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大桐的室外慢充(有兩支快充和兩支慢充,周末經常需要排隊)
很榮幸能當台灣首批的車主(德國二月生產/四月底到港/經過一番等待的能源局安審)交車日原本是壓在六月初,但落地安排 包膜 隔熱紙等工程,直到六月中左右終於從中部經銷商那邊開回桃園(至於為什麼會跑那麼遠訂車又可以寫一篇了),扣除出國的一週大概現在幾乎每天開,里程大概2100左右,稍微整理一下整體感受心得給有興趣的版友參考,如果有想要了解交車前的心路歷程,歡迎參考另外一篇文章 交車前的等待

經過數月每日刷網頁的例行公事,終於得到車輛放行的四個燈,這也許就是新車型等待的甜蜜負荷(聽說七月後生產配備有調整又要走一次安審等待了)
電耗表現
先來放上BMW互聯駕駛的紀錄給大家參考,目前平均是一度電可以跑6.3公里,附註一下我日常使用的高速市區比大概是8:2

當原廠宣告iX1 WLTP 續航里程是417-438公里 的時候,很多網友熱烈討論打個八折350好弱,如果再給他大腳一下也許300也不到,是一個 競爭力不夠強 的產品(這個也許也值得花一篇來寫)。先不論六十多度電是否足夠,我的觀察在節能模式搭配單踏板模式(Bmode),但不限制空調溫度強度的狀況下,在剩餘50%電量的時候約莫都還有230-250公里的續航里程,所以基本上我目前通勤的方式超過400非常容易。版友們可能會說都挑米漿了,還用什麼節能? 倒是提供另外一種思考方向,一般模式和運動模式都很棒,但對於沒有長期駕馭或開車緊張的人來說太過猛爆,電門踩踏深淺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XD 因此在市區或者不熟悉電門輸出,節能倒是一個很安全的學習途徑。市區的電耗我也有測量,走走停停大概落在4.8~5.5km/kWh,這個和純油車觀察到的結果很類似,都是高速定速下能達到比較好的能源效率。有車友分享大概均速70-90km是iX1的甜蜜點(快速道路和花東某些路段可以得到超棒的電耗數據)。

大家可以在不同情境下(氣候/不同乘客數/壅塞狀態)來回測試,對於通勤路段的電量需求會更有把握,也可作為觀察電池長期使用是否效能降低的參考依據
交車當下原廠充電樁呈現缺貨的狀態,因此我選擇了1000度原廠超充方案,之後有機會寫一篇充電規劃的文章。(目前有三個方案:贈送原廠6000度超充/ 贈送原廠1000度超充+排隊原廠wallbox/ 領台達電現貨充電樁)

目前在台灣的ID8版本,已經支援Apple手機投影Apple map到駕駛螢幕和抬顯,Android手機投影Google map,比ID7只能投射在娛樂資訊螢幕(右側那邊)來的更為直覺
電動車的續航里程除了開車習慣外,還有一個重大影響因子是輪胎,包含尺吋,胎壓和輪圈重量。這次台灣的iX1標配19寸輪圈(補充說明:後續因為輪圈缺料下調為18吋,原廠有補償配備方案,何時能恢復19吋尚未通知),我在展間意外的發現同時出現三個品牌,每個牌子都有經過認證但行駛體驗(跳動循跡性與胎躁)應該還是不同,詢問業代他們也無法確認你的車是配備哪個廠牌的輪胎,有品牌情結的請特別注意。

另外個人遇到的奇特經歷,是車輛從品保廠運送到經銷點後,業務沒有放胎壓,我們還這樣一路以遠高於安全建議的驚人數據開了幾百公里........至於怎麼發現的就是我在熟悉的平面道路上過坑,發生劇烈的彈跳和方向盤震動(那時候擔心傳動軸是否會壞掉,誒不是電動車根本沒有傳動軸),驚人的57psi刷新三觀,大家交車的時候務必檢查。

油電共用開發對於乘坐空間的影響探究
先講結論:會有影響!精確的說主要是對於後座乘客有比較大的影響
不知道關心這台車的朋友是否參加2023年2月底的兒童新樂園發表會,還記得現場隨機問了幾位業代「電池是否會影響乘坐空間?」8成的業代跟我說不會(心裡有個底了,很多人不念書),這個PART的資料照是從官方blog或是國外車媒下載分享給大家。
從原廠的技術資料中得知,各種版本的座椅設定高度並沒有差異,這樣要塞電池組大概就只能吃掉底板和後行李箱的空間了。
BMW的結構設計師當然了解這個挑戰,所以特別將原本傳動軸和底板之間的預留空間加大,因此在乘坐油車的時候會發現除了後排椅面和角度服貼度很好,小腿腳掌可以自然地垂下以及往前自由延伸,加上前座背面內凹設計,即便還是比二哥X3少了幾公分,但成功營造出了比預期中好的空間感!!!! 然而電池模組加上後,大致就和原本的傳動軸機構齊平,也因此我們會發現果嶺變矮了,合理的推測BMW並沒有調整iX1的後座設計,也因此原本服貼的大腿就變成被迫上揚,也就是車友說的微微的板凳感出現。

