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際的永遠要記住一句至理名言 ”買車容易養車難”.為何要買雙B, 第一點就是她在台灣市場上是顯示身分與地位的一種表象. 因為這是當一個男人在人生歷程中的成功表現. 也就是說個人再社會的歷練有達到一個標準, 有能力去買一部 250萬元以上的豪華房車. 有能力買車就表示你已經有足夠經濟能力負擔這車款, 也表示你已經有房產. 有多餘的錢去買一部比一般國產車更安全的德國車.開出去的你是有信心, 有權貴地位的一種心態的, 因為這是你能力購買的. 而不是透過家裡長輩的金援買下的. 光這種感覺就不一樣. 所以一般社會人士在看那些雙B 車主, 就從你從車內開門走出或者進入駕駛座, 很容易看出你是否真正是有能力購車, 養車的一位車主.二, 養車. 其實是車主一般的難處, 因為雙B代理商是看著這些社會上有能力的車主, 就吃定她們是有能力支付養車的費用, 所以就車子零件上比一般市面上的代理零件商貴了一兩倍. 將回修廠有別於國產車的服務品質, 讓車主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也願意掏出口袋的錢享受這種尊榮服務. 原廠還是有他保養維修的技術手則, 按照標準程序走, 以免維修上的錯誤. 因為這車的維修技術並非我國研發的, 一步步得照德國的規範走. 不然出了包汎德也沒能力處理. 所以為何一般到原廠換機油或濾芯時間都比外面保養廠久.工時也比較長. 我想這也是買雙B 車主想擁有的安心保障吧. 但是雙B 原廠因為看準了頂級客戶的口袋深 而一方面害了一些中階主管級的社會人士, 因為頂級客戶至少還是車商的最愛. 所以衍生50%的有身份地位的車主, 為了照顧家庭與車子兼顧下, 考量尋求外面的維修保養廠. 所以我認為聰明的車主會從中考量哪些零件, 可以外面維修就可以, 哪些需回原廠維修. 這就50%雙B車主的智慧了. 例如輪胎, 我想幾乎 90%車主不會回原廠換吧!說了那嚜多, 雙B的車子還是秉持它們的性能與品質, 並非國產車所能比喻的. 所以我認為要不要買雙B的車子, 就得看看自己的能力與地位. 因為這是台灣生態上會去看車主配不配雙B. 一個20幾歲年輕人, 剛剛踏入社會, 就開著雙B上班或溜搭.. 別人怎樣看, 想也知道. 當你是開著雙B帶著妻兒出門, 別人的看法肯定又有不一樣的. 所以呢? 見仁見智吧. 反正記住, 自己是哪個料, 就開哪種等級的車, 不要為了面子卻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 因為雙B 養車真的是很難.也祝福大家能日日高昇, 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 你駕馭開雙B 的距離越來越近了
其實際的永遠要記住一句至理名言 ”買車容易養車難”.^^^^^^^^^^^^^^^^^^^受益良多因為還有很多客觀考量因素有能力買並不一定就要買但雙B的車還是很有魅力就是了如果只是爲了安全及超值是還有很多其他車款都可以符合
隆美爾 wrote:我想這句話用在BMW也很實用:"男人沒開過BMW的,遺憾終身.開過BMW的,終身遺憾" 原來是隆大頭像換了一下子沒看出來我自己也是有空就跑去修車BMW小問題一堆認識常去的車廠就有3間 有時候還去其中一間師傅晚上自己來接case的保養廠這樣子才免強把BMW維持好狀態如果不那麼龜毛 一樣是可以開但是異音 小問題一堆很令人難過話說不知道Benz怎樣?老爸2009買了ML350 很怕2-3年後就開始按鍵脫膠
dammm wrote:原來是隆大頭像換了一...(恕刪) 哈,換頭像是為了參加01的活動,您應該可以注意到很多大大的頭像也換成和我一樣的.想說用01的平台資源,如果參加活動,可讓01多一點贊助收入,這樣也是好事一件啦.原來dammm大修車也修出心得啦. BMW是一種很特別的車.當你駕駛它時,你會認為這就是你要的車.當你修車時,你會修車修到由愛生恨,恨到想賣了它.當你想賣它時,想買別牌新車時,就會發現你不能沒有它.
S.A.G. wrote:Dammm 與隆大都...(恕刪) 長期修車的心得是,很多修車廠,不管是原廠或外廠,看到BMW車主來,不管是姓王還是姓張,或者姓李姓黃.我想很多修車廠都希望車主是盤先生,用力敲下去之後呢,金子可以掉滿地.當你一開始去一家修車廠時,通常會很用心的幫你維修,價格也不會亂算,甚至於為了讓車主有好感,很多項目是"免費"服務的.當你漸漸信任他,甚至於不能沒有他時,往往修車不問價格,或者他說多少就是多少.在修車次序上,也常常出現先修新客人,老客人的車常常排在後面修. 最後你會發現怎麼修車越修越貴,原本很便宜的店怎麼變成這樣貴啦. 我想用句股市的說法來描述,就是"養","套","殺"吧.這時換一家保養廠就成了必要的動作.雖然別家保養廠也可能出現相同的情況,您可以在養至套的中間階段就跳走,再換一家.避開套及殺的這個階段.很有趣的是,原本熟識的保養廠,您有一段時間沒去,再度光臨時,原本已經變得有點傲慢的老闆,又會變成和善可親,站在門口迎接您的再度光臨,問價格時,往往又變成當初一開始的合理價.有時候這種情況看多了,就會了解大部分電子業,為什麼一定要找兩家以上的供應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