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BMW 218i問題真多

CcCManCcC wrote:
你搞錯了我是17年的...(恕刪)

你也沒說清楚啊哈哈,探討17年車子的妥善率基本上個人覺得沒什麼意義,我們家三菱savrin也是18年的,一整個修到不行,現在就家裡附近開

話說我之前駐點歐洲時反而歐洲的老車或古董車一堆,可能歐洲人都很笨或太有錢願意一直掏錢修🤔🤔
牛肉大漢堡 wrote:
你也沒說清楚啊哈哈,(恕刪)


以前我去修車時反而是看到滿多還算新的車..

大多都是油底殼漏油..

但真的我家的日本原裝進口那台..真的故障零件滿少的..最近大概只有發電機吧...發電機倒是用了超久
目前大概只剩避震器軟腳問題(這不知道用n年了沒換過..會發生也正常)
牛肉大漢堡 wrote:
如果今天BMW踩中地雷的機率那麼高他根本不用玩了,各種ISO或是車電認證他也根本都不會過,沒過車子也不用賣了...(恕刪)

您都是業內的
豈不知認證只是送sample
sample並不等於總體mp quality
sigma的意義就是偏離標準的數量抑制能力
golden sample位置不過是存在鐘型曲線中央
兩邊分出的sigma才是製程能力之所在
若是過認證就沒客訴的邏輯能成立
那任何產品銷售都不會出現RMA費用了
這哪有可能…
Fa1con wrote:
您都是業內的豈不知認...(恕刪)

是阿,您說的我都知道,認證也不是只有送樣品,製程、產線管理、供應商選擇等等都是有各種認證,只是想請問您從何得知BMW製程差?幾句樓主或用聽說的?還是您對BMW做過6 Sigma的分析?什麼圖跟數據都沒給?如果照您說的,認證跟SAMPLE都只是做做樣子,過了對產品品質也沒什麼意義,那認證機構也是可以收一收不用做了,去過歐洲應該也都知道,歐洲多少老車新車在跑,如果製程跟妥善率那麼差,你當歐洲人都錢多是白癡?買車回來修?關於BMW品質可以參考最新的JD POWER,如果您可以提出更有利更新更客觀的數據,歡迎拿出來討論囉
LionCh wrote:
LionCh 2021-04-13 8:47 1樓
第一次開BMW,跟日系車的品質真的差異太大,除了操控比較好,其他幾乎無一可取,引擎腳架不到4年就壞、水幫浦也壞、連雨刷清潔液馬達也壞,這就是BMW的品質嗎?一部好車可以只重操控,忽視一切嗎?


早年的 BMW 堅固耐用,出門可以跟妹說: Be My Wife !

後來全球化影響,車主無奈只好 Buy More Warranty !

近幾年還發生回原廠保養後試車時火燒車事件,Burn My Wheels !
水果報導,有憑有據~

BMW原廠維修試車竟火燒車

買兩逼就是要有多的預算去養車,不然學我用租的,含保養維修,
有故障叫租車公司處理,換一台同級代步車用。
早年的耐用不知道是多早?E34 525舊了修東修西修不完,一上車就要開始看一堆故障訊息,我怎麼覺得樓主的218i品質已經非常好,還是更恐怖的在後頭。
日本車連覺得是耗材的零件都撐非常久,轉換到德國車難免會不習慣,要省事保固內換一台車就對了。
LionCh wrote:
BMW保固期間內的問題我都還沒說,譬如交車不到半年引擎燈亮、引擎溫度過高沒有冷氣、煞車燈亮電腦誤判,當然車子不會都沒有問題,只是我遇到的問題跟以往比起來多了一點,提供給大家參考而已。如果爾後Volvo有什麼問題,我也一樣會提出供大家參考。買車對大部分人來講都是一件大事,我開車的經驗也有30年以上,截至目前為止,這是我第一台遇到水泵浦壞掉的車,不曉得是這款車的通病(引擎腳架就是這款車的通病),還是我個人的人品問題,單純只是給要買這款車的人一點我個人使用上的經驗。


很遺憾您開車開了三十年,讓您遇到一台剛好是那個年代妥善率最差的一款車。

但是,2014、2015、2016的時候,市場並不知道2AT/2GT/X1會有那麼多問題。真的是把很多第一次買BMW的人嚇到了。
abc85109 wrote:
看到有人說換volvo(恕刪)


可能是運氣不好吧?我是2012年vovol S60 今年剛驗完車,沒什麼大問題,都在外場保養,但我都約5000~6000
就保養一次,外場比原廠便宜一半,除了第七年換過引擎腳及剎車來令倒沒什麼大問題,前一陣子我朋友坐我的車去看特斯拉,停等紅燈時朋友還說九年了怠速還算蠻靜的,開起來也沒太大異聲。
BMW 從2005年開始陸續我開了三台, 前兩台都大約20萬公里以上才開始出問題, 目前正在服役的這台目前15萬多公里, 也都只是正常換油保養而已, 我自己倒不覺得會有啥問題!

不過二系列我是沒買過.
牛肉大漢堡 wrote:
認證也不是只有送樣品,製程、產線管理、供應商選擇等等都是有各種認證...(恕刪)

終於知道為什麼沒共識
因為你把認證跟製程兩種不同的概念混淆了
iso9001/16946只是規範工廠及企業的各類管理方法必須符合國際標準
可沒說只要符合iso標準的工廠
DPMO就會小于0.03%
這就像安規認證只看規格
規格在量產時的標準差(或說公差)
由廠商自行管理或生產合約中進行約定
舉例你給客戶承認樣的同時
不也會談一個限度樣嗎?
一樣的道理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