網路資料:X1和iX1底盤配置比較圖

網路資料:iX1電池模組配置圖

網路資料:iX1電池模組後段特寫1

網路資料:iX1電池模組後段特寫2

網路資料加工: 由於抬升的底板造成後座男性大腿無法平貼,當然這個外國人應該有超過180以上,實測165以下的親友乘坐還算可接受
行駛質感
和X1汽油20i比起來是有天壤之別,因為之前有參加試駕活動(測試市區/高架橋/直線加速和緊急煞停),也許是因為電池平鋪底版和懸吊降低,同一個外型下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調性。如果和另一個座駕G01 X3(同為運動懸吊設定)比較起來,iX1的市區低速彈跳有些多餘,但高速直線加速變線駕馭感受很棒,過彎的時候預期比X3多了兩三百公斤能穩定車身,但也許是電車的慣性使然或電腦調控方式不同,我會覺得相較推頭,雖然不至於拉不回來但少了些抓地感有些飄(當然這個標準是以開過的同牌房車休旅比較會比較嚴格一點),特別提一下行駛模式間的切換感覺不到懸吊支撐變化,也許並沒有可變式電子懸吊的預設在裡面。
以前看車評新聞,總是會強調BMW的強項是在引擎低轉速時就可以達到扭力峰值的特性,然而在電車的世界扭力是個假議題,如何拿捏比例反而成為一門藝術,我認為這一次的調教是很棒的! 你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式想熱血的時候貼背和爽一波,有乘客的時候也可以維持穩定的輸出,當然.......即使再怎麼小力踩動紅燈起步的那一刻,還是會讓大部份的鄰車望其項背XD
比較G01 X3/ U11 X1/U11 iX1,在高速的感覺X3就像航空母艦,iX1像很穩的高速快艇,而汽油X1就顯得質感一般,也許把三缸四缸渦輪增壓和電動雙馬達拿來比較並不公平,大家就各其所需挑選想要的感受。
這次方向盤的握感很厚實,轉向手感在靜止測試和低速行駛時對開慣油車的我來說有點太輕(適應中),高速行駛的時候轉向精準,還是維持印象中的水準。

全新改版的方向盤特寫(左側是定速系統相關右側是駕駛螢幕與抬顯控制,外加音量大小按鈕)
加速的感受毫無疑問的令人滿意,電動車的行駛質感影響最大的反而是減速,會影響到乘客的舒適度和後車駕駛的判斷,動能回充的強度挑選外還需要黃金右腳的細膩訓練,另外回充的速度會影響到剎車燈亮起來的時機,這個部分也許是各廠牌電動車主都要留意的地方。B mode長距離下坡時的動能回充,不如油車Eco pro滑行的滑順 (這個可能要開過的才能體會),之後有機會也許切換D mode,並且調整動能回充到最弱在試試看是否有比較相近的感受。
另外節能模式+B檔定速解除的時候,因為節能模式會限制輸出,建議預先含著電門一定的深度,避免解除瞬間會有頓挫感的產生,這個需要練習一下。

特別注意動能回充的時候剎車燈並不是恆亮(軟體內有一個精緻的即時顯示模式,上圖是並沒有亮剎車燈的狀態),因此可能後車駕駛的判斷上有失誤的可能性,如果說在還沒有習慣收放電門的節奏,個人猜後面也可能會一閃一閃亮晶晶
行駛模式比較

來到電車的科技感營造強項!我這個版本總共有五個模式,往右滑還有躍動和數位藝術模式,大多只會改變氛圍燈色和音效(補充說明現在訂購還有多一個Relax mode搭配按摩功能),個人專屬模式我以為類似ID7系統的individual 模式,但不能調整轉向和驅動系統設定,唯一能調整的是背景版型。

可以設定下一次車輛發動的預設模式

節能模式我會建議把節能空調關閉,電動車冷氣開起來!節能視野還不確定有什麼功能

數位藝術模式有夜店紫色氛圍燈,娛樂顯示屏幕會有動態變化,駕馭感受上並沒有特別的差異

悅動模式隨時有一個交響樂團調音A聲響環繞,加速時的音效蠻舒壓的,偶爾會切過來讓乘客驚艷一下。

BMW當家招牌的運動模式果然熱血!也有最多操控細項可以調整
有人問我這是不是一台fun car? 以將進一個月的駕駛體驗我會說電動車的調性是營造一種儀式感,從啟動電門的音效,超個車或高速公路瞬間加速搭配如太空船駕駛的iconic sound還蠻炫砲的,大多數的時候我為了增加續行就是順順開XD 擴增實境玩過幾次也就不那麼新奇了。另外切換駕駛模式,其實沒有傳統撥桿順手,少了小雞腿豪氣地往左撥入手排模式,心到手到還是勝過總是有些延遲的聲控,即使電車動力更大卻也少了些人馬合一的熱血......

