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將產品發展重心放在休旅級距上的Mazda,一系列因應不同市場推出的CX-50~CX-90等等清一色都是休旅車型,當中CX-60前陣子也於國內上市,從架構來看顯然Mazda想將旗下車款再往豪華層面邁進,同級少見的縱置後驅與鋪陳相當具有水準的內裝格局,確實讓人感受到這份高級感,以及屬於Mazda自己的堅持與特色。但除了新世代產品,Mazda其他原有車款的世代更新頻率明顯不及其他車廠,就算是相對新的四代Mazda 3、CX-30等車款也都尚未發表小改款,僅每年透過新年式更新稍微提升戰力,新鮮感稍微不足。
接著來說說品牌的小型掀背車擔當,也就是本文主角Mazda 2,想必各位已經很久沒看到Mazda 2的試駕報導了,畢竟這個世代的Mazda 2從2014年登場以來,早已存在非常久的一段時間,期間雖然有進行過一次小改款與多次新年式更新,但整體架構並沒有太大變革,依舊維持1.5升自然進氣引擎與成熟的六速自排搭配,這樣的規格放在10年後確實相當不起眼,但在原廠未有計畫發表新世代車型前,Mazda 2似乎也只能這樣與對手競爭,可以預期銷量無法有太出色的表現。

至於最近一次原廠為Mazda 2做的更新,是今年初日規所發表的小改款版本,雖然一樣不是大改款,但這次的外觀變動其實還蠻明顯的,日本當地共推出兩種外觀套件,當中一般版水箱護罩改採封閉式設計,外型上還有幾分電動車錯覺,同時大玩色彩搭配,車身車頂輪圈都有多款顏色能夠自由選擇,至少讓Mazda 2在外觀能夠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新氣象,骨子裡日規車型則具備1.5升汽柴油兩種動力,且因應當地需求還有手排與四驅車型,即使沒有太吸引人的新科技,作為一輛日常用代步小車也還算稱職。

國內市場部分,台灣馬自達在今年八月正式將二度小改款的Mazda 2引進,但市場考量下縮減車系編成,現在僅規劃單一規格「15S Urban Sport」,建議售價為78.9萬元,外觀國內則是選擇導入日規Sport車型,原先較典雅的面容瞬間變的運動化許多,車色除了其他Mazda車型也有的躍雪白、琉光金與須加價一萬元的晶艷魂動紅、鋼鐵灰之外,這次則多了天際灰(本次試駕車車色)可以選擇,應用在新的外觀上個人覺得還不錯,且非常耐髒是個好顧的車色。

以新外觀持續奮戰的Mazda 2,其實近年受到休旅車大力發展,向下延伸的小型跨界休旅侵蝕了不少小車市場版圖,小型掀背車的討論度明顯降低,就連過去銷量最佳的Toyota Yaris現在也改以休旅形式的「跨界鴨」挑戰市場,但相信小掀背還是有魅力存在,例如就操控而言小掀背還是會比小休旅更有樂趣,另外靈活性也還是小車占上風。細數仍存在國內的平價小車,若是以價格區分,同級對手不外乎就是日系的Suzuki Swift與Honda Fit汽油版,七字頭的價格是許多首購族的首選,倘若預算較寬裕,80~100萬元則有Skoda Fabia與Volkswagen Polo兩款歐系代表。
(以下簡單整理各車型的基本數據表格)
車型 | Mazda 2 | Swift | Fit(汽油) | Fabia | Polo |
引擎 | 1.5 NA | 1.2 NA+12V輕油電 | 1.5 NA | 1.0T/1.5T | 1.0T |
變速箱 | 六速手自排 | CVT | CVT | 七速雙離合 | 七速雙離合 |
動力 | 116ps 15.1kgm |
83ps 11kgm+3.61kgm(12V) |
121ps 14.8kgm |
110ps/150ps 20.4kgm/25.5kgm |
110ps 20.4kgm |
長(mm) | 4080 | 3845 | 4045 | 4108 | 4074 |
寬(mm) | 1695 | 1735 | 1695 | 1780 | 1751 |
高(mm) | 1515 | 1480 | 1535 | 1459 | 1451 |
軸距(mm) | 2570 | 2450 | 2530 | 2564 | 2552 |
售價(萬元) | 78.9 | 72 | 75.9 | 84.8~96.8 | 83.8~99.8 |

