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DIY】引擎吃機油、排氣管冒白煙,更換汽門油封...

這手路..太強了吧...太厲害了...佩服...佩服
你一定是開汽修廠的...
我以後要去你那邊修

dps1213 wrote:
你一定是開汽修廠的...(恕刪)


老實講會那麼仔細除非是愛車又有技術的車主自己來,

不然修車廠這樣搞不是收費超高就是開不久就倒了

akira011 wrote:
修車廠這樣搞不是收費超高...(恕刪)


經濟問題本來就是凌駕於專業~

就像吃機油這種技術問題,很多車廠不願意幫忙查,並不是技術能力問題,而是花了大量時間幫你測試,相信結果出來了你也不會修的,除非車輛殘值還很高,要車主花 2~5萬去徹底處理一個吃機油問題,很多車主都會覺得車子能動就好,謝謝再聯絡。那麼診斷的費用要怎麼算? 真的修了,中間的額外可能耗材與風險,對比耗費的工時效益,車廠寧可選擇處理簡單的保修問題。

技師們有句玩笑話: 車主還沒下車,光看進來的車子四個輪胎,就可以判斷要不要幫他檢查

很多車主,連密切關係自身安全的四個輪胎都是次級品,或甚至是過期又不同品牌的聯合國,這樣的養車觀念說能夠多麼尊重專業,我也不相信!


reynard wrote:
每部雙B車過了一定里...(恕刪)


想請教一下,因為現在在找 E46 or E90的車

照大大所言,是不是里程數愈高,吃機油嚴重性越高?

有沒有建議像M54 及 N52 的引擎,中古車幾公里以上就容易出現吃機油

另聽說N52 這顆問題多,是不是小弟選 M54車系來開較好?
alexnu2010 wrote:
照大大所言,是不是里程數愈高,吃機油嚴重性越高?

有沒有建議像M54 及 N52 的引擎,中古車幾公里以上就容易出現吃機油...(恕刪)


吃機油跟里程有相關,但未必是正相關。

或者反過來說,吃機油的原因為何?

(1) 下機油: 汽門油封的退化,與汽門&汽門導管的磨損

(2) 上機油: 活塞環與缸壁的磨損

汽門油封跟溫度以及時間造成的退化有關,金屬類的磨損則跟潤滑有關。

很少開的車子,橡膠類的退化會比較慢,因為溫度較低。但不常開的車子,由於沒有溫度除濕,反倒電子系統毛病較多。開短程的車子則往往油泥狀況會較嚴重,潤滑造成的磨損問題比較大,往往一打開汽門蓋都很嚇人。

油泥狀況無法直接由里程來判斷,比較準確仍然是打開汽門蓋或者油底殼。當然如果允許測量缸壓,活塞環與汽門狀況就能有個底,但實際看車很難實施。只能由某些徵兆來判斷,但除非吃很大,不然這些徵狀很容易被二手車商掩飾。

N52的確有容易吃機油的負評,它的生產期間也很短。M54則是年份已經夠久,5系只剩下早期的 E60 與晚期的 E39 採用。相信多少都有吃...

建議如果要找二手,請找5系。原因是5系做為當家豪華房車,品質會好過3系很多,二手價差不大,但耐久度會省掉很多麻煩。

二手車況本來就是拼人品的,經驗夠豐富可以降低踩地雷機率,但也沒有包生的。自己的車子顧得再好,都無法保證100%不出問題,何況是短時間內想要查出二手車的瑕疵。

而且說實話,吃機油問題不至於會顧路,變速箱鎖檔問題還比較大。BMW 有一大堆可以讓你修的,從一定會破的蒸發器(中控台拆光,2萬up,自己 DIY 料錢3000搞定),水箱,水管,油管,ABS,LCM,壓縮機,方向機,底盤耗材,引擎&底盤感應器... 隨便都是萬來萬去的,能檢查到的先過濾還比較重要。但不管怎樣,抓個10萬預算來修算是中間值。

