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分享第一次入手Mazda這個品牌的心得
大家對這台車有什麼疑問也歡迎在下方留言
前一台車是賓士的GLB
所以很多感受都會用GLB的行車經驗來對比
人生第一次自己交車
可惜沒有看到網路上的紅色綵球

當初選色原本是自己最愛的黑色
但被網路上鋼鐵灰的各種照片荼毒
於是這次想挑戰看看灰色
實際交車發現配上Carbon Edition+ Package的黑色後照鏡以及輪框
呈現出來的效果非常滿意
深色的車子
只要配上愛車的駕駛
在不同光線底下就是一個字 美
夕陽下所拍攝的樣子

晚上載家人回家還沒設定ETC車道感應
去找警衛開門回程看到他又再次被他美到


以下是我選擇這台的原因以及目前持有心得:
1. 價格遠低於我的購車預算
話說我一直以為馬自達的車價跟福斯差不多

2. 車子大小完全符合需求
公司有提供免費的機械式停車場,但條件實在太過嚴苛,導致中大型車及電動車直接被拒絕。
馬3車子雖小但雙前座舒適度真的不錯,符合我只有前座需求。
3. 沒有天窗
我前一台車是全景天窗,對我來說他就只有跟乘客炫耀的功能,每個人第一次上車看他開啟的霎那,發出的驚嘆稍稍滿足自身的虛榮心,但這種虛榮心也是有代價,平時你開車只要遇到下雨,雨越大打在天窗就是天然噪音,而且身為有潔癖的車主,就算花大錢去外面洗車,也不會有人特別把他打開來洗,所以就變成我要定期自行清潔,重點是回顧我所持有各種的天窗車子,撇除掉炫耀性開啟的條件,我從來沒有自己開車打開天窗過。
4. 外型
對我來說真的美,他的外型跟GLB有相似的地方在於線條處理方式,引擎蓋有明顯的折線,但車身到車尾用非常順滑的凹凸面來取代明顯折線,最後以暴龜屁股來做收尾包覆整台車輛,配上下方的雙出排氣管,協調性非常好。
馬3整台車沒有使用任何防刮材質,車側也沒有用其他東西點綴,比起原本持有的GLB又更乾淨簡化,也少了許多運動感。
前後車燈呈現上我覺得GLB比較協調溫柔,馬3反而用比較運動化的表現形成與車身的反差對比,有另外一種風味。
馬3 Carbon Edition+ Package 又黑化後照鏡蓋以及輪框,屁股下方則是用亮黑的車漆取代霧面的防刮材質,整台車只有Logo及窗框用鍍鉻的方式呈,說實在我很喜歡這種搭配,雙色跳色外,還有些許的鍍鉻線條點綴,讚。
5. 內裝及功能使用(這段是我交車後感受最深的,文字很多)
5-1 內裝鋪陳及手感
以前還沒入手賓士前,不管是看網路上別人介紹,還是自己坐家人的車時,都會覺得賓士的內裝鋪陳真的很厲害,你想要運動化內裝,他也能用選配的方式幫你營造出來,任何一個零件都恰到好處,這種駕駛空間的氛圍從來都是我心中的第一。
直到真的入手賓士後,有些使用情景會依照個人感受有些變化,特別是氣氛燈,剛開始入手花很多時間在玩他的燈,各種效果的試過,不的不說,賓士的氣氛燈是真的帥,不管是光影變化的營造,還是呼吸變化的協調性,如果你很喜歡車內氣氛燈,賓士能給你這世界上最好的氛圍,但也可能因為家裡都是賓士導致的視覺疲勞,又或者對於行車氛圍的心態變化,我漸漸覺得自己的車內晚上開起來越來越像電子花車,比起這些單純感受的氛圍燈光干擾,我更喜歡簡潔且快速辨識按鈕的燈光,總之,就是下一台車氣氛燈不會在我的購車加分項。
馬3內裝是我覺得協調好看的,開車沈浸感極強,這次2024年款式還有額外的小驚喜,原本我以為選擇Carbon Edition+ Package,他的中控台會是紅色的,但我只喜歡紅色座椅,結果交車才發現,他的中控台依然是黑色,只不過縫線改成紅色,我還記得當天我在交車中心打開車門時,不由自主的驚嘆一下。
內裝手感很好,摸得出來是有在這點下功夫,軟質塑料配合真皮材質,以及經過鍍鉻點綴時的凸出紋路,對於第一次擁有這台車的我來說,是真的很難想像這個價位有這種感受,難怪網路上總會有人拿他跟高級品牌比較。
5-2 車機及操控
馬3中控臺上的車機是我很喜歡的安裝方式,他有別於其他車款感覺是硬鑲上去,也不像是GLB或現在很多車款是連接儀表整片的玻璃(我覺得這種方式也是很好的方案之一),馬3的車機是長在上面的感覺,毫無違和感,這樣安裝的好處就在於行車中,你可以很輕鬆的去看螢幕資訊,而不是過往開車需要特別將視線下移,交車前有稍微擔心他的車機會擋住前方視線,實際上路才知道他位置設計剛好在前擋視線邊緣,還有一個小插曲是GLB的車機螢幕比例較高,馬3比較寬,但GLB如果用carplay,只會顯示在中間,左右兩側還有很多面積(carplay顯示大概只佔全螢幕7/10的面積)都被原廠無用的功能按鈕霸佔,沒辦法全螢幕顯示,我到現在還是不能理解賓士在想什麼,而Mazda反而可以做到全螢幕顯示。