第四代Mazda 2從2014年初登場就依循著「KODO」魂動設計概念,多年過去Mazda仍舊以這樣的品牌理念出發,全系列車款無一例外,即使是最新推出的CX-60仍舊散發出濃厚的家族識別,而Mazda 2經歷了兩次小改款,車頭與最初樣貌雖已有不小改變,但基於同樣的設計方式,現在Mazda 2的外觀並不會有整容多次的不協調感,一樣保有簡約的日式設計美學,加上Mazda擅長在車色做文章,搭配每個階段所推出的新車色,都讓已問世多年Mazda 2不退流行,讓人不得不佩服Mazda設計師功力。

車頭前臉是二度小改款Mazda 2改變最多的地方,主要改變來自於水箱護罩與保桿線條,但如果有看過日規版本的網友會發現國內導入的是較運動化的Sport版本,與舊年式相比同樣以蜂巢式水箱護罩為基底,但右側多了一塊紅色飾板,呈現出較個性化的感覺,此外護罩外框改用黑色烤漆,加上類似鬍鬚的保桿線條設計,整體更有一種小馬三的感受。

LED大燈組本身維持2019年改款後的樣式,炯炯有神的魚眼搭配一圈LED日行燈,造型簡單卻很有辨識度,較可惜的是這組頭燈並沒有甚麼新奇科技,部分Mazda車款具備的ALH智慧頭燈就沒有下放到Mazda 2身上。


車尾的變動幅度就不如車頭明顯,主要是保桿下半部造型稍微修飾,原先底部的防刮塑料已改為同色烤漆與黑色飾條,並且在右側也多了一塊紅色飾板與前方做出呼應,排氣管維持單邊單出設定,尾燈部分僅後霧燈採用LED,其餘燈泡都是傳統燈泡,鑒於現在車廠都會在燈具上運用各式光條來增加質感,也導致Mazda 2車尾夜間的識別度稍微不及其他對手。

為了搭配新的運動化外觀,鋁圈當然也要重新搭配,新鋁圈採用雙色設計更顯動感,但總覺得升級到17吋會更適合,此外Mazda 2原廠配胎尺吋為185/60R16,185較窄的胎寬雖然有助於節省油耗,但中高速行駛的不穩定感也隨之而來,如果能升級到195或是205對於操控會更有幫助。

Mazda一直以來都是一間非常忠於自我的車廠,即使大家常常詬病車內空間不足,但為了造型美感等等堅持,這部分倒是絲毫不容妥協,從數據來看Mazda 2身形其實並沒有小於競爭對手,長寬高4082mm、1695mm、1515mm,甚至軸距還是五款車中最長的2570mm,但空間依舊只能用勉強夠用形容,當然啦會購買Mazda車款的消費者圖的從來就不是空間,吸引人的外型加上水準之上的操控才是價值所在,所以這部分還是要端看你購車在意的是什麼,畢竟一輛車相處動輒5年以上,若是為了空間買了一輛自己不喜歡的車這錢也花得不值得。

近期有看過CX-60試駕報導的網友,相信都會對其內裝設計感到驚艷,用料鋪陳都已接近豪華車水準,然而我們將視線轉回Mazda 2,Mazda 2身為品牌最入門車型,用料自然無法跟CX-60相比,但設計感確實出眾,再加上這已是接近十年前的設計,以駕駛為主軸的設計搭配很有力度的線條輪廓,放到現在依然不比對手遜色。
至於這次小改款的改變,為了增強車室內的運動化氛圍,部分飾板與材質已與過去不同,其中副駕前方已由過去的皮革包覆改為黑色飾板,冷氣出風口則是加上一圈紅色材質點綴,門板原先具備的黑色烤漆飾板變成類碳纖維塑料,但這部分個人倒是認為過去的搭配較為討喜。

