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本文內容節錄自小弟服務的出版社剛剛出版的新書"第一本自行車的科學解析"
小弟加入鐵踏行列才半年,一直努力出版一些好書服務廣大的車友!!
昨(3/31)天看到中國時報A5版頭條,又在討論小開摔車的遺憾,甚至標示出全台11條危險道路!!
我想,一味的討論哪裡危險??哪兒不能去??而不先關注如何騎車才是既安全又舒適的王道!!那是否有些捨本逐末??
這篇發表,你可以當它是個廣告,但這不是小弟的主要目的!!
只希望...................唉///真的不想再聽到有人哭.....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安全轉彎的秘訣
轉彎時只要縮小1m就不會發生慘事的方法!
過彎 前叉縱傾移距 後傾角 站立 摩擦圓陀螺儀原理 外傾角力矩 過彎時的煞車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1 過彎
也許有人認為自行車越傾斜轉彎越順利,事實並不是如此。過彎時,不論是車子還是自行車,都遵守同樣簡單的法則,無法超越這個法則。有趣的是,當自行車過彎時,我們曾在煞車部分說明過的“摩擦力”,也會和過彎的力一起作用。不同的是,煞車時,摩擦力受到縱方向的煞車力,過彎時,則是受到橫方向的作用力。假設車手加上車體是80kg ,摩擦係數算成較為充裕的0.7 ,煞車力、過彎力(離心力)都是0.7G ,也就是說,極限是80×0.7=56kg 。

因此,在煞車實驗中得知平均減速度後,即可得知內側傾斜可以到什麼程度。過彎中的自行車,必須將自行車向內側彎成與過彎力及重力合成後相同的傾斜程度,以取得平衡。重力在地球上是1G ,當摩擦力為C(G)時,合成的力量傾斜程度為θ=tan^(-1)( C )。0.7G 時,即為35 度。

這就是輪胎接地點與騎士+車體的重心連結線的傾斜角度。圖43 各個插圖中的車體,傾斜的角度都不同,但是它們都是在相同離心力之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下轉彎。
車體的傾斜程度與離心力並不一致。然而,重心與接地點連結線的傾斜度是一致的,都是離心力相同的轉彎。

在現實中,我們自己很難得知在騎乘時,自己採用什麼程度的內側傾斜。這時我們可以想像臀部、腳、手腕的重量與全力煞車時的負重相同,以此做為極限。在全力煞車的狀態之下,以相同的支撐程度過彎,受到相同的G影響(圖44 )。

舉例來說,如果在過彎中,感到與全力煞車時相同的負重下,無法完成過彎,表示已經無法彎過更大的角度。這時就可以趕快想一下要騎到那裡,才能將傷害控制在最小。有時候明明競爭對手彎過去了,自己卻彎不過去。大部分的原因可能出在輪胎,而不是技術,只要改用抓地力比較好的輪胎就能解決。如果原因出在技巧,解決方法在後面的篇幅敘述。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2 過彎時的煞車
人們通常說進入彎角時結束煞車,不可以在過彎時煞車……,以結論來說,這是錯誤的。
比如在汽車競賽中,初學者另當別論,沒有人會用這種方法開車,如果騎著自行車下傾斜的彎角,又沒有煞車的話,速度越來越快,結果沒辦法轉彎。善用煞車,順利轉彎的話,在相同的容許度之下可以騎得更快,以相同的速度則可以騎得更安全。
前一章提到摩擦力的話題,當摩擦力全部用於煞車的話,過彎的力量則為零。相反地,全部用於過彎時,煞車的部分則是零。這就是在過彎中煞車時,將會失去抓地力的原因。
垂直負重70 公斤,摩擦係數0.8 時,摩擦力為56 公斤。
煞車與過彎的合力不能超過這個數字。
坐車的時候,請放一個裝了水的保特瓶。煞車時,瓶子裡的水面將往後傾斜。這個傾斜就表示煞車的力量。過彎時,水面會向彎角的內側傾斜,這表示過彎時使用的力(=離心力)的大小。只要過彎中煞車時,瓶內的水面傾斜程度與此相同的話,就沒有問題。實際進行時,瓶子裡的水晃動得十分厲害,根本不清楚它的狀態,坐車的時候,車子本身並不會傾斜,但是車手可以用屁股感覺。坐車的時候,視覺上也不會看到煞車時下沈的前輪浮起,而是順利地與過彎中的傾斜(搖動)結合。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那麼,自行車又是什麼情形呢?首先我們已經說明過“在全力煞車的狀態下,煞車中體重增加的狀態相同。由臀部、腿、手腕支撐,過彎時亦同”。在兩者的狀態之間,只要用同樣的負重改變即可。如果中間負重消失了,表示發生浪費。我的目的並不是騎得很快,所以這個部分和我沒有關係,也許有些人並非如此。
然而,完全沒有浪費的騎乘,表示在同樣的速度下有更多餘裕,更加安全,所以並不是沒有關係,而且流暢的動作也很漂亮。

從全力煞車改到過彎時,逐漸放鬆煞車的同時,將成為自行車的傾斜程度。如此一來,即可用更深的角度進入彎道,時間比起不安穩的全力向內側傾斜還短。抓地力的程度,應該在煞車時就知道了。有時,還可以趁著過彎時搶進對手的內側。大部分的情形下,只要搶進內側,通常都可以領先對手。但是當對方是“車子或機車”時,通常看不到自行車,所以貿然闖入也很危險。
模擬的範例如圖46 。圖示畫得很正確,接近實際的線。A線是將煞車順利轉為過彎的結果,B線則是常說的“過彎前結束煞車”的結果。雙方都以時速40km 經過開始地點。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2  過彎時的煞車
A線在b點煞車,以0.7G 開始,到d點前逐漸放鬆煞車,並且將力量轉為內側傾斜侵入彎角。在d點以時速20km 的固定速度,全力進入內側傾斜過彎,在e點為直線前進狀態,以0.15G 全力加速朝向終點。抵達終點的時間是5.037" ,通過終點的速度為時速28.3km 。
B線則是從a點到c點全力煞車。由於輪胎的抓地力全用於煞車上,所以無法過彎。在c點一口氣向內側傾斜。用了比A線更寬的路徑,所以時速是20.9km ,相當快。到f之前勉力過彎,提起車身後以0.15G 在直線部分全力加速。抵達終點的時間是……5.261" ,通過的速度為時速28.0km 。這麼短的距離就差了0.22 秒,速度也比較慢。事實上,內側傾斜需要0.5 秒左右,所以差別應該更大。全力向內側傾斜的時間為A線的2倍,過彎速度也比較快,所以危險性更高。而且抓地力的餘裕相同。過了幾個彎道後,大概已經看不到A了。B心急地想要追上去,結果跌倒了。此外A線為了配合過彎,會採用各種不同的煞車與內側傾斜法。B線則用勉強的抓地力全力向內側傾斜,如果過彎時有什麼閃失,可能就會造成跌倒。在A線的情況下,只要放鬆煞車,即可轉為內側傾斜,所以可以改變路線。
騎乘自行車時,無法像汽車或機車一樣加速,為了保持過彎速度,全力向內側傾斜的時間比較長。然而,過彎時使用煞車,注意侵入速度,意識到自己“順著”全力向內側傾斜的路線騎,應該可以流暢地過彎。
column 18 跟趾動作(Heel-and-toe) ★