另外車機的操控方式也剛好符合我的需求,我真的非常討厭觸控車機螢幕上的指紋,主要是個人潔癖,但觸控車機的好處是比較直覺,馬3的車機不能觸控,位置也不適合觸控,附上旋鈕先給讚,個人覺得比起賓士的觸控板,旋鈕現階段更適合用在車上,當然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用原廠功能且需要車機上寫字的話,觸控板無敵,但對我來說我都用carplay,賓士的觸控板設計反而是一種干擾,下面我會再補充原因。
但我也承認,撇除掉我下面即將提到不好的使用體驗,觸控板操作上比旋鈕還直覺,而且GLB在觸控板下方還多設計一個饋手區,讓你在開車需要操控時,可以因手腕靠在這個區域,不用低頭就知道觸控板在哪,是真的貼心。
馬3跟GLB一樣都有無線充電,也都全面改為type C孔,基本上現在車子上的無線充電功能可以無視,我建議大家拿來放東西就好,充電慢就算了,過熱問題嚴重,螢幕在開車時會因為斷電跟充電,一直亮了又暗,暗了又亮,插線充電才是目前唯一真理,說到插線這件事情,我就不得不在稱讚一下馬3,他的連接孔位是在中央扶手裡面,也就是說插線後把整台手機丟進去,你就會得到一個乾淨的用車環境,當然如果你不想要用有線連接,還可以用無線的方式連接車機,而GLB則是在中控台上,也就是說你中控台的上蓋根本不能蓋起來,這也就算了,不支援無線Carplay,我也算了,重點來了,上面提到觸控板他是一種干擾,這裡讓我說明一下,如果是跟副駕手牽手誤觸這個我認為是自己問題跟車子無關,但你強制要我們把整條線外露,觸控板又沒有設計防誤觸的功能,任何材質只要經過觸控板,就開始觸控,如果你有異物在觸控板上,你手機會完全不能控制,手機會認為你現在在使用車機功能,不給你用手機,這些異物最困擾的是連接在車子上的線,如果你停在路邊,把手機拿起來用,線高機率會停在觸控板上面,設計邏輯非常奇怪。
另外,Mazda在中控旋鈕的四周也有安置地圖跟音樂快捷鍵,剛好符合我常用的兩個功能,他的設計邏輯也很貼心,只要連接Carplay時,按下地圖他會直接開啟地圖App,如果按下音樂,他則會開啟我手機的Apple Music,順帶把Carplay的設計邏輯瑕疵補足,每次開車電話進來,明明正在導航的畫面會硬切到通話頁面,必須要讓駕駛自行操作回地圖,才能邊看導航邊通話,現在只需要按下導航快捷鍵,立即回到導航畫面,貼心到讓我不得不更愛他。
但馬3的車機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點,特別是在夜間駕駛,他會映射到前擋玻璃,干擾駕駛視野,建議可以上網購買車機遮罩,將上方遮起來,但目前不知道2024款的十寸車機跟過往車尺寸是否通用。
5-3 按鈕回饋及聲響
內裝按鈕的扎實度GLB比較好,但兩者都不會有那種懷疑自己有沒有按下的錯覺,或者產生不必要的按鍵連擊,提示光線也很充足且舒服。另外馬3所有按鈕發出的聲音意外好聽,目前還在蜜月期,會一直想要按按鈕或者轉他的旋鈕,希望他可以像GLB一樣撐得住。
方向燈聲音我還沒習慣,所以這幾天開啟會莫名覺得好笑,不難聽,但另一半在副駕總是會在方向燈發出聲音時跟我一起笑出來。
5-4 座椅
後座就不說了,基本上根本用不到的空間,如果真的有長途載人需求,家裡還有一台GLC待命,我不相信這種尺寸的五門小車們能有比休旅甚至是轎車還好的後座乘坐感。
前坐座椅GLB勝出,在乘坐上馬3也不會不舒服,但GLB還多了腿靠調整,對於長途駕駛舒適度非常好,另外馬3的頭靠也比GLB硬,我認為GLB的頭靠真的無敵,乘坐的包覆性馬3也不差,但前提是不要跟GLB比。
我很期待下週帶著馬3長途旅行時的實際感受,有機會可以再跟大家分享。
另外提一下,GLB有迎賓模式,馬3交車時業務也有幫我設定,但不清楚是哪裡出了問題他現在根本不會作動,我還沒有找到去哪裡設定,而且馬3的迎賓模式滿笨的,開門椅子在後面,車子啟動時還要按座椅記憶紐才能回到我的設定,只能說賓士在座椅的設計聰明且好用很多。
5-5 冷房效果
