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市的河濱腳踏車道與城市旅遊結合再一起,加上不少腳踏車租借點,異地還車,具有觀光價值。
看到一些旅行團會要求加程[騎腳踏車]如公館水博館-大稻埕或淡水-關渡或八里-微風運河等。
這些領隊有的是車友,有的是一般旅行團導遊,對車隊行進間的[狀況]不了解。
最常看到的是不會主動對行進間的秩序與行車規則宣導與提供協助(如小孩老人要牽車上下腳踏車牽引道的體力負荷等),且車隊間沒有安排押隊人員,形成一部份大家口中所說的行車水準低。
有些車友會騎車,但不知道當個[路隊長]要做些什麼。
大家來說說要注意什麼東東,給這些潛在的觀光市場的領隊/路隊長一些建議。
PS台灣小百岳、大百岳旅行團目前的市場還不錯。從2005年體委會搞小百岳到2007年出現大小百岳觀光旅行團的一種,個人預測2009年台北縣市河濱腳踏車道旅行團將會出現。
台北縣市河濱的觀光資源,夜景、藍色公路與生態資源的雁鴨保護區、水筆仔與濕地生態解說等需要解說員,特殊的如台北縣市歷年水災事件的說故事者與松山機場起飛降落等。騎他的天文事件等。
而高鐵可以把人帶到台北火車站、遊覽車可以在台北火車站、公館、大佳河濱、動物園、碧潭等地上下車與有腳踏車租借站,成為不錯的單車觀光團的起點與結束點。(中間路段串結有問題,有待台北縣市政府與中央政府經濟部努力囉。如景美溪的景美舊橋-景美溪橋之間的路段可以變成單車親水廣場,但需要台北縣市政府與淡水河河川管理的單位合作)
目前登山隊的小百岳沒有公背團問題,大百岳有公背團。前者是遊覽車與一位領隊,看遊覽車跟領隊怎麼跟隊員收錢囉。大百岳公背團(三天行程約3000-4000)之間。
一些旅行團會要求有隨隊生態解說員與護士。高級一些還有隨隊醫生(如養生團),生態解說員的行情不跟隊生活的約2500元,隨隊吃喝的,行情約5000-10000(2-3天)圓之間。
台北河濱腳踏車道觀光團有雁鴨保護區與濕地生態、水災事件說故事員與古跡導覽等。一般行情約1500-2500元之間。
藍色公路的費用不便宜,使用者不多。這部分公部門的政策有問題。有撈油水的嫌疑。比如說一直再蓋藍色公路馬頭,卻不努力提供航班等。(圓山兒童樂園馬頭歷經三任兩位市長,到現在還在搞馬頭工程)
某些橋面考慮到200年防洪線,橋面與水面的高度在這幾年加高不少。大家可以在水泥河堤與新建跨河橋面的新橋痕跡判斷出來。
腳踏車引道最舒適的大概是大直橋的腳踏車專用的牽引道,坡度小,柏油鋪面,分階平台,小孩牽車上下不吃力,老人牽車不會氣喘心臟暴暴跳。
最不舒服的樓梯中間或兩側加斜坡道。如彩虹橋、福和橋等。如果長度太長如秀朗橋對年輕人已經是個挑戰了,對老人小孩來說更是個危險動作。(希望台北縣市政府在擴大內需加入各橋面腳踏車牽引道舒適度工程)
因台北縣市河濱腳踏車道大都是過去為解決塞車問題提供額外選項的堤外便道改造成目前的腳踏車道,且水們大都是城市邊緣地帶,讓河濱腳踏車與城市旅遊要合成一氣目前是有困難的。當然這跟市區腳踏車品質差,且沒有專業的腳踏車停車場(希望即將上市的台北市市區公共腳踏車出租停車場有點功效)有關。
這些限制,也帶給台北縣市單車觀光團路隊長的挑戰。怎麼上橋與下橋與單車觀光團與一般單車客進行順當,就是個大問題了。單車觀光團的時間安排如果排除國定假日與例假日時段,如非遇到突發狀況,如沒有預告的工程道路障礙(台北縣最多),非假日的車友較少,安排觀光團的挑戰性較低。