少了小雞腿和iDrive旋鈕,BMW的核心價值少了些
駕駛座椅體驗
從皮料談起,以入門車的設定給Sensatec人工皮還不錯,初步評估會比Vernasca耐磨一點,打孔的設計應該還是希望能維持透氣感,但真正在酷熱的台灣解法還是給通風椅才是王道。座椅的形狀對於高壯發福的我包覆感不錯,特別的肩膀包覆造型蠻吃體型(估計身材嬌小的女生或長輩會覺得那邊懸空不舒服),雖沒有腰夾但在高速過彎的時候還是有支撐感,大腿手動延伸會讓長途駕駛舒服很多。有人問說要不要選按摩功能? 第一批沒得選,如果有中控會多一個Relax mode,搭配音效和坐椅按摩功能,但如果是我會把預算改成電動腰靠或不選(因為嘗試過大7的按摩覺得....還好)。座椅高度整體比X3下潛一些,會有開掀背車的錯覺,這是我喜歡的設定,但調整到這個位置,後座的乘客的腳就無法延伸到座椅的底下了......(這次底板因為電池平鋪的關係比油車版本高個半支直立的iPhone),大概真的要說油電共同開發平台的缺點在這就表露無遺了,所以這不是一台後座買家的車。
題外話,七月後生產的座椅材料要更換成類似iX的植物纖維,也因此漲價不少對於預購發表會前下訂的車主,心理應該不好受。

剎車
話說歐洲車剎車有異音好像是常態(咦),但這次iX1在煞停的時候,會有特別的"咕機"伴隨擠壓感的聲響,尤其在D mode特別明顯,有很多車友回報剎車碟盤才開幾天就出現明顯的凹槽(依照電動車減速的原理應該不會出現才對).......這個狀況原廠似乎還沒有很明確的處理方式,調整成B mode搭配黃金右腳訓練似乎可以讓這個聲音變小一些,還是個未解的謎團。
另外這次剎車踏板和電門的高度差相對過大,基本上女生如果採完電門瞬間換過去剎車,應該會覺得腳踝或是小腿後側一陣酸,有點忘記油車版本是否也是如此,不過這也是我現在幾乎只有B mode的緣由。


軟體系統操作
學習ID8是否有效率和業務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是一個一個解說不花個一小時不可能講完,而且要直覺反應有難度,最方便的方式還是從總成快捷鍵(如燈光/車輛相關)下去選比較方便,裡面最希望原廠能調整的是空調系統介面,希望未來還是有實體按鍵!!!!!! 除了要按很多下以外(當然你也可以聲控改溫度),但改風量還是需要點,大家可以注意一下Auto風量段數很不線性,極弱(幾乎沒風很安靜但很熱)和弱(有點涼但是會到吵雜的程度)中間似乎跳躍很多段,這時候可以改成手動調整到第2或是第3段,可以達到涼爽又安靜的段數。

相較於前一代座艙規劃突飛猛進,縮小與休旅老大哥科技配備落差之餘,iX1 娛樂系統的聲音表現相對算入門單調,音場能調整的內容很少,還記得驗車的那一天我測試了BP和交響樂,即使選了整套hk低音和高音有悶住的感覺,大概也是車主社團內有共識落地就想改的部分!

車友測試可以把音場定位在前座靠頭枕的地方,會有好一點的聆聽效果

自帶氣氛燈的音響飾蓋,iX1配備的應該是hk較入門的款式
抬頭顯示器的內容解析度還不錯,同時可以投影速度資訊/轉彎距離以及輸出功率大小示意圖,比較熟悉的上班路徑基本上看這個就差不多了。
5AU智慧駕駛輔助系統
G01世代的5AT我其實用得非常習慣,基本上全速域ACC盲點偵測車流警示都有,因此在換5AU的時候會更期待細膩性的提升,5AU最多可以偵測三個車道,同時可以分辨客車貨車和機車,比上一套優秀的地方為前車急停時減速更順,但發現在切換車道提速的部分稍微有些延遲(但我不確定駕駛模式是否會影響加速率),路邊停車系統則是明顯優化,停車的速度比老手切的還快XD 但在百貨大面積連續多個停車格的時候,還是會有誤判停歪的可能性,至於自動切車道還有倒車50公尺這兩項,目前還沒有使用過。
若硬要挑剔的話缺少單獨開啟車道居中功能,若有這個功能鍵,在不方便使用定速的市區道路,車子的動態能夠順順的維持在車道之中,非常輕鬆寫意。

進入窄巷可以開啟停車輔助偵測周邊路況,動態顯示即時
總結
其實正是我對這台車期待非常高,帳面上看來挑了不少缺點,但其實不得不說把一台設定入門的運動休旅,換上第五代eDrive電動技術讓他有一個油車世界無法想像的動力表現,還是一台值得擁有的好車,細膩的加速質感與穩定的組裝正是百年BMW和其他單純主打動力猛爆電車品牌區隔之處,從現在開始一定會有很多強調軟體自訂義的廠牌推陳出新(我也捐了1000給n7,車勒?????),對於消費者來說一定是好事情,畢竟選擇多價格應該會.....在降低一些,如果大家對於iX1有什麼還想了解的內容,歡迎留言!!
一些小補充

手機app實用功能1: 遠端通風開啟,擊敗酷熱首選

手機app實用功能2: 預排行程,規劃充電

手機app實用功能3: 遠程3D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