我常常看到年輕人,開著活力十足的車子,進入彎道,再用力減低轉數、減速,侵入彎道。如果是賽道的話,我還能理解,在一般的道路上,用時速100km 侵入,瞬間減低速度,應該來不及減低轉數吧。我並不是不了解他們的心情,但是這種方法不但浪費燃料、又慢,而且很吵。如果是下坡的話,就連自行車都很容易搶進他的內側(注:過彎時,搶進車子內側,汽車駕駛幾乎看不見,所以這是自殺行為)。

只要在彎道使用煞車,以有點超速的速度衝進彎道,也能安定的轉彎。不用太勉強,感覺就像順暢地騎到內側一樣。以汽車來說,感覺就像專業車手在快速行進時過彎,頭頂到車頂的感覺。
「什麼?提高轉數??」
「就用這種速度……」
「要轉彎囉……」
「啥?過了……我轉過來了!」

只要利用速度與煞車,即使是力量不足的車子,也遊刃有餘。
降低轉數時到速度最低的時候,再用力跳出去就行了。接下來,加速橫G減少的部分。這就是最快的速度,也是慢速前進時的最大餘裕。想要流暢地進入彎角,自行車也是一樣的。如果有STI(Shimano Total Integration 煞變整合)的話,可以一邊煞車,一邊降低轉數。當煞車進入彎道時,煞車比較長,所以要保持餘力切換齒輪。用自行車磨練感覺,也適用於駕駛汽車的情形,防止燃料浪費,也可以防止地球暖化。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3 慢才是快的過彎
剛才寫了過彎的橫G極限取決於摩擦係數。即使半徑較大,彎曲弧度比較小,橫G的極限也是一樣的。常常聽人說速度越快,橫G越大,這是指在相同半徑下轉彎的情況。事實上,輪胎抓地力取決於摩擦係數,所以當速度越快,半徑也會越大,速度越慢則正好相反,橫G並不會改變。(*23 )也可以說當橫G固定時,在半徑較大的情況下,可以用高速過彎,半徑較小時,則以低速過彎。如果要轉360 度的話,那一種的時間比較短呢?答案是低速的情況。
當速度是2倍時,也要花2倍的時間。此外,當速度為2倍,用相同的時間繞圈時,也要2倍的橫G。轉360 度所需的時間,速度越快時間“越長”。

過彎中的橫加速度α,與速度V的2次方成正
比,與半徑r成反比。其關係為
α=V2/r   ...(1)

另一方面,轉半徑r 360 度的圓周為2πr,所以如果速度為V,所需時間T為
T= 2×π×r / V   ...(2)
將1變形後代入2中,整理後可以用
T= 2×π×V/α  ...(3)
來表現。
從(3)可得知如果橫加速度α相同,當速度V越小,轉一圈的時間T也會更短。也就是說,在慢速的情形下,改變方向的時間比較快。雖然這是不實際的例子,假設速度V為零的話,計算上時間T也為零。

如果想以抓地力相同的輪胎,過彎時從外側超車的話,由於迴轉半徑越大越費時,所以比較困難。如果在外側想要與內側取得相同的迴轉時間,必須讓車身更向內側傾斜,摔車的危險性也會增加。這表示在過彎時煞車比較有利。速度雖然慢,卻是又快又安全。

我是在學生時代騎越野機車時發現這個道理。當時,宿舍前是未經舖裝的空地,四周都是旱田,所以練習越野機車時,不用介意噪音的問題。當時我設定一個機車繞圈路線,在過彎時發現在煞車時切入的角度比較小,與最後的時間比較,測試極限。我將車身放到最低的地方,拼命控制打滑,結果我發現速度較快的過彎非常“慢”。我測了好幾次,結果都是一樣的。從這個算式中,即可理解這個情況。確實以固定速度繞行相同的圓周時,勉強過彎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如果再加上含加速度的行程,結果就不同了。計算後發現在橢圓形的賽道中,與其沿著賽道前進,反而是比賽道更橢圓的路線騎起來比較快。所以,實際進行泥地賽車時,不論是車子還是機車都是以這種方法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前進。(圖47 )這件事還有後續發展。由於這個算式實在太深奧,所以當我畢業後進公司上班,還是持續計算著。當時,我每天都在附近的河岸邊,騎著越野機車,試著練習騎出算式的結果。平常都是在下班後練習,也就是在半夜騎車。我現在還記得每次跳躍的時候,車燈照不到地面,周圍一片黑暗,就像是浮在宇宙裡似的。放假的時候和朋友聚在一起,難免會一較高下,剛開始我騎的機車性能比較差,所以總是追不上。後來我每天騎,速度就變快了,就算朋友的機車升級還是換輪胎,我還是能輕鬆獲勝。這沒什麼,與其說問題出在路線上,不如說是來自練習所得的體會。自行車也是一樣的,雖然也有理論的層面,我想實際騎乘還是最重要的。

