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北縣自行車道提升計畫進度說明

各位車友好, 我是Leon,在縣政府水利局服務,也就是今年6~8月邀請了各車隊對北縣車道踏騎問診的單位。
三天來,北縣車道車震議題在本版引發了大家廣泛討論與回應,
但幾個月來,車道議題在熱心車友協助指認下,已經完成規劃與細部設計,部分路段近期且將開工,
本想等各路段開工,再至版上與各車隊版做進度報告,
但看到這個議題大家討論熱烈,三天內匯集了百餘人發言,
我想 ,應該跟各位做個說明 ,並持續接受公共的指教。


北縣自行車道路面車震問題,今年5月即引眾人的注意,
而如很多車友所言,自行車在這兩年內成為台灣社會焦點,並在2008年全面引發風潮,
此一力量崛起,當然是台灣社會整體良善力量累積而成,
但也變成一種壓力測試,一次檢查既有設施與環境的測試,既有環境的不足與缺失,
也就因此展露無疑(比如,初任父母就會知道,家裡樓梯對大人沒什問題, 但對學步嬰兒有多危險)

過去政府營造公共環境,多採委託專業者提出方案的模式進行,但政府跟專業者其實未必理解使用者的需要,
以致公共營造結果與使用者的期待與真實使用結果,常常出現巨大落差,
為了避免重覆這種遺誤,以及回應自行車友此一公共力量,我們在6~8月邀請了北縣車隊一起踏騎問診,

在眾多熱心車友的協助與指認下,我們對各車道問題做了全段的診視與紀錄,
在問診完成後,也要求各段細部設計團隊對議題提出解決方案,
在此階段,我們研擬了一工作期程(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681939&p=4)

(一)2008/04~07 五段易震動路面緊急改鋪工程
(二)2008/06~08 踏騎問診
(三)2008/07~08 編列下年度預算,以應98年自行車改善計畫所需
(四)2008/08~12 專案方案規劃(如越提設施,主題路段營造等)
(五)2008/10~12 (經指認)優化路段升級工程
(六)2009/01~08 發包執行2008/08~12各項專案規劃之工程

到目前為止,在各單位推進下,各項工作尚在上述進度計畫中並有部分超前,

針對車友最關心的自行車道問題,我們從已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標準路面形式,在條件可行的路段中盡可能極大化高規格路面的鋪設範圍
(二)路面材質改鋪柏油、混凝土(部份路段柏油路面易因洪災被刮除採混凝土方案)
(三)以曲彎修正 90急彎危險路形
(四)板橋-土城段加設五座[機車-自行車]水門車道分流橋樑

首先, 說明車道規劃方案,我們檢視用地權屬、汛期侵害次數,建立三種路面模式,
並全面改鋪柏油或水泥路面,提升車友用路品質:


北縣自行車道提升計畫進度說明


各路面類型係因以下條件設定之:

1.用地條件良好:人車分道並以綠植栽區隔其中,車道寬4米,人行步道寬1.5米(如剖面圖一)
2.用地條件中等:以人車分道為原則,車道寬3米,人行步道寬1.2米(如剖面圖二)
3.用地條件嚴峻:以改良現有鋪面為原則,路寬需視各路段現況(如剖面圖三)

各路面類型因為各路段件不一,所以配置情況有所差異,車友如果有興趣,我們可視網路條件上傳提供討論。


經爭取擴大內需,獲得自行車道改善預算共2.1億,目前各路段發包情況尚屬順利:

北縣自行車道提升計畫進度說明

這裡須特別說明的是 :

1.大漢溪右岸段因為有重橋處[特二號道路]的相關工程,為配合工程整合事宜,所以排至明年度發包施工,請板橋土城車友多給我們一點時間。
2.縣府對二重疏洪道還有一個大臺北都會公園的計畫,三年內預計投入十億改造經費,所以疏洪道內自行車道將不做大規模整修,而整合至都會公園計劃中,避免資源重覆投資。


此外,板橋--土城段,因為堤防內快速道路機車肇事死亡率高,在地方與社區要求下設置了堤外機車專用道,但也因此造成了自行車與機車在水門橋的衝突問題,為解決此一問題,縣府另新建五座分流橋梁:

