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BMW真狠,蓋自動化的工廠做carbon車體


Smiggle wrote:
加滿充滿可以跑400...(恕刪)


打個比方而已 你理解能力很差欸

simonyou wrote:
有些人會以舊知識,先...(恕刪)



台灣人真的該走出去看看世界

歐洲不是什麼都好 但我們絕對有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
BMW官方前幾天放出了非常詳細的i3訊息,這應該跟量產版相差不遠(量產版預計這個月29號發表)

有興趣的人可以在下面的網原廠官網下載原廠PDF文件,有英文也有簡中(但沒繁中就是了)

BMW Press Room

simonyou wrote:
最近注意到BMW i...(恕刪)


是台好車

問題價錢能不能負擔
這樣以後沒有鋼板是要怎麼比較安全性

inuki917 wrote:
碳纖維平價化和接合技...(恕刪)

創辦人Elon Musk也強調
他只是希望能把這個技術與時代提早作變革而已

如果今天沒有石油鉅富集團的黑金壓力
加油站早已是電池替換站與電池密度效率壽命監控站
充電根本不需要等,電池控管責任交給更專業的加電站
跟你打電話叫瓦斯其實是差不多的意思啦



碳纖維技術的量產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技術會一直累積,最後可能會達到足夠的競爭力。

但是電動車做不做得起來,是自身實力的問題,
講成石油集團的打壓就只會讓人看笑話而己。
別的不說,全世界都在推節油技術,石油集團打壓的住? 光是老共那邊就不可能。
美國人有可能坐視後進技術追上來而打壓自己人嗎?

T牌排除了諸多困難,把HV實用化了,電動車當然也是要靠實力來站穩。

電池替換目前還是原型,在碰撞安全/接點耐久和規格化上還有很多難關,
估計光是規格化這關,10年內都看不到成果。

b7874639 wrote:
就我的知識過範圍裡,...(恕刪)


http://ppt.cc/BTJr

參考一下。


chansaikit wrote:
怎麽好像聞到濃濃的類...(恕刪)


carbon如果撞到不知道怎麼修補...
一般車體弄到都不一定能完整
鋁製車體弄到更是
碳纖弄到...如果不能補不就GG了.......

有人知道碳纖弄到有解嗎???
aerospike wrote:
T牌排除了諸多困難,把HV實用化了,電動車當然也是要靠實力來站穩。

我覺得這樣比喻是很不公平的
Hybrid充其量只是內燃機的一種衍生性技術
電動車卻牽涉龐大的充電/電池站的投資
而且在電動車無法提供足夠的經濟規模前,誰知道要燒多少錢?燒多久?
想想小小一個高雄捷運一年虧多少錢,就知道這種生意目前不會有企業會願意投入的

就算燃料電池技術進步,成本降低了
加燃料的通路呢?還不是要顛覆現有的消費行為?

兩者需要成為商用等級產品的門檻,不可謂不小
甚至百倍以上

jjacky586 wrote:
carbon如果撞到...(恕刪)

一體式很難解
BMW的製程很容易解
內文就已經有說明了
請耐心把這篇文看完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