有時候不能不用大弧度轉彎。例如在計時賽遇到圖48 這種賽道。為了不想降低加速後的速度,想要持續保持時,最好採取半徑最大的路徑,努力維持速度。想用小半徑轉彎必須煞車,適用於轉彎半徑小,但可以加速的低速彎道或下坡。集團過彎時,位於外側要更大的內側傾斜角度,需要抓地力。再加上如果不加速的話,將會拋在後頭。相反地,位於內側時會騎在前方,即使不願意,也要拉著集團前進,為了避免減速彎曲弧度較大所以還不習慣集團前進的人,要注意內側與外側的速度差。
進行封閉式賽道耐久賽時,速度快的輪車有時會在彎道集體超車。違反自行車競賽裡基本的從內側超車規則,而且這種情況在公路賽也不常見,這也許是封閉式賽道耐久賽特殊的情況吧。這時,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將會發現他們超車的空間相當小。至少他們採用與對方相同的內側傾斜,所以中間還有圖49 的空間,才能超車。只是超車時要說聲“我要騎到內側囉~”,不要嚇到別人哦。封閉式賽道的耐久賽有各種程度不同的車手。有時可能會規定必須從右側或左側超車,要注意一下。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此外,偶爾會有人趁對方不注意時搶進內側,或是從緣石超車。有些人會對這種人發出怒吼,不過對初學者怒吼也沒有用,速度快的人總會自己想辦法。從緣石騎回賽道時,不妨使用第6章說明的移除重量技巧,在有落差或光滑的地方都很安全。如果在集團中跌倒,會影響後面的人,所以在搶攻內側之前,至少應該學會移除重量的技巧哦。騎在輪車前方時,如果自己沒問題,但是後頭追不上的話,根本無法進行換首,只是自找死路。請判讀周圍的情況,只用於好像沒問題的情況,或是迴避危險的情況吧。

column 19 賽車場的過彎線 ★

正好提到過彎路徑的話題,順便介紹競賽的技巧吧。這些技巧不僅適用於自行車,汽車、機車、滑雪或滑雪板都同樣有效。請思考一下圖46 的彎道。假設不要煞車,以時速40km 轉彎吧。假設這時已經錯過開始轉彎的時機,超過50cm 了。再回到圖示部分,就要多走1m 。時速40km 是秒速11.1m ,所以差了1/11.1 =約0.1 秒。只要經過這個彎道10 次,就差了1秒。在汽車競賽中,有一種在障礙物中行走的金卡納賽車,1秒差不多有20 台汽車進入其中,所以0.1 秒的意義也很重大。
最大的原則是不要空出內線。但是如果一直沿著內線轉換路線,也是不對的。轉換路線時,最好能夠減速,這時最好保持原來的速度過彎,損傷比較小。使用煞車時,雖然速度減低,可以沿著內線,但是這又是不同層次的問題了。當賽道中的車種是自行車時,只要內側空出50cm ,就有超車的空間。然而,在一般公路時,左側的內線垃圾比較多,路面不平、容易打滑,爆胎的危險性也比較高,所以儘量不要靠近哦。當右側有對向來車和後方車輛時也很危險。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4 過彎時如何感到自己依然保有餘力呢?

如圖50A的方式過彎時,可推測剛開始往左的速度是煞車,到了彎道部分則是過彎力造成的“減速”,B這種煞車也是差不多。平均減速度與靜止距離成反比,所以用在B路線1/2 距離停止的速度過彎時,只要用一半的力量轉彎,感覺尚有餘力。
相反地,煞車時,如果在C的位置才能停止的話,這樣的彎道在物理上是無法過彎的,所以最好趕快找柵欄的空隙或衝到路面外,找一個比較安全的位置。在電影裡經常看到將自行車迅速往旁邊放倒……,但是輪胎橡膠的摩擦係數高於車體或人體與道路的摩擦係數,一旦跌倒的話,根本停不下來,而且非常痛。腳從踏板上挪開,摩擦路面保持平衡……,當體重放在腿上,輪胎的負重消失,更停不下來,所以反而更不利。我曾經騎著沒有煞車的純競賽用自行車,取下鏈輪空轉,鞋子抵住路面,好不容易才停下來,其實我當時很急,擔心停不下來。鞋子的摩擦係數其實很低(注:除了切斷鏈條,空轉鏈輪之外,還有其他停止純競賽用自行車的方法)。停車的時候,最好不要跌倒,還是使用煞車吧。不得已必須騎出路面的時候,如果有緣石或側溝,只要越過它們,就能降低損害,方法將於6章再說明。雖然有一點偏離話題,煞車時要騎多遠才能停止呢?只要理解還有多少餘力,過彎中也可以明確感受餘力。練習方法有:
1. 試著在安全的地點全力煞車。
2. 在安全的地方,停車時保持固定的煞車力,預測在哪裡停下來,與實際停止的地方進行比較。
3.煞車時,感受加在身體上的重量(如果亂出力就感覺不到)。
2、3在平常騎乘時,只要注意一下就可以充分鍛鍊感覺。特別是在不平的路面、傾斜的路面、泥砂紛飛的路面,或是雨天,都可以好好練習。1除了注意安全之外,鎖緊輪胎將會加速磨損,非常可惜,所以要特別注意。只要磨練煞車的感覺,在必須煞車的彎道壓煞車的瞬間,即可得知在該路面可得多少抓地力(有多少餘力)。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5 關於加速
騎自行車時,雖然煞車對前後輪兩輪都能發生作用,但驅動僅有後輪單輪,所以與煞車力和過彎力比起來,驅動力的極限相當低……,雖然這麼想,事實並非如此。加速時,負重將往後移,所以後輪的抓地力大增,即使到摩擦係數的極限都沒有問題。但是坡度達30 %的陡坡,前輪可能會往上抬。如此一來,負重往前傾,這時就容易滑動。這時可以採用後輪平衡(將前輪舉起,以後輪豎立的方法),勉力將負重往後,即可確保抓地力。再加上沒有力矩變動的踩踏板方式,勉強以後輪平衡,雖然姿勢相當可笑,是男人都不應該讓腳著地,騎上山吧!

column 20 容易打滑的操作與不易打滑的操作 ★
不管是煞車還是過彎都一樣,猛力的操作容易打滑。
以汽車來說,有一種技巧是在前進中拉側煞,導致後輪打滑,改變方向的技巧。這時的訣竅在於拉起時給予側煞衝擊。只要迅速拉起即可用輕巧的力量輕鬆鎖住,如果慢慢拉的話,不管再怎麼努力,後輪還是不會滑動(以一般汽車來說)。這個原理稱為“過激現象”。
汽車煞車時會往前下沈,如果採用相同的煞車踏力,慢慢踩的話,猛力煞車時,向前沈的方式比較劇烈,急遽下沈後再恢復平穩。急遽下沈的部分就是過激。離開煞車的時候也是一樣,慢慢放開的話,前面也會慢慢地回到通常的位置,如果猛然放開的話,也會劇烈往上再恢復。往上的部分也是過激。猛力拉側煞時,車子前方往下沈的部分比平常還多,所以後輪也會飄起來,後輪的負重消失了,即可輕易滑動。一旦開始滑動,摩擦係數就會降低,所以容易持續滑動。方向盤也是一樣的,快速轉動方向盤時,輪胎只會滑動,並不會轉彎。以自行車來說,通常不希望它滑動,所以只要用相反的方式操作即可。煞車慢慢壓,內側傾斜要流暢。這種方法即可融合煞車與過彎的力量。如果在競賽中,動作太慢也不好,必須在不造成過激的範圍下迅速操作。操作速度快,不引起過激的方式比較理想。騎著MTB 在容易打滑的路面施加驅動力時,只要慢慢踩,就不容易打滑。
以汽車的情況來說,隨著彈簧、阻尼器、車體重量,有一些固定的律動,讓一般的車子減慢,賽車變快。想要將性能發揮到極限時,必須採用適合的操作方式。不適合的操作方式只會造成浪費,或是無法發揮性能。自行車也是一樣,採用純競賽用自行車的滑胎方式滑動時,這時操作上最好迅速、猛烈進行。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6 入彎
將自行車傾斜進入彎道,稱為“入彎”。平常騎乘時可能不怎麼有感覺,但是在時速超過70km 的高速下前進時,明明抓地力還有餘力,但是自行車不容易傾斜,所以無法騎完整個彎道。這時可以採取將把手往反方向切、施力的對策,讓自行車傾斜,傾斜時用身體的某部分(大腿內側或坐骨)勾住自行車,將重心放在內側即可。「為用麼“要將把手往轉彎的反方向切”,採用這種違背本能的操作方式呢?我就算不用這麼做,也可以照常轉彎」,應該會有人這麼說吧。接著就來說明。

