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BMW真狠,蓋自動化的工廠做carbon車體


饌巴搭 wrote:
不好意思剛有點呈現昏...(恕刪)

Kevlar也只有黃色
其他顏色還是染色出來的,至於為何染色應該也只是商業手法,對材料特性並沒有改變
黃色本來就是材料原色,沒有所謂不良率,提供資訊給你的廠商真的是..........
這類纖維本身並沒有所謂鋼性,而是跟碳纖維有相反的特性,就是韌性很高
所以其實是一種輔材,例如F1的防爆油箱就是Kevlar混合橡膠做成的
jjacky586 wrote:
我是說如果炭纖撞到有...(恕刪)


要看撞到哪裡!

aerospike wrote:
別的不說,全世界都在推節油技術,石油集團打壓的住? 光是老共那邊就不可能。
美國人有可能坐視後進技術追上來而打壓自己人嗎?


你確定老共不產油

你確定美國沒石油







jjacky586 wrote:
我是說如果炭纖撞到有...(恕刪)

如果撞裂撞斷,只能用加材料方法去補強受損部分
至於修復後的強度則不可考,因為不能做破壞性的測試
而且修復的部分太強的話,又會造成其他部位的應力過於集中,產生新的結構弱點,改變安全結構的原設計
我想汽車業是不能容許這種人工修補的高風險存在

所以BMW採用的方式,就是把撞壞的部分整塊取下,換上新的
換下來的部分就回收
所以他們才會採用很多塊部件拼裝成一個車體的設計

simonyou wrote:
Kevlar也只有黃...(恕刪)


你誤會了我所說的不良率 是因為在疊成黃色時因為紋路較明顯所以成型出來的東西容易會不良!

另外多種顏色當然是商業手法 相信都是黒色碳纖維想必有人不喜歡 所以廠商才會研發別的顏色!

另外你所說的黃色沒剛性基本我是不會全用.這種怪異的手法來做可能會吃虧 !

通常我疊程時假如是五次的話 我會視情況減少用料 先以一般碳纖維(黑色的)來讓它來有基本的剛性

後再用一些製程方法使其表面為多種顏色的碳纖! 使有基本該有的剛性又有多種顏色!兩者兼具!



aerospike wrote:
HYBRID是內燃機、變速機、電池、電機控制復合的衍生技術,
論技術復雜度,HV是比EV高的。


Hybrid不止使用電池技術,目前有空壓,飛輪等......................

HV?不要自己任意發明縮寫,是複雜不是復雜..........

技術複雜度要看你怎樣玩,EV也不是只有一種,BMW的叫做EREV延程電動車,目前量產的只有GM Volt,這種車技術複雜度不亞於Toyota的Hybrid技術,目前最簡單的應該是飛輪混合動力,Volvo目前研發中。
jjacky586 wrote:
我是說如果炭纖撞到有...(恕刪)

我認為
以台灣人環保節儉又絕頂聰明的程度
你大可以放心
把我講的都當成屁
一定會出現精修碳纖維部件的神人或工廠出現的

不然那麼多撞過的車,鈑金過強度也是變差,還不是繼續修繼續開?
雖然卡夢聽起來滿屌的。

但~~~這種車型,這種車價, 比較好奇在台灣會有多少人買單?

答案應該可想而知~~~~


simonyou wrote:
TOYOTA只要把hybrid車做好,消費者就會買單,因為他還是加汽油的
現在就算有車廠做出便宜又好的純電車,還是會受限於充電站的普及率
癮科技之前有公佈市調
接近100%的民眾認為電動車是很好的選擇
但是只有不到3%的民眾願意買電動車,就是因為擔心開出去碰到沒電,另一方面就是認定充電站還不普及
更絕的是,這些收訪者一年只有1-2次會開超過電動車的蓄電里程
可是就是為這1-2次,影響他們不願意買純電動車

你要說這是電動車廠商不願意努力嗎?
應該是說他們資金不夠雄厚吧可以燒錢吧
我覺得燃料電池跟交換式充電站模式成熟,純電車才有商轉的可能性
目前還是pulg-in hybrid才接近市場
要知道成功的要素,天時地利人合,缺一不可
(恕刪)


許多電動車廠商當然也想努力,不過電池的門檻高的超過目前的技術能力,就只是這樣而己。
(就先不提因為內燃機技術落後而宣稱HV只是過渡技術的某廠了)
那為什麼要在電池技術力還不夠時推電動車呢?
充電站不普及,那就是讓電池的門檻更高罷了。
為什麼不蓋充電站,不就是電池要充很久(需要很多位置來服務少數人),
而且充電造成電網極大的負荷嗎?
(要知道一汽車在路上巡航,功率是一戶家庭用電的3倍以上,而充電時間愈短功率愈高,
要用充電站進行遠程補給,對電網負荷很大)

EV的技術路線要這麼多的基建,而基建不但要先期投入,還要維護管理,那麼投資當
然要算算回報,EV技術路線的回報能夠打平它的投入嗎?
EV有什麼偉大願景,值得在現在技術下把基建翻上一遍?
不能方便的補給,這樣如何稱為"好"的EV?

就算是老共宣稱要大搞EV,實際上也是以試運行方式弄點經驗而己,
EV技術目前就是實力不足的狀態,小眾是很合理也正確的選擇。

根據國外的報導,BMW i3並非全碳纖的車身,BMW使用使用了三種材質:

铝合金: 車架 --底盤大樑、懸吊及轉向系統、防滾籠...需要強度支撐的都是铝合金

碳纖: 車內瞉 --車身內部的鈑金件改用碳纖,人坐在車裡看的到摸的到的應該都是

塑膠: 車外瞉 --外部的鈑金件,人站在車外摸得到的都是。話說二十幾年前不也有一台美國車NEON用過塑膠車瞉。

所以不用操心小碰撞啦,撞壞的都是塑膠件,壞那片就換那片;撞用力一點,也是傷到铝合金;真的撞到碳纖受損,那事情就很嚴重了,也沒差那些修碳纖的費用了....BMW才沒笨到把貴酸酸的碳纖放在車外給人碰。

國外的評論倒是寫的很直接;沒有多少人願意買電動車,但打著碳纖的名號會多少增加一些吸引力~~











話說送豆腐的那台不也是換上了碳纖的引擎蓋...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