,然後我安裝油底殼僅用手鎖螺絲,再等1小時以上,再鎖到10 Nm,於是就可以看到一些內部的膠擠出表面的結皮,形成圓珠狀.

錯誤的使用方式,應該是造成這次漏油的主因.
油底殼摸起還沒什麼金屬屑,跟 4萬第一次拆有很大的不同,而磁鐵還有金屬屑,但也比第一次少很多,所以這次不需要換濾芯,但我事先就買了,還是換上新的,之後應該沒必要再拆油底殼換濾芯了,新車磨合後第一次換濾芯應該是最必要的:




螺絲與油底殼的膠,最後都還是需要用小電磨+合適的清潔頭,才能完全把殘膠清乾淨,這過程最耗時,原廠直接用新的油底殼+新的螺絲能省去不少時間



清變速箱接合面時一直滴油碰到手很不舒服,所以用面紙吸油,

接合面上次有點拆刮傷,用 #600 #800 #1200 #2000 的水砂紙磨過:

塗膠前,先模擬一次在車底的小空間,如何裝上油底殼,避免膠碰到結合面還要水平移動,以及如何先手動裝上兩顆螺絲? 確定好的,再塗膠, 這動作很重要,我前兩次都沒先做這模擬動作,就覺得裝得不夠完美
這次用已經開封半年的 德國德納密封膠,這款膠是維修技師很推薦我使用的,因為快乾,而且即使輕微的油汙也能黏住,通常拆掉油底殼後,油會一直滴,安裝完乾燥過程即使沒有馬上加油,內部壁面留下的油也可能碰到未乾的膠,這款膠的說明是如果接合縫隙很小,安裝完可以馬上倒油,半年前我另一部車換機油油底殼用過後,我很滿意,乾掉後要剷掉也比德國福士的膠難清潔,感覺黏力很強

這次要用的時候發現管口的膠都硬掉,挖掉硬的後,接上錐形頭,塗到一半換塞住,需要拆開出膠頭再挖掉硬的部分,多次中斷塗膠,所以塗得比較醜,對比以前用德國福士,美國太陽牌,開封後都能放好幾年還能用,不過這款膠仿品多,品質不好,購買要注意

為了加速乾燥,安裝完,我再用 250c 的熱風槍把膠附近都加熱到 60~70度,之後等 5小時候再加新油
收集全部的舊油,量起來 4500cc,比之前加 4650cc 少一點,這次總共加了 4780cc 到達油尺中央刻度:





最後再用 Forscan 消除異常碼,大約 21:00 完成變速箱換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