圖51 是進入彎道的二輪與直線前進中的二輪比較。進入彎道時,重心在內側,所以通常車體會傾斜,事實上,車體傾斜並不是過彎的必備條件。傾斜車體當然是合理的,但是只要重心進入內側,如圖43 所示,不管用什麼姿勢都可以過彎。車身的傾斜,只要靠著施力於把手的方式,總是有辦法解決。只要往內側壓,車體就會傾斜,變成外傾,壓住外側,則會變成內傾。施於把手的力量有最小的點,這點將依身體重心對車體偏移的方式改變。
也就是說,在高速不容易入彎,指的是“重心不容易移到內側”的情況。只要移動重心,不管自行車如何傾斜,即可藉由操作把手取得平衡,並且入彎。
也許有人認為「移動重心很簡單」。但是卻很費力。假設現在騎自行車直線前進,要把體重移到彎道內側。但是,在作用、反作用的法則下,全體的重心並不會改變。例如在高速時,車輪的陀螺儀原理效果相當大,所以自行車不會傾倒,但是移動量不過25cm 左右,離目標向內側傾斜35 度,移動量50cm 還很遠。再加上身體離車體這麼遠的話,操作自行車也相當困難。由於機車的座椅比較低,儘量移動量比較少,與接地點卻可以取得較大的角度,自行車的座椅比較高,所以沒有辦法。這是一個難處。
要怎麼做才能把重心送到內側呢?只要使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用獨一無二的操縱裝置----把手就行了。將把手往反方向轉動時,車身將會傾斜,所以我們要利用這一點。但是如果只是傻傻坐在車上,當車體傾斜時,身體還留在原處,全體的重心並不會改變。雖然已經提過了,還是要再重複一次,傾斜時,將自行車掛在身體的某個部分(如大腿內側或坐骨),將重心放在上面,送到內側。等到傾斜至理想的程度後,再把把手切回原來的位置。通常是往轉彎的方向,但是過彎的姿勢有很多種。騎MTB 參加泥地賽時,則採用容易處理打滑的外傾,再加上因應的直立姿勢,騎公路車時,儘可能不要傾斜車身,以保持良好的抓地力,這時則用內傾姿勢。凸出膝蓋為了方便將上半身放入彎道內側,以及向壓則為內傾將腳的重量放在內側。為了將更多重量放入內側,有時也會伸出手肘(圖52 )。至於為什麼車體不傾斜時,抓地力比較好呢?理由如下。
當輪胎傾斜時,內側的動作較小,外側較大。如此一來,對地面將形成落差。當傾斜角度越大時,落差也越大,降低抓地力。此外,“拖曳”輪胎內側也會增加過彎時的阻力。因此,最好不要傾斜車身,抓地力比較好。即使不傾斜車身,只要轉把手還是能夠轉彎。當重心在內側時,把手位於轉彎的方向,所以可以減少轉把手的力量。相對的,採取正位時,上半身與車體沒有偏差,所以比較方便操縱把手。踩踏板也比較方便,過彎時如果想要一邊踩踏板,這是最好的方法。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6 入彎
據說過彎時,如果雙眼保持水平,比較容易判斷內側傾斜的角度。快速地在早春天空中盤旋的燕子,不管在什麼樣的角度下,雙眼都是水平的。然而,如果想讓雙眼保持水平,使頭部垂直不動,看起來又像隻烏龜,很不稱頭……。該怎麼辦才好呢?

還不習慣的時候,不妨讓雙眼對準風景中水平的事物。如此一來,即使頭部縮著下巴往前傾,雙眼還是保持水平,容易判斷內側傾斜的角度。瞄準彎道出口,過彎時不用改變頭的角度,我覺得簡直美得像一幅畫,各位覺得如何呢?

column 21 把手往反方向切 ★
切把手的時候,車體會倒到另一面。即使不知道這件事,還是能騎自行車,但是學會這件事絕對是有利無弊。小學生最好也能學會。
當我小學5~6年級時,曾經將雙腳掛在把手上,騎經一般公路的下坡。我想當時手還是放在把手上。喔,我很厲害嘛!沒想到當我沾沾自喜的時候,對向有來車,為了閃避車輛,我用腳將把手切到左邊。自行車往右邊倒,朝著汽車。汽車慌忙煞車。後來的事情我就記不得了,但是我急著用手握住把手,換了方向逃走了。這是沒知識惹的禍。話雖這麼說,在一般公路上……,這一點真是太笨了。唉,寫下這件事,又接兩連三地想起許多不堪回首的往事。我還能活到現在,真是太神奇了。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7 關於放手的二三事
在騎車時放手,無法再操縱把手,所以只能夠移動重心來轉彎。一連的動作如圖54 所示。在1. 打算移動體重,但是自行車往反方向倒,全體的重心不彎。2. 已經懂得將把手往自行車倒下的方向切,所以把手稍微往反方向轉動。3. 自行車往把手轉動的方向前進,但是重心維持不變,因重心與輪胎接地面出現落差,所以開始往反方向倒。4. 把手再次往傾斜的方向切,這次自行車倒下的方向與重心的方向一致,所以隨著速度與把手的轉動,離心力與重力取得穩定的平衡,開始入彎。接下來自動安定性將會發生作用。