方向盤與品牌其他車款共用,因此不論是造型還是皮質包覆的握感表現都非常優異,完全沒有小車的廉價感,值得好好稱讚;上方按鍵左側可控制音量、選台與電話接聽等等基本功能,右側則是定速系統按鍵,然而說到定速,僅配置基本的定速系統也是目前Mazda 2配備上最為不足的地方,即使小車級距往往因為入門定位考量,輔助安全配備的完整度不如其他級距完整,但至少基本的ACC跟車系統也已是多數小車的標配,但國內販售的Mazda 2仍只有SCBS-F前行煞車輔助系統、BSM盲點偵測、LDWS車道偏移警示、RCTA後車警示等基本功能,這方面在配備補足之前Mazda 2確實難以與對手競爭。
- 儀表-1
- 儀表-2
Mazda 2的儀表採用中間指針兩側各有一個單色螢幕的配置,設計感是還不錯但變化性就不如時下流行的數位儀表,左側螢幕主要顯示引擎轉速,右側則是油量與基本行車電腦資訊。

由於後視鏡基座是安裝在門板上,Mazda 2的兩側視野並不會有太多死角,對於行車安全當然是有所助益,此外盲點燈號則是位於後視鏡片上。

充電機能部分,排檔前方提供兩組USB-A插座與一個12V電源,還有已越來越少見到的AUX音源孔,若有選配為原廠衛星導航,則需要將圖資插在左側SD卡槽處。另外Mazda 2的鞍座面積不大,間接就影響了置放空間,放進一隻iPhone12就沒有剩下太多空間可以利用。

從冷氣控制面板就能看出Mazda 2已是上個世代車款,溫度、風量等全都採旋鈕式操作,雖然沒麼科技感,但接觸了許多觸控式甚至將操作介面直接整合進車載系統的新車,這種樸實無華的操作方式反而相當直覺與方便,唯一小缺點就是溫度只能轉個大概,無法確切的控制溫度數字。

Mazda車款都具備的車機操作介面,按鍵提供了音樂、主畫面與導航等選項方便快速切換,中間旋鈕就是用來操作主機的各項功能,使用起來非常直覺好用。

排檔後方有一個Sport模式切換鍵,Mazda 2除了可以用排檔桿手動控制檔位,切換至Sport模式將轉速提高也能帶來更為充沛的輸出力道。
- 車載主機-1
- 車載主機-2
這套車載系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當初Mazda 2推出時算是走在相當前面,將各種車輛設定、娛樂、通訊、導航等整合在一塊很有高級車感覺,是個很值得說明的賣點,但時光飛逝,現在再看Mazda 2這組螢幕,7寸大小已跟不上時代,且畫質部分也有再精進的空間,不過比起新世代Mazda車款拿掉觸控,這組螢幕則是保有完整的觸控功能。
- Apple CarPlay
- 無線連接
-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但至少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的手機連結機能都沒有少,CarPlay甚至具備無線連接功能,只要透過藍芽進行配對就可以享受無線帶來的便利。

排至R檔Mazda 2標配倒車顯影系統,但受限螢幕與鏡頭畫質,清晰度表現普通,雷達部分螢幕右上則有圖示提供參考。
- 置物空間-1
- 置物空間-2
- 手套箱
由於Mazda 2沒有中央扶手,鞍座剩餘空間就規劃了兩個杯架與一處方形的置物空間,而手套箱空間表現還不錯,可以放下不少車內雜物。

前座椅改款後換車赤紅色縫線織布座椅,紅色縫線可以更匹配整體內裝風格,但整張座椅剪裁略顯單薄,也沒有太多包覆性可言,乘坐表現只能算是一般般。
- 前座乘坐示範
- 後座乘坐示範
接著來看實際乘坐示範,可想而知Mazda 2身為品牌最緊湊的車型,空間可預期肯定不會太好,前座以177公分的年輕有為學長調整好坐姿後,雖然乘坐體感不算太差,但後座已幾乎沒有膝部空間,提早下修的車頂也讓頭部空間所剩無幾,坦白說Mazda 2還是比較適合兩人世界,此外中間缺少冷氣出風口,椅背也沒有獨立的扶手。
- 門板-1
- 門板-2
剛剛提到後座缺少扶手無法提供置杯空間,可惜的是後門板上也沒有設計置杯處,換言之後座乘客並無任何的置杯機能,所幸前座除了中間有規劃兩個杯架外,門板上就有足以放下600毫升寶特瓶的置杯空間。
- 行李箱-1
- 行李箱-2
行李箱空間標準狀態下來到280公升,另外椅背可支援6/4分離傾倒,進一步擴充載運空間,但平整性不太理想且有較大的斷差,另外行李箱門檻也相當高聳,拿取較重行李會比較費力一些。

