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車證是用標的
你請車商用六萬標
別人出八萬你不到車子也不用買了
就算花了八萬標到擁車證
十年後也就作廢了
車要買過、牌要標過
這是所有車種都這樣
也不是BMW才這樣
我同事一台馬六買了三四百萬 (前代車款)
看了我也覺得台灣MAZDA好便宜


畢竟兩國之間貿易關稅薪資年收跟國情都不同
這樣互比很難公正的比出個高下
但要看哪個代理商黑不黑心
某樓所說得拿同一把尺衡量A牌跟B牌在兩地的報價倍數比可以約略得到哪家代理商比較誇張一點
但儘管如此,每個品牌在當地人民心目中的期望值本來就有差異
所以這個數據也沒太大的意義
但還有一種,是我個人覺得比較扯的是
同牌車子不同系列報價差異過大,或是根本同牌車同系列但不同型號之間價差太誇張
隨便舉例一下,假設320i在新加坡要賣到350萬台幣
但520i假設在新加坡開價如果到700萬台幣
那請問這是不是有點誇張?
抑或假設320i在新加坡要價350萬台幣
但318i在新加坡假設開價150萬台幣
那請問這樣合理嗎??
同各牌子同各代理商在同一個國家販售
卻有如此大的價差,這樣就非常不合理講簡單的說就是黑心報價
回來看看台灣泛德,有沒有犯這種問題呢?
Andy Ma wrote:
其實真的沒什麼好比的,一堆人說到車價就說美國好,說到油價又說杜拜好,薪資就說新加坡比較高,
反正台灣沒一點好,既然台灣那麼不好,那就哪裡好往哪裡去,又沒人攔你何必留在台灣每天抱怨?
現代的年輕人都希望一畢業就買得起房,開得起BMW,買不起房是政府太爛不懂得打房將房價打趴,
買不起車是車商賺太多都是黑心商人,反正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這就是現在的台灣,悲哀。
我覺得台灣的悲哀反而是小問題的氾濫 與大多數民眾自掃門前雪的心態
許多小問題 大多數人即便感覺怪怪的 仍有能力解決 所以不被視為問題
但這不代表問題不存在 仍有人因此困擾著
某個美劇台詞寫得好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就是承認有問題存在
台灣有太多案例 事情或現象的發生 先檢討被害者或弱勢(加害)
而這兩種族群普遍存在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 又不求團結(自滅) 導致問題無法被重視 或被其他沒注意到的人看見
能讓問題解決 明明是好事 但是因為麻煩 感覺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勝算不高 所以態度冷淡
這種惡性循環讓既得利益者更加放肆的胡搞瞎搞
等到少數族群的小問題變成影響人人的大問題的時候 需要投入更多成本與代價才能導正 那真的是得不償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