只要實際試試看,就可以確認這個流程。一連串的動作相當微妙,但如果把手無法自動切換,就不會成立。因此,當把手周遭的動作欠缺流暢時,根本無法放手。
有一種搖控的機車,它的把手也可以自由動作,所以可以移動重心轉彎。它的把手是鬆動的,根本沒有任何控制的部分。因此,只要移動重心,就可以轉彎,但是高速時,直線前進性比較強,因此不容易傾倒,也會產生太耗時的問題。自行車並不是光靠重心移動就能轉彎,而是藉由把手發揮機動性。即使重心偏移,只要有把手,就能發揮機動性。

當重心不在車體中心時,將會發生自行轉彎的情況,相同的,輪胎不在中央、輪胎裝歪了
(圖55 ),自行車都會自行轉彎。放手後,是否能夠筆直前進,可以看出車體不正常的地方。當轉彎時出現奇怪的動作,表示有地方不太正常。當輪胎的中心偏移時,除了車輪裝法不對之外,通常不會發生,可能是安裝時裝歪了。覺得把手緊緊的,請檢查一下車前零件。
即使用手轉動車前零件沒發現問題,在負重的情況下,可能會緊緊的。除此之外,也要想一下車架歪斜的可能性。長時間騎著歪斜的自行車時,身體各部分受到奇怪的力量影響,說不定會發生什麼難以預測的意外,還是徹底修好吧。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8 為什麼把手會切到傾斜的方向呢?
常常聽到“利用陀螺儀原理的效果”這句話。將前輪舉起來空轉,不要碰把手,使車體傾斜時,把手將往傾斜的方向切。當車體傾斜時,自行車的把手會因重量切到傾斜的方向,但是這裡說的方式,把手切過去的力量更強。
這就是陀螺儀原理。想要記住方向的話,可以想像前輪迴轉方向為螺絲1,車體傾斜力的方向為螺絲2。陀螺儀原理造成的力量,是以最短距離,讓螺絲1與螺絲2同步的力量。(圖56 )。
當車體往反方向傾斜時,力也會朝反方向,所以把手還是會切到車體傾斜的方向。為什麼施力與扭轉方向會產生力量呢?讓我來說明一下吧。請想像車輪如圖57 一般。將這個車輪往螺絲2的方向轉動,即會施力於棒子前端的重物。
圖上側為左邊,下側為右邊。經過施力的重物當然有速度。這個速度會累積同方向的力量,相反地,切換後即為最大力量。也就是說,從上面看是往左轉。這沒什麼好神奇的,可以從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慣性法則中,得到這個結果。
然而,光用陀螺儀原理無法說明像滑板車這種直徑100mm 左右的兩輪車如何取得平衡。除了陀螺儀原理之外,前輪的重量在操縱軸前方,所以把手會往傾斜的方向切,縱傾移距使接地點位於轉向軸後方,傾斜負重時把手也會轉動。因此,不握把手,只握著座墊壓自行車時,一旦自行車往左右傾斜,把手也會跟著轉動。然而,我們將會發現把手轉動的力量並不是很大。

關於這一點,我認為如果車體在平常前進時(時速20~40km )傾斜,前輪的接地面橫向移動,輪胎速度與路面速度發生落差,所以把手轉動的力量(稱為外傾角力矩)才會比較大吧。由於把手軸位於輪胎中央,所以當阻力越往旁邊偏,前輪越偏。如果是機車的話,排出前輪空氣時比較不容易往內側傾斜,就是由於這股阻力太大了,所以較粗的輪胎無法傾斜,可以用這個原理說明與接地面落差變大時,把手轉動的力量也比較大。基於同一個理由,過彎中按前煞車時,車體將往上抬。或是不容易傾斜。在前章已經提過進入彎道時煞車的部分。事實上,只要將煞車放鬆,即可順利放倒車體,也是因為這個理由。放鬆煞車時,自然
就會逐漸傾倒。排出前輪的空氣,即可增加直線前進性。由於把手會往傾斜的方向切,所以可以用反作用抬起車身。
陀螺儀原理在操縱桿再加裝一個車輪,讓這個車輪與前進速度相同的速度迴轉,不管是以反方向還是相同方向(照片22 ),騎乘時都沒有影響。我用平常的速度騎,低速(約時速20km 左右)應該完全沒有效果。高速時倒是相當強……。此外,加裝輪胎時,往右邊偏位,空氣阻力與重量使把手往右邊切,即使用力將車體往左邊傾,還是無法放手。在頭旁邊快速轉動的車輪發出咻咻的聲音,非常危險,所以這個實驗在20km 就結束了。彙整後,發現當自行車傾斜時,把手主要以1. 極低速比較重2. 常用速度為外傾角力矩3. 高速為陀螺儀原理的作用轉動。
即使不了解這些關係,還是照樣可以騎自行車,針對介意操縱桿部分微妙變化的人,我會試著寫出這些關係,供各位做為研究時的參考。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09 前叉縱傾移距與後傾角
還在唸小學的時候,我一直對自行車的前叉為什麼往前彎一事耿耿於懷。自行車要往前進,所以我覺得像超市手推車的滑輪一樣,都往後比較自然吧,我還曾經把前叉前後相反地裝在車子上,試騎了一下。結果當然是沒辦法轉彎,也不能騎啊。好像連把手都轉不動。
事實上,前叉雖然往前彎曲,但是輪胎的接地面確實在轉向軸後方,所以把手不會轉過頭,轉動的幅度剛剛好。如果這個距離是零,當車體傾斜、把手轉動時,把手沒有往回的力量,將轉到極限,根本沒辦法好好騎車。

轉向軸與接地面的距離稱為“縱傾移距”(圖58 )。當這個距離越小,操控性越快、機動性強,距離越大時,則為重視安定性的設計。公路車大多是52~67mm ,與MTB 的71~ 87mm 相比,是小了一點。這是因為自行車的速度越快,安全性越強,所以公路車在高速下正好可以得到恰當的機動性,才會得到這樣的
結果。相反地,以低速騎公路車時,操控性太強,反而不穩定……。此外,縱傾移距較大的MTB 以高速在舖裝道路行走時,反而會有一種非常遲鈍、厚重的感覺,在抓地力差、安定性不好的山裡,反而是剛剛好。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圖59 是我從National自行車的型錄中,查出軸距與縱傾移距的關係。雖然是公路型,但是可以騎在崎嶇路面的越野公路車,介於MTB 與公路車之間,機動性要素比較強的純競賽用自行車,則比公路車少一點。有趣的是圖左下的Middle、Master 。National在標準車種中加進這些操控性比較特別的車款,它們的縱傾移距也不同。由於這些車款沒有型錄,所以我請教過National,得到下表的說明。