團進團出需要接駁工具,25人座或大巴停車場,在大稻埕、淡水、關渡、碧潭、動物園、親水博物館、八里、微風運河不是問題。上下快速公路或高速公路也不是問題。需要的是出租腳踏車的[態樣]問題。台北縣市政府如果有意經營這樣的觀光市場,可以結合台灣的腳踏車製造業在安防與城市旅遊觀光意象設計專用的腳踏車。而這樣的腳踏車可跟城市招商與推銷結合。台北市這方面經驗豐富囉。不再贅言。
如果採用買卡遊散客方市,專業腳踏車停車場與城市旅遊的系統性就要科研囉。這樣的系統如果成功,可以當作系統來賣,台北市捷運系統輸出賣的經驗還不錯。台北市政府可以考慮看看。(目前看到台北市搞觀光,應付了事的態度明顯,如公館的購物節在捷運公館站看不到DM,只看到新聞,這樣的推銷城市觀光簡直是消化預算買通記者搞條新聞交差了事)
比如說彩虹橋開通後,對饒河夜市中間段的攤販的生意有無加乘作用。得到答案是沒有。
而公館的名小吃看單車客排隊的情形不多。華西街跟河濱腳踏車道一牆之隔,以前知道的人不多,冬天看進出貴陽水門的單車客變多了。(台北市政府也在華西街水門畫設單車專用道,機車族蠻配合的樣子沒人敢占用單車道,為何這樣呢?有待公館地區的主事者去觀摩)
而西門町因離水門較遠,還要爬樓梯上下河堤,且這處樓梯才被遊民與流氓把持,如果在武昌街底增加進出水門,且增加高架橋下的廁所,對西門町連通腳踏車道與中華路的腳踏車的城市旅遊的加持作用應該是最高的。但不見台北市政府有任何作為,怪怪。
而腳踏車道語其他地區,如淡水小吃、八里小吃、關渡宮的加持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大稻埕呢?這個北部車友的論車聖地是否會跟迪化街的年貨大街結合呢?下個月就知道答案了。
但台北市政府在規畫單車城市旅遊的態度真的該打屁股。要加把進的。
(地方小吃不像財團那麼受到市政府與當地里長歡迎,因為油水與選票都不好掌控)
台北市政府搞過親山廊道,效果如何呢?說實在除了搞了些入口意象外,其它的效果不加。倒是體委會搞小百岳幫了這些親山廊道起來加持作用。讓親山步道遊客變多。也變成台灣登山觀光產業的項目之一。
台北縣市的河濱腳踏車道與市區的連結很差。需要自己找入口,對外地遊客來說是個挑戰。因此搞單車親水廊道結合市區的腳踏車道或城市旅遊是必須的。
公館的親水博物館過去因為是禁地(水源地有憲兵駐守),是公館地區的最荒涼的地方。現在變成親水博物館夏天是城市戲水的好地方,而河濱的親水腳踏車廣場遊客不多,但辦活動當起點的卻不少。線再搞個單車親水通廊的效果如何?還要等台大水源訴社區一樓區與廣場能否搞得像台大第二活動中心那樣的熱活,還有待市政府與台大努力囉。
適合見城市旅遊與河濱腳踏車道的通廊的地方不少。
如彩虹橋與內湖大賣場的連結性差。這在開發當地土地,可以列入規劃項目之一。
而[麥帥橋-基隆路-市政府]的腳踏車通廊什麼時候搞呢?這條通廊搞出來,可以打通所有台北市區精華地段腳踏車道的任督二脈(通台北市東西串南北),卻不見台北市政府著力,讓人懷疑台北市政府的節能減碳搞假的。
華西街-廣州街-龍山寺-龍山寺地下街單車通廊什麼時候搞呢?
同樣的,大稻程-迪化街-遼寧夜市的腳踏車通廊呢?
藝文的圓山大飯店段的兒童樂園-美術館-雕塑公園-迪化運動公園的通廊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