北縣自行車道提升計畫進度說明


1.工程位置:四汴頭抽水站、新海水門與土城水門前新建自行車五座橋樑
2.工程經費: 5千200萬
3.目前進度為50%, 預估明年3月底完工


等路面改造完成,確認相關交通法規後,我們將引入彩色標線與里程加註標示,以提供車友方便辨認路段、計算里程、以及參予舉發機動車輛等功能:

北縣自行車道提升計畫進度說明

北縣自行車道提升計畫進度說明

另外,針對自行車主題客群(如off road車友),我們與off road車隊在新店溪也有一個協作方案,由車友提出需求並參予規劃方案的修正,off road的車友如果看到這篇回應,也請繼續在施工期間繼續參予討論與指導:

北縣自行車道提升計畫進度說明

新店溪off road練習場基地(中安便橋旁)

北縣自行車道提升計畫進度說明
(由off road車隊參予討論, 協助規劃的方案)


我想,對於北縣自行車環境提升計畫我先說明到此,以免過於冗長。

再一次謝謝參與騎診的車友,以及在版上建議與指教的車友,
各位的實際參予,提醒我們怎麼把工作做的更好,
但限於職權與資源,有些各位期待甚深的議題,我們也必須誠實向大家報告其中的挑戰與障礙,
確實有困難的,我們會跟各位報告其中原因,並邀請大家一起參予討論,形成共識。


有些議題涉及造價與機會成本(一座越堤設施1500~4000萬,要提升路面還是一次用在這裡?)
有些議題涉及社會共識(河濱內該不該有機車道?這是不是降低機車肇事死亡率的解決方案?)、
有些議題則涉及長久的公共債務(某段河濱未徵收土地最少需要80億)....等,
所以無法短期內一次解決,也不是政府或少數人說了就算,
這些待解問題,我想,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公共對話,需要更多的共識,才能找到大家可接受的方案。


政府是大家的,公共環境也是大家的,
請大家繼續提供意見,該做好而我們沒做到,還請大家指教。



2008-12-29 13:54 發佈
squeez wrote:
新店溪off road練習場基地(中安便橋旁)
...(恕刪)


抱歉,純就事論事,相互討論。

大膽提案:

中安下坡路基地,個人建議跟柴埕-挖仔-烘爐地的登山車道與山林越野坡道結合。設在對岸(2008/9的台北縣腳踏車圖已經有碧潭大橋-中安大橋腳踏車道)。中安橋這邊很適合棒球、親子與輪椅族、溪釣族與露營族使用。開闢下坡道太浪費了,且無法讓車友玩得痛快。(哪有玩下坡還要大搞聯絡車道,且借到河濱腳踏車道會跟一般休閒車友相衝突。)

squeez wrote:
(二)2008/06~08 踏騎問診...(恕刪)


這部分應該由腳踏車租金來支應,且志工化,提供車友志工認證與福利。且要經常性的進行,分每月巡診,各地車隊化。高灘處負責彙整志工業務。另腳踏車租金要制約基金會負責教育車友使用台北縣腳踏車道的責任。可以販賣車前尾燈套件給租車者(需要紀念品價值,重新橋一套賣80元,車道邊車燈商賣250元,批發成本約50元)(星期六、日看到不少租車者匆匆忙忙從台北市車道越橋趕回台北縣租車地,沒有車燈都是租車者,基金會有責任不讓這種情形發生)

squeez wrote:
各位車友好, 我是L...(恕刪)


圖一:碧潭華江段的路寬改善.....

根據去年柯羅莎颱風的損毀情形來看,要在堤邊高灘闢建腳踏車道,而人行步道闢在腳踏車道,在光復橋前後段目前就是這樣的規格,行人走腳踏車道,不走人行道,主要是腳踏車道常有人走,好走,步道維護差,不好走。

--->點出問題癥結:台北縣腳踏車道目前的問題還是在[後續維護]不善與不確實所致。不是規格問題。

如果要改規格,以台北縣提出環線,跨山海河都會區,達百里以上已經可以舉辦有頭有樣的國際腳踏車迷你競賽了,腳踏車鋪面規格不能以河濱的排水考量,必須排除水工需求,還原競速用腳踏車道規格的設計理念。
chin11072002 wrote:
抱歉,純就事論事,相...(恕刪)


方便兄臺提供建議路線地圖嗎? 任何公共營造作為須以土地權屬起點,我們來了解看看這一路段地權的可行性。
chin11072002 wrote:
這部分應該由腳踏車租...(恕刪)


踏騎問診.........