手法為後述的後傾角,各自+45' 、+1°30' ,縮小縱傾移距。(軸距也同時縮小)當縱傾移矩越小,操控性越快,但是圖59 右邊的旅行自行車,縱傾移矩卻小得不可思議。除了圖59 的資訊之外,操控性與後傾角和偏位也有關,所以才會演變成這種設定。即使後傾角不同,改變偏位後,也能得到相同的縱傾移距。然而,當縱傾移距相同時,後傾角與偏位不同,特性也會改變。

當後傾角較小時,如果將把手轉90 度,後傾軸角越小,外傾角就越大(圖60 )。雖然同樣都是轉把手,但是舵的效果比較好。反過來說,當舵的效果比較好,表示自行車從傾斜恢復的力量比較大,所以直線前進性增加,安定性越好。此外,當後傾角較小時,想要得到相同的縱傾移距,必須將輪胎往前推。如此一來,轉向輪前方的重量影響就更大了,當自行車傾斜時,傾斜方向的重量較大,舵比較容易轉動(圖61 )。此外,前輪負重施於接地點上,所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以前輪有時也會受到接地點的負重。(稱為反作用力)如果這個反作用力是斜的,因為有縱傾移距之故,所以把手將會轉動。也就是說這是負重與車體方向出現落差的情況。當車體傾斜時,傾斜方向是把手的扭力。儘管縱傾移距相同,後傾角越小,這股力量越大。低速時,舵的效果好,因此恢復的力量也比較小,舵的力量比較強,所以操控性比較好。National的旅行用自行車,採用可以載10~20kgf 重物,常用速度為20~30km ,在低速下的旋回性比較好的設定,公路用自行車則是設定為常用速度時速30~40km ,在高速行走時重視安定感(掌舵性)。表7擷取自National與BRIDGESTONE 的型錄(2007 ),當中的後傾角、偏位與縱傾移距。純競賽用自行車的縱傾移距本身雖然不小,但是後傾角相當大,再搭配較短的軸距,所以比公路車還快。(表7)
偏位則是用前叉決定的數字。雖然都是700C 用的,不同車種的前叉安裝方式與車體的特性有所不同。旅行用自行車給人一種溫和的形象,如果將旅行用、偏位大的前叉裝在競賽用自行車上,則會得到縱傾移距32mm 這麼驚人的設定。軸距也伸長到23mm ,不知道騎起來到底是什麼感覺呢?
從表7的數字中,可以看出廠商或製造者的設計理念差異。有些廠商甚至還會出現讓人覺得「!」的驚人設定。下次參加試乘會的時候,不要只顧著騎,不妨比較一下這些差異,也是另一種樂趣哦。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10 過彎時的負重
兩輪車過彎時,基本上負重來自後方。若車體安裝引擎時,驅動輪是後輪,為了將驅動力發揮到極限,基本上要增加後輪負重的比例。
以感覺來說,甚至還有專業騎士誇下豪語,表示:「不需要前輪」。(煞車時有點麻煩,所以應該是不可能啦,但是他的心情倒是不難理解。)以自行車來說,雖然驅動力相當微弱,這個部分還是相同的。所謂的後方負重,指的是負重較大時,摩擦係數將略微減低,使後輪容易滑動。在賽車業界的用語,則說是“後面比較快”的狀態。當前後負重平均時,明明全體的抓地力會提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
這是因為過彎時,即使後面稍微滑動也沒有關係,如果是前面滑動的話,馬上就會跌倒,說,比較容易理解,這裡還是做個說明。
過彎時,自行車將會傾斜,前後輪胎一定會產生測滑角,即為圖62 。在極限之前,當側滑角越大,輪胎產生的過彎力也會越大。現在假設負重在前方,前輪滑動了,這時後輪的側滑角也會減少,過彎力銳減,導致跌倒的下場。
然而後輪又是如何呢?稍微滑動時,前輪並不會受到影響,而且控制把手後,也可以取得平衡。
為什麼抽離前方負重時,前面比較不容易滑動呢?應該有人認為當前方負重時,把手才比較靈敏吧。事實上,不管是哪一種車,機車也好,甚至是衝浪、滑雪、滑雪板等等,所有的“駕駛系”物品,這個部分都是共通的重要部分,也是技術上的破發點。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10過彎時的負重
負重移動一共有2種,一種是重心位置整個移動,一種則是在不改變重心位置的情況下,進行負重移動。當重心移動時,如果移到前方負重,前方將會滑動,在不移動重心的情況下,將負重移到前方,前方就不容易打滑。
雖然一再的重覆,當負重越大,摩擦係數將會減低。考慮一下過彎情況,將重心整個移到前方,離心力由於重心向前移動,也跟著往前傾,故這時要求前輪的抓地力,應該多出負重增加的部分。針對這一點,當前方負重增加時,前輪的抓地力將會增加,但是摩擦係數減低,所以無法多出負重增加的部分。後方的抓地力卻只會減少負重減輕的部分。如此一來,前方負重的離心力變大了,所以前方容易往前滑出去。如果摩擦係數不會隨負重改變的話,移動重心也不會造成任何改變。
負重移動時的過彎
相對地,在同樣的過彎情況下,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在不移動重心位置下,改成前方負重的情況吧。這時,前方的抓地力比較好。這種事情真的可能嗎?方法很簡單,只要輕按煞車即可。所謂的輕按,是為了不要讓煞車力超過抓地力的極限。雖然重心還有高度,慣性力將使車體往前傾斜。為了壓住前輪,所以採用前方負重。這時,後輪快要往上飄,負重也減輕了。前輪彎曲的力量增加,後輪力量減少。然而,受離心力作用的重心位置並不會改變,與彎曲的力量抵銷,如果是汽車的話,車身會切進彎道內側。這就是前方負重比較容易轉彎的原因。重心並未移動,而是移動車輪的負重。
以汽車來說,基於這個理由,過彎時放鬆油門,就會朝內彎。感覺就像踩油門的腳尖牽了一條線,這條線與車子的尖端連結似的。這個行為稱為“油門控制”,是瘋狂車迷的樂趣之一。油門控制傾向強烈的車子,如果急著在過彎時,將腳從油門上移開,可能會造成打滑,非常危險,所以最近的車子已經刻意調整過了(雖然我比較喜歡那種……)。在後輪驅動下踩油門,推動後輪,與在過大的驅動力下,減少橫G的狀態並不同。
那麼兩輪車移動負重時,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事實上,按煞車移動負重時,前方的扭力比較強,同時回到把手的力量也加強了,反而會使車身往上抬。尤其是前煞車時,在過彎的章節曾經說明過了,將把手往彎道內側切,自行車會站起來,反而會使轉彎半徑加大。