我是一個很怕熱的人,GLB的冷氣沒讓我失望也不給希望,基本上就是歐洲車,隔熱紙我都是直接攻頂的那種,每次上車到真的覺得溫度尚可都需要一大段時間,好幾次崩潰到想直接裝外掛風扇,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問題,因為就真的怕熱,每每坐歐系車都很懷念我妹的Toyota,Toyota甚至會吹到讓我想穿外套,不愧是汽車界第一冷氣品牌。
而馬3,不枉是日系車,那駕駛座碩大的冷氣出風口,根本是為我量身訂製,這種大熱天氣開23度,我的手已經明顯覺得太冷,另一半昨天上車跟我說冷氣太冷,這是我開GLB時期從來沒有聽他說過這句話,重點是我GLB在夏天還是長期保持設定在20度。
5-6 排檔桿
好懷念這個傳統排檔桿,不得不說會讓我一直想要排檔,那回饋的手感以及聲音,特別有以前開車那種爽感,很期待有機會可以在試試看他的手排模式,應該會直接高潮,只不過我認為排檔桿設計在方向盤後方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好的設計。
現在只祈禱自己早點習慣,不然這幾天每次倒車都還是會習慣去打雨刷擋,但我相信習慣後,開我家人的車應該會跟711店員以前剛碰到用載具的客人一樣,手在那邊空抓發票。
5-7尾門
GLB:你少打電動兩個字
馬3:那個...我沒有
雖然說馬3的尾門手動開啟很輕鬆,關閉也只需要抓著尾門下的握把往下,門就會很順利的關上,不用特別扶著門版再壓緊一次,但沒有就是沒有,將來如果放東西不方便也是事實,只能說可惜,這個價位沒有給電動尾門,我還在考慮要不要去外改。
6. 上下車及發動熄火
Mazda 3的上下車姿勢我還在研究,目前覺得有點吃力,可能是習慣大車,也可能他就這麼的反人類,之後再補充。
另外馬3竟然意外有離車自動上鎖,這也是我後來自己發現的功能,非常實用,只是希望他門關上的提示聲可以跟車子鎖上的聲音有區別,目前都是一樣的聲響。
還有既然都已經做離車自動上鎖,那貼近車子應該可以做自動解鎖吧?不好意思,馬3不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功能不順便設計,真的可惜。
車門部分GLB的設計有包住整個側面直到下擺,馬3則是正常的車門,馬3壞處是不像GLB一樣,完全不怕下車褲子碰到車子下擺會髒掉,但換來的是不用擔心大家甩車門。GLB的門比GLC還重,重到正常力道關會關不起來,所以每個坐我車的人,上下車都在甩門,有時候還會甩好幾次,馬3物理條件解決這個問題,只能說優點沒辦法兼顧。
發動車輛部分,馬3內斂,GLB衝動,不管是抖動程度還是引擎聲音,馬3舒適度都大贏GLB,有些人會說GLB還有引擎熄火功能,那我來跟你介紹一下賓士的引擎熄火功能到底有多難受。
賓士原廠特別告知用戶這個功能使用上大約會省10%的油,但他沒有說電瓶會不會容易故障,我就碰過一次電瓶故障燈亮,當時我是都有開啟這個功能,也不確定是不是這個功能導致的,總之我花了一萬多換電瓶,現在我都建議寧願花多一點油錢,也不要使用怠速熄火,之後每次上車都會先關閉,對,他是每次發動都一定會開啟的功能,功能作動時非常安靜,但是只要引擎一介入,那種抖動感非常不舒服,是非常非常不舒服,像是有一群人在車外大力搖動你的車。
至於熄火的時候,GLB並不會立即將電力關閉,而是保持車機及相關功能作動,特別是在加油時,音樂依然會播放,當你打開車門,他才會斷電,並且將其他車門解鎖,如果車子沒有打P檔,他會自動將檔位切換到P檔,椅子還會往後退方便下車,反觀馬3就是全部熄火,剛熄火前車機會顯示你行駛的油耗資訊,但很快就停止顯示,這裡我比較喜歡GLB的設定,人性非常多。
7. Auto Hold及P檔
這個也是我很意外的事情,原本以為Mazda是停車就會啟動,但他啟動的邏輯竟然跟賓士一樣,重踩才會作動,這點符合我的用車習慣,給讚。
但我建議Mazda可以把他的重踩跟賓士一樣,明顯兩段式踩踏才做動,像我以前開車都是先踩到車子停住後,再用力踩下去就會開啟Auto Hold,這樣其實比較人性一點,不然實在很難抓Auto Hold做動的時間,我也還在習慣Mazda的Auto Hold,另外賓士auto hold只要開啟一次,下次發動車子他會自動啟動,Mazda 則是每次開車都要自行開啟,很麻煩,也會讓我這幾天出門在停紅綠燈時忘記沒有打開,而鬆腳,車子就這樣動起來我又緊急煞車。
然後賓士的R擋一樣可以使用Auto Hold,用法也一樣,但Mazda只能在D檔使用,比較可惜。
兩個品牌再打P檔都會自動啟動電子手煞,這點給讚!
