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年前有一次帶父親去騎腳踏車,由樹林至鶯歌老街,回程快結束時結果我父親摔車了,在城林橋下那個斜坡的引道上,還好只是皮肉傷
我父親摔車的事件,讓我重新考慮起這上下斜坡引道的騎乘安全問題來分析觀查統計一下一般人遇到這上下斜坡會怎麼騎車
1.少騎車或腿力不夠者,利用下斜坡的衝力再加速,利用衝力衝上斜坡這是一般人最直覺的騎乘方式,但也是最危險的
2.已熟悉騎車技巧者,下斜坡並不加速,維持穩定速度,上斜坡時再加上一點踩踏力量,這樣騎乘仍然有危險性,因可能遇到項"1"的騎士有突發狀況騎車不穩,偏離車道的問題
3.很少數下來牽車,大都不是因為"守法"(有時引道上有牽行標示),而是因為沒把握騎的上(這不要冒險的安全觀念也很值得

我原本是屬於項"2"的騎車方式,這時我就思考改變騎車方法
4.下斜坡時煞車減速,並預先變速至低速檔,上斜坡提高迴轉數,慢速上坡,安全兼運動練習
或許有人會直覺以為項"3"是最安全的,但以現實狀況去分析觀察發覺並不是
論點有下:
1.斜坡引道上的寬度一般都不會太寬,很多設計之初只有雙向車道寬度,下坡牽行將佔據較多車道寬度,若一樣遇到項"1"有突發狀況的騎士...
2.產生論點"1"的問題並不是大家都不守法,而是因為這些引道設計之初本來與車道就是連慣性的,牽行標誌很多是後來才加上去的,一個連慣的車道當然直覺就
3.要大家尊守牽行的方法,引道改成階梯或設置路障,讓你非牽行不可,但現實狀況並非如此(一條道路若前方有斷崖,是只要設個標示,還是應該將道路封閉)
因本人也算是一個知識(腦力)工作者,工作上常需要創新也常用到統計分析方法去解決問題,最近常看到01版上很多很"感性"的發言,是引起不小迴響,確沒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有更多的人發揮腦力,統計分析出更好的方法,經驗分享給大家
經過各位討論給予意見後我發覺我的觀察有一嚴重遺漏(自行車引道也是人行道,且路寬縮減,人車無法分離),所以引道上還是以牽車行走最為安全(現今經過關渡橋引道其實我也是牽車行走)
迴轉數的安全騎乘技巧,應該是用在自行車道上有突然的上下斜坡變化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