舉例來說,保持一定的速度在下坡過彎時,重心位置維持不變,負重會自動往前移動,所以前輪的抓地力改善,但是向內側傾斜時,轉動把手將造成使內側傾斜恢復的作用力,有別於汽車的情況,反而不容轉彎。煞車時,這樣的傾向更強。這時如果使用把手(施加與過彎反方向的轉動力量),即可在充足的抓地力之下入彎。從煞車的狀態中放鬆煞車,進入這個狀態,即可順利串成流暢的動作。但是當把手上放了過多體重時,反而不容易得知微妙的路面情況(Road Information ),所以不要將太多的體重放在把手上,拿捏負重的情況吧。抵達彎角最深處時,接下來則放掉煞車,開始加速。這時的加速沒有違背重力,所以即使是下坡,負重狀態也和平地相同。如此一來,即可安穩地離開彎道了。盲目信從「過彎中不可以煞車!」的車手,不妨試著先輕按煞車再過彎吧。
你一定會發現安定感大大不同。只是在下坡或煞車時入彎,通常前輪的負重過多,為了避免這個情形,最好還是採用後方負重。

沒有負重移動的過彎
剛才是後方負重時轉彎的例子。過彎時如果沒有負重移動,必須永遠採用後方負重,使後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輪保持快速的狀態,轉彎時隨時注意後輪的抓力情況,既安全又簡單。騎乘MTB 時,如果以過彎為重點的話,前輪需比後輪粗。尤其是下陡坡的時候,即使沒有明顯的反應,前輪的負重還是會增加,所以這點很重要。一般來說,為了將重心放低,通常人們都說過彎時要握住彎把下方,這個動作在某些設定下可能過於前傾,不妨採用上把位,將負重放在後方比較好,而且也方便看前方。
後方負重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負重在後方時,後面的側滑角比較大。如此一來,即使切把手的角度相同,卻可以用更小的半徑轉彎,轉彎時比較容易。
如果是越野摩托車的話,過彎時會將腰部移至座墊前端。但是上半身往後倒,採用後方負重。由於腰部往前,所以即使車體朝橫向滑動時,只要用少許腰部的動作即可控制,而且這也是與後方負重一致的姿勢。還有降低偏轉(yaw) 軸慣性運動,方便控制的意思(就像冰刀在迴轉中縮手臂,比較容易旋轉與控制),在自行車也是一樣的。然而,雖然後方負重比較好,但是也有平衡比較好的位置,還是禁止過度。騎著有行李架的自行車,過彎時坐在行李架上,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此舉不僅沒辦法踩踏板,而且離把手很遠,操作也不方便。我小學的時候,曾經試著坐在行李架上過彎,結果根本彎不過去,騎到草皮上了。在城市裡最好不要輕易嚐試。坐在自行車的座墊上進行體重移動時,有效範圍頂多只有手腕與上半身,立騎MTB 時,範圍就大多了,不妨多多活用。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站立靜止
這是在十字路口等地靜止,腳不著地的技巧。
左右擺動把手,努力取得平衡,卻沒辦法撐太久。這是車手平衡感很好嗎……事實並非如此。
它是有技巧的,只要了解原理再加以練習,會騎自行車的人都可以辦到。首先說明一下,為什麼能夠站著吧。
不用多說,自行車有前後輪,所以不需取得前後的平衡。剩下的就是稍微往左右擺動,取得左右平衡即可。具體來說,將前輪斜切45 度角左右,前進後退,車體也會往左右移動,所以利用這一點。前進時水平踏曲柄。問題出在倒車上,在坡道時,只要放鬆曲柄的力量就會倒車。在平地時,先按前煞車瞬間靜止,腳往反方向迴轉,將自行車往後送,再放開煞車,就可以倒車。往左右小幅度擺動,正確來說,是左右移動前輪接地點,以取得平衡。了解原理後,就趕快來練習
吧。重點在於腳踩踏時的微調,以及倒車時腳後退的感覺。高齒輪比做起來比較難,請用低齒輪進行。練習時,氣壓較低的輪胎,還有較粗的MTB 比較容易。公路車的話可能要多一點時間。

挑戰站立靜止吧!
Step 1
●用鞋底板很危險,請用普通的運動鞋等等,在沒有固定於踏板的狀態下騎乘。將前輪切成45 度角左右,以直角撞上最靠近的牆壁、車輪、木柵欄的腳等等。
在這個狀態下,使曲柄保持水平,將體重放在曲柄上。不要坐在座墊上,站著騎車。體重稍微放在前腳上,待前輪碰到牆壁後,按前煞車。將所有體重放在前腳上,後腳靜靜放在曲柄上。雖然前後腳的負重各半,但是前腳的重量比較多。(因為曲柄會逆轉)
●用前輪接地部分、後輪接地部分、前輪與牆壁的接觸部分這3點支撐,應該可以站著。
●在這個狀態下,找出身體儘可能不出力的姿勢。如果一直找不到的話,可以先下車,改變前輪接觸位置後再試試看。
●切把手的方向和腳前後的位置,以自己做起來比較順手的方向即可。我是右腳在前,把手往右邊切,據說專業車手比較多右腳在前,把手向左切的人。
●按前煞車,感覺車體完整固定後就結束了。後煞車要不要按都沒關係。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Step 2
●在Step1 的狀態下,待身體不再施力後,輕輕放開前煞車。車體會往某個方向傾斜後退,不用靠把手硬撐,可以在曲柄加上力矩。按後煞車時,力矩無法傳導,所以在曲柄加力矩時,不要按後煞車。
●在曲柄加力矩時,把手更斜,車體會往切把手的反方向傾斜,放鬆力矩則會相反。
●並不是隨著力矩站立,所以要記住前輪撞到東西時,如何修正傾斜,還有微調施於曲柄的力矩。
●等到撐不住了,再按前煞車就會穩定,先下車,回到穩定的位置再重來一遍。
●在不煞車的狀態下,只要能撐30 秒以上,就結束了。
Step 3
●在Step2 的狀態下,接觸牆壁的狀態,將把手往後拉,使輪胎離開牆壁。離開的距離只要1~2cm 即可。倒車時,曲柄會往反方向轉動。離開後踏曲柄,慢慢撞到牆上(用力撞的話,可能造成前叉彎曲變形)。逐漸延長離開的距離與時間。如果能達到10cm 、1秒鐘就可以了。撞上牆壁的力道不要過猛,可以視情況使用煞車。撞到牆壁後,在失去平衡前,按前煞車撐住,再次退後,取得平衝後重新調整前輪碰到牆壁的位置。連續反覆進行50 次就結束了。(從撞牆畢業)●能夠反覆50 次之後,從後退到前進間,應該有好幾次可以停止2~3秒鐘。
●這時,略往後退的時候,用身體感覺取得平衡的身體位置,以及踩踏板的微妙感覺。
●在這個階段,已經可以撞上最接近的牆上站立靜止,也可以倒車離開,所以可以到馬路使用這個技巧。前輪撞到牆壁或電線桿上站立靜止,等到綠燈再前進……之類。這時最好還是按煞車停下來哦。光是取得平衡就快忙不過來了,這時集中力總是比較散漫。此外,倒車的時候一定要確認後面有沒有人哦。
Step 4
●找一條沒有來車,適合的坡道。不管是停車場的斜坡,還是上堤防的坡道都OK 。慢慢騎車,將把手切到45 度角,在上坡的狀態下停止。自行車因重力倒車時,在曲柄施以微妙的負重抵銷。如Step3 ,反覆踩曲柄前進,放鬆力量後退,努力取得平衡吧。
●這時,如果腳的一部分與車體接觸,做起來比較容易。這個部分將成為車體傾斜的偵測器。以我的情況來說,車體往轉把手的方向傾斜,做起來比較容易,所以當我用右腳在前,將把手切到右邊時,我會讓前腳的小腿內側碰到車架上管。也可以用後腳的大腿放在座墊前端。移動雙腿時,不要讓這部分離開。半蹲可能不太穩定。(習慣就行了)
●如果站著不太穩定,也可以坐在座墊上。我就是坐著學會的。好處是屁股可以做偵測器,而且腳比較不容易累。這時屁股與車體接觸,不必特地用腳接觸車體。如果站著騎學不會的話,可以試試這一招。座墊較低時,腳容易觸及地面,可能會比較容易。