這類的維修常客,幾乎每6年左右一定得全換一遍,要有心理準備。

當然如果有動手能力,養起來比國產車進原廠還便宜很多,材料品質又好。雙B的零件,國內外都非常充裕,貿易商進的真品價格也很有競爭力,除非是原廠綁標的模組,不然德製、台製、大陸製的相容品一堆。

有時連汎德沒備料,付點郵資直接由美國快遞進來也超快,美國的 DIY 風氣興盛,幾乎所有料號都備便。這我也要抱怨一下,汎德的備料遇到要德訂三週的項目越來越多,誰有那個美國時間等三週。像這次施工,連建議每次都要更換的鍊條張緊器居然都沒有,反倒是貿易商直接有現貨。



reynard wrote:
吃機油跟里程有相關,...(恕刪)


太感謝了,已經收藏起來了,上一課了
reynard wrote:
每部雙B車過了一定...(恕刪)


讚! 精彩的 DIY 教學文, 我的第一次評分,很榮幸的給了這樣棒的文章。 還是不免俗套的寫道: "五分奉上"。

以樓主這般的養護車輛,一台車可以當兩台使用。 花的養護錢可能還不到一般車主的一部車。


壓縮彈簧的部分是用特工嗎? 我發現您可以自製很多特工。 也看過有很多人直接用榔頭敲。


另外看到您對於變速箱油的做法以及20萬公里的驗證。 很高興您的驗證是成功的。

我因為上一部DSG六速而擔心受怕,所以2011年選購另一部車GOLF汽油車2.5L時,決定選09G 6速愛信傳統變速箱(以為可靠)。 不料卻陷入另一個泥沼。 從2005年起, 該變速箱就因閥體過早磨損,造成災情,就連BMW MINI 也受其害。 所以迫使VW,從終生免換變速箱油,改成6萬公里換一次,想要藉由新的潤滑油來延緩閥體內孔的磨耗內漏。

雖說, 約在2009年已經改版閥體(縮小滑閥孔徑),但還是有災情(減少許多)。 很多人換了新閥體或是整理件(改加襯套),還是有換檔品質的抱怨。 可以說是,患上了此疾就沒完沒了。

對於這個情況,變速箱的保養(要不要定期換油)以及使用方法,您會如何因應? 需要您的看法或是建議。




rosehui wrote:
讚! 精彩的 DIY 教學文100分...
...
壓縮彈簧的部分是用特工嗎? 我發現您可以自製很多特工。 也看過有很多人直接用榔頭敲。(恕刪)


感謝同樣是 DIY 高手的 rosehui 大駕光臨! 看到您的 DIY 大作, 能夠輕輕鬆鬆上下發電機這麼多次, 也不是等閒之輩。汽車跟機車不一樣的地方就是, 很多東西看得到, 拆不到! 往往為了卸下兩顆螺絲,週邊跟積木一樣, 要拆的東西一大堆。

關於壓縮彈簧的部分, 由於這篇文章主要是做為泛用的教學文, 所以並沒有鎖定特定的引擎, 這須依據當時引擎上座的型式來選擇。雖然要做的事情很單純,就只是壓縮彈簧,但因為週邊機構干涉的問題,彈簧座構造與深淺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

當然,施工前一定要參照原廠的維修手冊,才能知道「正統」的工序,與必要的扭力值。(BMW 請參考 TIS)

但要考慮的是,由於原廠不會有免拆上座的做法, 車上空間有限,不像傳統做法可以把整個 head 拆到工作桌上,因此對於腰力負擔是很大的。同時壓縮與放鬆的次數很多,怎麼選擇一個輕鬆的工具就很重要。

但絕對不能使用榔頭等暴力方式,如果機車料件便宜,跟它拼一下也許有價值,車用的零件往往都是特規的, 光是待料就可以等死你 即使使用正規工具,都要小心不能讓汽門桿受到橫向應力,否則如果汽門桿彎曲了,等於也是報銷了。同樣要小心不可以刮傷表面,因為汽門桿會垂直磨擦汽門油封。

