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的單車騎乘心得分享,供有興趣的網友討論與分享,您目前在那個階段呢?也歡迎分享
先從發文樓主剛開始接觸單車說起~~
剛入門:單車握把高度比椅面高很多>5公分, 椅子也不敢調太高,怕踫不到地摔車
(休閒淑女車姿勢,重量落於椅墊上,屁股容易痛),均速18Km/hr以下,平地極速25Km以下,可騎<15Km距離
入門一周後:椅面高度比握把低(>5公分),椅子開始接近到正確高度,約腳尖著地
(休閒姿勢,重量落於椅墊上,屁股還是會痛,但腳出力提升些),均速20Km/hr以下,平地極速25~30Km,可騎<25Km距離
入門一個月後:椅面高度=握把高度,椅子在正確位置,只能腳尖踫地,下車時需向前跳
(一般姿勢,重量部份落於椅墊上,屁股騎久還是痛,但腳出力提升更多),均速20~25Km/hr,平地極速接近30Km,可騎<50Km距離
進階一:椅面高度比握把略高,椅子在正確位置且角度前低後高,只能腳尖踫地,下車時需向前跳
(起跑姿勢,重量落於腳部,屁股已不太會痛,腳出力大幅提升)均速25Km/hr以上,平地極速接近35Km,可騎>50Km距離
進階二:椅面高度比握把高度高>2公分,椅子在正確位置且角度前低後高更明顯,只能腳尖踫地,下車時需向前跳
(起跑姿勢,重量落於腳部更多,屁股已經不會痛_除非腳已經沒力了,椅墊只是靠著平衡用,腳出力更大),均速25Km/hr以上,平地極速接近40Km,可騎>100Km距離
進階三:換車(公路車),換上卡鞋,卡踏,追求輕量化與變速系統快,狠,準
(起跑姿勢,屁股已經習慣痛,椅墊也只是靠著平衡用,鈦,Carbon配件大量出現,腳與身體可達更佳出力),均速30Km/hr以上,平地衝刺極速隨便破40Km,可騎>100Km距離,喜歡挑戰爬坡
專業玩家級:改車,組車,追求客製化,人車一體的騎乘藝術與個人風格
PS1:
入門時段為了追求屁股不痛,買了避震管,座墊,椅套...都沒什麼用,騎久騎遠一樣會痛;
到了進階期,腿力與騎乘姿勢進化,一件車褲就夠了,屁股痛問題自然解決
PS2:
入門時怕爬坡,進階時反而喜歡挑戰爬坡,因平地騎只是用時間換距離,山路車少,反而短時間也可達到騎長距離的運動效果.
握把高度與椅面高度的落差也漸漸的變大
登山車因平把握姿問題,我是騎到落差20mm(握把低)就換公路車
而公路車則是由30mm落差(握把低)開始練,這樣比較習慣
目前也快一年了,30mm的落差(握把低)也練到60mm
建議有想轉戰公路車,者不要一口氣把落差調太大,
否則就算Fitting正確了也會覺得公路車難騎(嫌太趴而脖子,背,手都酸就放棄)
我是從30,40,50,60mm每三個月調一次而來的,除非車主年輕又身體柔軟度佳,否則不建議一口氣就落差60mm以上,反而會有反效果
PS1:公路車握把高度的調整, 可由龍頭角度(正反裝)調整;還有彎把的Reach,Drop與形式來調整
PS2:選手級落差最少也練到100mm以上,但背後花了多少時間呢?
plmokn381 wrote:
每台在路上跑的公路車...(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