●如果這個狀態可以維持30 秒的話,接下來就可以撐到體力的極限了。
●到了這個階段,不管是平地、緩坡、車道斜坡、5mm 左右的石子還是舖裝道路的連接處,都可以用來站立靜止。

別讓摔車憾事一再發生---(分享)安全轉彎的秘訣
Step 5
●在平地試試看。由於沒有倒車的力量,可能有一點難。倒車時,按前煞車將身體往後拉,放掉煞車,使車體往後移動。
做得順手的人不用改變頭的位置,就可以前後移動車體。
試著延長倒車的距離,玩玩看吧。當倒車距離拉長時,必須大幅度反轉曲柄,所以比較困難。
只要將曲柄倒退前進的部分,利用棘輪的作用,相當簡單。
●到了這個階段,即使在坡道上把手放開,也可以站立靜止。
放手時,為了保持平衡,請將腳跨在座墊等突出物上,以取得平衡。放手後手腕不會揮舞,可以送出勝利手勢就算及格了。
●高手不用按煞車就可以做到。他們用身體的擺動,使自行車前後移動。(物理上的重心位置不變,但是接地點改變)在下坡試試看,不用煞車就能完成的人,應該就很厲害了。固定齒輪的自行車在這一點方面,踩踏板即可倒車,平常對鏈條即會反衝,前進、後退時容易晃動,而且齒輪比也比較高,不容易進行微調,其實很難做出這個動作。減少反衝後,比較容易進行,但是踩起來比較重。
●習慣之後,套上鞋底板也沒有問題了。取下鞋底板時,要避免不小心套上去的情況,有時無法踏到地面,而是踩在踏板上。我曾經取下鞋底板進行站立靜止,後來失去平衡時喀嚓一聲套上去,結果就跌倒了。

Step 5施加力矩的方法
為了取得平衡的力矩,訣竅在於物理上保持固定的低數值,長時間作用。為了修補同樣的傾斜,用這種力矩修正傾斜後,剩下的“速度(向另一邊傾斜的速度)”的勁道將逐漸減弱。“高數值短時間“或”逐漸加大”即使傾斜調正了,勁道還在,所以不容易穩定。具體來說,是以腳踝為支點,用腳趾上下、上下的踩法。(動作小、速度快)。並不是上、下、上、下,而是上下、上下。大家能夠了解固定低數值的感覺嗎?當然啦,用整隻腳動來動去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了。學習時,每天花個30 分或15 分都無所謂,重點是每天都刺激運動神經。神經和植物差不多,培養也要花一段時間,一次長時間進行的話,只會造成疲勞。差不多一星期×30 分左右,我想就能完成“坡道站立靜止30 秒”。30 秒的時間相當長,如果能達成的話,一定很感動。朝著牆壁的時候,也許大家還想著這樣子到底行不行啊?……之類的問題吧。
最後,即使已經學成,如果還是要盯著腳尖看的話,還是不能到公路使用哦。如果沒有餘力看周遭環境的話,根本不知道號誌燈是不是已經變了。如果在交通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切把手停止的話,一旦遇到什麼情況根本躲不掉。這時還是老實一點,抓住某個東西,還是將一隻腳離開踏板比較輕鬆。只是會站立靜止和不會站立靜止,動作的感覺就差很多,應該是不用我再多說了。例如將腳放下來停止時,從取得平衡的站立靜止狀態輕快地讓腳著地,還有感覺快要跌倒,重重落地的樣子,看起來完全不同,應該不難想像吧。
2009-04-01 14:50 發佈
給你拍拍手,自己出版社的內容,這實在是做功德啊!!

希望能減少憾事的發生。
這篇文章太高級了!........真的很有榮幸看到!

讚啦!~~
這篇可以m起來了
好文!
很感謝您的用心和分享
感謝樓主的分享...
個人有個小建議,
在過彎那節的的第二段有個反函數算式:θ=tan-1(C)
如果改成θ=tan^(-1)( C )這樣會比較正確,也比較看得懂.
野人獻曝...
這一本我去年買了日文版的,看的好累,沒想到今年出中文版的......
看樣子去買一本中文版的好了......
這種好人好事好文要加分, 加個5分貢獻
騎得自在,騎得輕鬆
大大分享的文章真是令小弟受用無窮阿,瞬間感覺增加了不少功力。
感謝有內函的野人Doenitz大大
謝謝 您的指正,
θ=tan-1(C)和 θ=tan^(-1)( C )
我們會審慎考慮!!
公式我完全看不懂
先去罰站 罰站
...................分隔線...............
妳是這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美麗..‧°∴°﹒☆°.﹒‧°∴°﹒°.﹒‧°∴°﹒﹒‧°∴°☆°.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