很多大修後的引擎不耐用,往往就是這些細節沒注意,導致的意外損傷。

常見的壓縮工具, 可以在工具商買到,一般來說,汽修泛用的工具都很便宜,尤其台灣台中是全球工具生產基地。普通工具大概數十元~到數百元。特定廠牌工具了不起幾千元。相對於保修工資來說,甚至台灣過度保養的型態,根本連買一罐機油都不夠。

(但我累積百萬公里的保修里程,雖然相當節制,盡量不買一次性工具,也盡可能買大廠牌工具商製品,收集的手工具、氣動工具應該也有近10萬元,把這些工具當作投資傳給小孩 )

DIY 壓縮器的範例
http://s39.photobucket.com/user/xmazurx/media/normal_P2062738.jpg.html

rosehui wrote:
該變速箱就因為過度頻繁換檔(檔位變多了,愛信4速非常耐用),而導致閥體過早磨損,造成重大災情,就連BMW MINI 也受其害。...(恕刪)


關於變速箱,我提供我一點偏見,使用百萬公里的偏見

1. 德國本身是完全使用手排。即便是最常見的計程車,都是 Mercedes E 系,司機選擇的也是手排。以我的租車經驗,除非是特別提前預約,否則基本上也是租不到自排。20幾年前第一次跟櫃台小姐反應時,她還不可置信的跟我說:那是殘障用車 (for the disabled)

本想一租都是一個月,想說不熟悉的車子還是自排好了,沒想到還吃羹。還好,我第一部車也是手排的,所以手排照樣嚇嚇叫。只是,在那邊的環境,開手排下意識很容易亂拉轉,油費嚇死人。

所以,我認為我們這些問題,對於德國佬來說,自動變速箱根本不是問題,或者優先次序很低,因為他們遇不到。

2. 我每天里程約 150km。為了減低顧路的機率,所有可能造成顧路的零件幾乎都是預防性更換。歐系車的 DIY 保修經驗約60萬km。先前日系車約 40萬 Km。以您擔心的變速箱為例,我新車早期都有拆卸油底殼,分析殘留物與更換濾網。


上圖,我的賓士車變速箱為例,濾網面積相當可觀!!

一般來說,歐系車的變速箱濾網面積幾乎有日系車數十倍大。先前開的日系國民車,濾網大概只有香菸濾嘴大,甚至根本沒人在換濾網的。BMW 拆下的油底殼,裡面除了濾網還有磁鐵。就我的經驗,的確油底殼會積存薄薄的一層極細的金屬粉塵,但這種量要堆積到完全阻塞濾網,應該在有效的油封壽命裡不太可能。也就是,當你更換油底殼墊片了,自然就會一併處理。且已經沉澱的粉塵,也不可能再繼續循環。除非拆裝造成的擾動。


油底殼殘油尚未清洗前,亮點反光為金屬殘漬。淡黃色為 ATF 的自然原色。淡紅色則為ATF染色色素。更換時間為新車跑12萬Km後。

之前也查詢過變速箱的維修技術文件,常見的故障,除了最常見的橡膠類油封,塑膠類感應器外殼、電路板,其他的就如您所說的閥門。而且通常都是閥門座的金屬硬度不足造成,這類的維修都是重新搪大,套上更高硬度的軸套解決。

這類的問題,我認為是設計與製造本身的瑕疵,靠換油不能避免,頂多算是車廠為了收爛尾,另闢的收保護費管道。從學理來看,變質的又不是變速箱油,而是閥座。真要治標,那也是換濾網,而不是換油。ATF只要未變質就能提供足夠的潤滑,換濾網是為了磨損的殘骸可能造成的阻塞,但不能阻止每次開關閥門造成的磨損(竊以為,能堵塞濾網,閥門的磨損量早就關不緊了),磨損的問題是材質不當,造成特定幾個閥門的損耗。

浪費一堆油,還不如整個等磨壞了,再逼入新的閥門座解決。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