9/21補充
8. 方向盤手感
馬3的方向盤盤幅大,卻有不錯的握持手感,但這個方向盤是我開過轉向最重的手感,特別在大轉彎或者迴轉時尤其明顯,轉動會覺得比起以往開過的車,都還要重手,而且微幅向左或向右會有虛位,明明有微幅的轉動,車子卻還是直行的狀態,必須要有較大的轉幅才能讓輪子跟著做動,這點在駕駛上會比較沒有信心,需要較多的適應期。
在操作上跟以前開Toyota的車有很相似的地方,只不過Toyota的方向盤轉向輕很多。GLB的方向盤小巧且轉向明確,過彎的扎實度對駕駛非常友善,我認為還是目前開過最好操作的方向盤。
馬3也有壓線的警告,修正的感覺滿明顯,這點體驗還不錯,可以讓駕駛立即知道行使情況來做調整,Level 2做動時,方向盤修正次數比起過往開車經驗稍微多了些,但也不會到困擾的情況。
9. 煞車踩踏
一開始駕駛馬3會發現他的煞車非常不夠,相對的煞車距離要拉很長,過往我在開GLB時,在原廠設定下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想煞都煞得住,信心度非常高。
但駕駛到現在好一段時間,可能是漸漸習慣,又或者是煞車已經稍微煞開,只要把控好腳的力道以及煞車距離,乘坐感反而會比GLB來的舒服,但就是需要較高的學習成本,需要點駕車技術,當然如果有預算的話,或許換一套煞車也是快速解決的方式之一。
10.油門踩踏
兩者在市區都絕對夠用,GLB像是一個有活力的年輕人,而馬3就像一個溫柔的小姊姊

還是碎嘴一句,在路上駕駛大家互相禮讓及體諒,道路開車對我最重要的只有兩件事,一件是安全守法的抵達目的地,另一件是讓每一個在你車上的乘客都可以安心的睡著。
11. 駕駛視野
GLB沒話講,前後左右都可以很輕鬆的掌握,雖然他的後照鏡是連接在A柱上,但A柱較細且角度較垂直,車身又高的前提下,前方視野非常好,四面側窗及後車窗開口又大,C住上的車窗也大,整體視野就開闊許多,特別在台灣有些奇妙設計的路段,可以更有信心的穿梭車陣中,例如65接國一的那段路口,我覺得車道設計上就有很嚴重的問題,車多且剛下65到平面的內車道,要直接切換到外車道接國一,跟平面車共用紅綠燈號匯流時,GLB只要轉頭看右後方可以很快確認車流並且順利切車。
而馬3跟GLB對比就有明顯的落差,撇除掉GLB車高的優勢,馬3前檔設計上較斜,且A柱粗大,雖說後照鏡並不是直接連接A柱,照理來說多出了一小塊空間,但整體視野算是我開過車裡最狹窄之一,上面提到65路段接國一,馬3轉頭看右後方是完全悲劇,根本看不到東西,被碩大的C柱擋著,僅能從C柱上小到不能再小的玻璃瞥一下路況,嚴格說起來就根本沒用,後車窗開口也跟GLC coupe有得比,造福各大電子後視鏡廠商,我也準備在這週去安裝。
總結一下,GLB的視野非常好,馬3視野則非常小,我覺得有豐富駕駛經驗的車主,才能駕馭,像是家母就覺得他開這台車會因為視野很緊張。
還有一個好笑的小插曲,是我個人體驗特別深的,開GLB非常好切車,因為許多駕駛會願意讓,但馬3基本上不太有這種禮遇,過往我會很有禮貌的看後車有沒有想讓才切換過去,通常不用多久都可以順利切換,馬3則是相對比較難切車,這是換車前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情況

以上是目前感受到的心得
不管什麼車都一定有優缺點
也不是每個人的優缺點都一樣
如果大家有什麼疑問歡迎一起討論
祝福大家都買到適合自己的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