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是很敢嘗試新製程的公司(當然不是指發展年代已久的碳纖材料本身)
就算失去一些穩定性和妥善率他們還是堅持要嘗試
這是強迫進步的唯一之道
就像阿波羅計畫的阿姆斯壯上月球
平安回地球的機率只有71%,那為何要嘗試呢?
其實有幾個迷思還是要破除
碳纖維環保程度的質疑不在碳纖上,而且有3個角度談此問題
一是膠合的聚丙烯腈上
會影響人體肝腎功能,就算是最環保的玻璃打成粉末一樣吸收了會傷身
大多業界研究單位也是致力於讓聚丙烯腈成份與用量降至最低
回收上也是要先溶解過濾聚丙烯腈,所以已有解決之道
二是製造過程中的環保程度
它不須金屬重工業的高溫.高壓.高耗能乘載量
碳纖維的工廠在乍看之下與紡織業沒什麼兩樣
也可以說他的生產機器和紡織機器幾乎是一樣基礎架構的
三是碳纖複合材
膠合過程中結合金屬或其他剛性材
如果在回收上沒有處理好,的確會產生高汙染
因此這一製造業與回收不適合在東亞地區做處理
台灣商人的道德水準並不高
執掌回收處理的事情確實會成為高汙染
但老外也是邪惡的,看在金錢和汙染別國土地的份上,他們是做得出來的
BMW也有碳纖複合材,也有紙面上的回收措施,但實質上沒有落實
就跟電腦主機板的回收態度一樣是打死不認帳的,這應該要痛批
但規模做起來就一定要有落實的決心
<離題了XD>
我也想幫Tesla電動車說一點話
他們訴求出超跑0-100km/h的4秒內加速性,他們做到了
續航力成為業界最高,甚至是兩倍續航力他們也做到了
480km的續航力確實在美國土地上不足甚至要打個八折
但事實上他們的開發訪談中
因為不須內燃機的複雜結構而產生更多電池配置空間
其實這當中有受到經濟效益上的壓縮才只到了480km
而且電池結構並沒有把密度做出高水準,也是經濟效益所致
創辦人Elon Musk也強調
他只是希望能把這個技術與時代提早作變革而已
如果今天沒有石油鉅富集團的黑金壓力
加油站早已是電池替換站與電池密度效率壽命監控站
充電根本不需要等,電池控管責任交給更專業的加電站
跟你打電話叫瓦斯其實是差不多的意思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