一直以來Mazda 2在國內都是以1.5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作為動力來源,這次小改款依舊不例外,這具Skyactiv-G汽油引擎具備13.0比1的壓縮比,最大動力輸出有116ps/15.1kgm,變速系統則是使用六速手自排變速箱,引擎與變速箱兩者成熟的搭配下,即使沒有新奇的科技加持,平均油耗仍有17.9km/L的表現,如果你追求的是穩定可靠的動力組合,推出多年的Mazda 2反倒成了另類優勢。

小車的基本要素就是要靈活好開,而Mazda又身為較強調操控與駕駛樂趣的日系車廠,Mazda 2的操控性自然會讓人有所期待,首先基本架構10年來並未有太多變化,前麥花臣後扭力樑的懸吊設計是許多小車的慣用配置,在過去的改款中Mazda 2也獲得了G力導引控制技術,在這樣的底盤設定之下,Mazda 2確實可以帶給駕駛者意料之內的駕駛體驗,這意料之內包含了小車短軸距的先天優勢與靈活的底盤調性,在較急的彎道中可以感受到車輛聽話的照著自己想要的路線前進,屬於中庸的轉向特性不會太過急躁,但又能適時的導引至正確路線,操控層面在Mazda 2身上確實不用太過擔心,但我認為僅185胎寬的輪胎,多少影響了車輛的穩定度與過彎極限,加上原廠配胎也屬節能取向,若是將輪胎另行升級相信會有更令人滿意的行駛表現。

1.5升的自然進氣引擎要有多激情有力的加速體感肯定是不可能,但Mazda 2的油門調校與多數日系車款相同,在起步加速都能有輕快的輸出力道,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很輕鬆的就可以跟上車流,但高速時的再加速反應就顯得疲弱許多,且為了獲得足夠的加速度往往會將油門踩的更深,此時變速箱降檔引擎轉速瞬間拉高到四千轉以上,沒有在客氣的引擎拉轉聲隨之傳入車內,對於行車質感確實會有所扣分;至於變速箱就一如過去試駕Mazda 3、CX-5等車型給人的反應,相當順暢且沒有明顯頓挫,升降檔時機也抓的算是剛好,很輕鬆就能掌握Mazda 2的動力調性。

可以與駕駛樂趣沾上邊,基本的日常代步當然也是足以勝任,雖然說Mazda 2的隔音並沒有特別出色,尤其防火牆隔音有待提升,但引擎噪音也要在轉速提高才會較為明顯,一般日常駕駛連同隔絕外在的風切聲、底盤隔音其實就是一般小車水準,我認為是在可接受範圍,而市區路段面對坑洞的處理這組懸吊的反應也是中規中矩,不至於沒有路感但整體偏向舒適,總體來說Mazda 2雖然還不到歐系對手那樣操控犀利,但有著日系車款的舒適風格,又能在操控層面保有不錯發揮,確實是一輛可以兼顧二者的優質小掀背。
在市場上打滾這麼多年的Mazda 2,本質上仍然是一輛好開有樂趣的掀背小車,但也因為市場需求改變與輔助安全配備無法跟上主流市場,都讓Mazda 2在市場上受到不小考驗,加上空間依舊是罩門,種種因素都使得Mazda 2的競爭力有限,然而這次的小改款變革幾乎只限於外觀也稍嫌可惜,但就目前日本原廠策略要獲得大改款似乎也遙遙無期,不過倘若國內市場可以將安全配備再規劃的完善一些,想必還是會有消費者願意買單才對。



▍Mazda 2 15S Urban Sport 規格諸元表
引擎型式:直列四缸DOHC 16V NA排氣量:1,496c.c.
最大馬力:116ps/6,000rpm
最大扭力:15.1kgm/4,000rpm
驅動方式:前輪驅動
變速箱型式:六速手自排
煞車結構:四輪碟煞
前懸吊結構:麥花臣
後懸吊結構:扭力樑
輪胎規格:185/60R16
車身尺寸:4,080mm x 1,695mm x 1,515mm
軸距:2,570mm
車重:1,060公斤
國內售價:78.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