我們有評估過另一套機制,也就是建立圖形介面網站讓車友上傳車道議題與建立回報機制,自行車客多在網路上活動,這種通路應該是最好的公共參予機制,就如同你我在網路上直接對話。


但特用型的圖形資料庫對一般使用者門檻太高,且合約容易被綁,同時跟internet的溝通也常有問題,

泛用型(如google map)也許使用者眾,會用的人作為一個viewer較無問題,但要做為一個editor又會碰到門檻跟權限的問題,跟一般網路介面的聯接也不太理想。

或許,板上的眾多好手可以提供解決方案建議?
squeez wrote:
方便兄臺提供建議路線...(恕刪)


借用各領域的網友的經驗
車友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0&t=885004&last=9628077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848513&m=f&last=9214419

登山界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4344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9324

登山+越野車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2528

安坑-柴埕匯入新店溪的河灘地您自己找囉。

路線怎麼串結,要有點[創意],是條很精彩的路線。
chin11072002 wrote:
點出問題癥結:台北縣腳踏車道目前的問題還是在[後續維護]不善與不確實所致。不是規格問題。

如果要改規格,以台北縣提出環線,跨山海河都會區,達百里以上已經可以舉辦有頭有樣的國際腳踏車迷你競賽了,腳踏車鋪面規格不能以河濱的排水考量,必須排除水工需求,還原競速用腳踏車道規格的設計理念。



就如同很多車友指出,現有車道以前並非專為自行車所設,那時的規劃,並無預見台灣自行車會有今天如此多元的發展,並且以行人散步休閒為主要考量,許多現在看起來非常奇怪的鋪面大概都是如此思維的產物。

這種車道要不要改變?改變要不要同時提昇規格?

我們認為是需要的,既然決定要提升,就盡可能一次到位(有些地段想到位也到不了,土地根本沒徵收或是車到已經懸在河面上了) ,規格提升倒不是鼓勵大家騎快,而是近可能提供基本寬度的滿足,分向分流,如此將有助自行車公共禮儀的建立(人車已分道,行人道緊靠在旁但以植栽分隔,使用者如果溜狗散步還是硬要跑到自行車道,那肇事責任誰屬就比較有清楚的界定規則了),從這種角度來看,這個提升是有公共價值的。



至於[後續維護]問題,那是政府的基本責任,我們就是盡力做好,該做好沒做到,就請大家用力批判。

賽事道的議題,車友踏騎問診時也有提到,但要有產業與中央的協助,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投資,也涉及賽事專業,這個議題須有眾人的共識。
squeez wrote:
踏騎問診.........(恕刪)


志工化是彌補台北縣河濱腳踏車道死角與員警人力不足的巡邏隊+路況巡診。

跟躲在辦公室的情況不同。

另:台北縣市河濱都有重大工程,為何台北市的河濱腳踏車道可以全通,而台北縣的幾乎都中斷?且都沒公告與在路況前提前公告。而有施工工程亂搞,也沒看到縣府人員糾正它們的行為喔。
squeez wrote:
就如同很多車友指出,...並無預見台灣自行車會有今天如此多元的發...(恕刪)


早就多元發展了,只是今年北部特別熱。尤其台北市。

單車潮是鄉村包圍台北市。我全台趴趴走,都有替這些單車先知門拍照留念。

桶後那鍋搞成永不開發的桶後越嶺道的單車先知們最讓我難忘。

政府高政策要當先知喔。

目前台北縣市河濱腳踏車道的熱與觀光化,不是新模式,20年前沒有捷運淡水-三芝的省道單車熱早就是很多人的懷念的記憶。

這波台北縣市的河濱單車熱應該定位在親水,讓縣市民不怕河岸與河水,接下來台北縣市長要有魄力把淡水河搞成雪梨灣,帆船點點才是塊料。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