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HUANG wrote:
為何排名會變這排名是...(恕刪)
因為這個排名是根據編輯群的印象分數(意見分數?)再加上其他單位的資料來源,根據一個沒有說明的公式,加總得到的結果。公式的設計他是說看看一般使用者在意的項目跟程度來決定權重與加總,但他又不列出到底公式是怎麼算的?這在國外專業媒體是非常罕見的,因為評分的標準大致決定了名次!
US NEWS不過是個通俗性雜誌,他既沒有自己的測試(頂多就是編輯去試駕的印象),也沒有專業的汽車編輯群,這個評比大概跟壹週刊偶爾會出的汽車比試差不多。如果是IIHS或CAR&DRIVER的資料,會比較有可信度,我在想EDMUND的可信度可能都比US NEWS來的好。
所以拿這個來說國內外媒體那個好,恐怕找錯了對象。當然我同意CAR&DRIVER或CR的資料絕對是比國內媒體專業的多,講白點,國內哪家雜誌社可以一年買個上百台車來做撞擊測試,或是收集個百萬份問卷做統寄的?當然這也沒辦法,人家雜誌是賣以千萬份計的,國內雜誌社就算全台每人一份,也不過兩千萬份啊!這實在是非戰之罪,大家也就不用對國內媒體要求太多了。以台灣雜誌的價格,國內媒體主要的財源還是仰賴廣告,所以大家常看到的這種「有上廣告就是BEST CHOICE!」,也就不足為奇。
另外我要說,基於同樣的理由,X3跟其他車種到底誰比較好?也不用因為這個評比就說X3排名在後面,國內媒體說X3好話就是亂講。如果以US NEWS跟汽車購買指南的評比,我覺得汽購的評比會比較全面。至於看排名買車?這又不是大學聯考,各家都有自己的強項,「因為我買排名後面的車,就表示我有品牌迷思或台灣人都迷信XX?」這種迷思或偏見就免了吧!
看一下 Edmunds 似乎對 X3 有偏見, 前兩項蠻負面的, 最後一項是正面的
Performance
"But the 2011 BMW X3 xDrive35i can be a maddening daily driver, with slow throttle response plaguing its low-speed character in city driving. The Acura RDX, Audi Q5, Infiniti EX35 and Mercedes-Benz GLK350 all offer a more direct connection to the drivetrain and thus more intuitive performance." -- Edmunds
Acceleration and Power
"Lazy throttle response." -- Edmunds
Handling and Braking
"Brake feel and response inspire additional confidence in fast driving." -- Edmund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