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新聞的一些聯想,加減看看吧。
在「巨大年終獎金上看23個月」這則新聞裡,大致可以看出今年(2008)這波單車熱潮的氣勢,如果你是單車運動的愛好者,一定早就發現了這兩年大街上冒出來許許多多單車專賣店,即使不進去參觀,光從內部裝潢和陳設,不難猜測應該多半以銷售休閒車為主。過去兩、三個月更是誇張,甚至連早餐店和檳榔攤都騰出店內空間,擺上幾部不知名品牌的腳踏車,招牌上吊掛著兩個輪圈,趕搭這一波風潮。
這波單車熱,大致可以從大賣場代步車說起,大約四、五年前,大型超市、量販店裡出現了知名品牌的仿型車,沒多久,隨處可見中、小學生騎著雙避震車穿梭大街小巷,同時間全台各地的自行車專用道也陸續啟用,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淡水河水系兩岸河濱公園內的自行車道逐步開通連貫,每逢假日晨昏,公園內滿是單車和散步、運動的民眾,好不熱鬧。
去年「練習曲」更是引發了一股單車環島風,以大專院校學生、年輕上班族為主力族群,再者,隨著國際投機熱錢的炒作,油價和原物料價格狂飆,造成民生物價飛漲,單車上班族似已蔚為時尚。
隨著原油價格在六、七月間達到高點反轉,加以國際金融風暴,經濟已陷入衰退的困境,其時正逢暑假,以往的暑期旅遊熱潮,似有「親子單車遊」的替代效應,一到假日,市郊、公園經常可以看到闔家單車出遊的例子。
新聞裡,業者樂觀期待即將興起的換車潮、升級潮,還主動提及「蛋塔效應」,葡式蛋塔熱潮畢竟年代久遠,台灣社會這些年還流行過不少一窩蜂,甜甜圈、牛肉麵,還有剛剛過去的「海角七號」,不過這些都是一次性消耗的消費型態,甚至還有時效性,和單車熱潮不容易類比。
這波單車熱潮應該已過銷售高峰(在另一則新聞裡讀到,品牌單車經銷的展店速度,約在八月達到高點),甚至,不難想見,部分車店隨著熱潮的冷卻而關門大吉。至於業者期待的升級潮,從使用心態及現實環境來說,恐怕並不樂觀,不過,這終歸是業者的事(除非你手上有相關的股票),在此不多談。
台灣的單車休閒運動,向來以大專院校學生和年輕族群為主力,活動性質以較長距離或山區、郊外騎乘最普遍,單車運動從何時開始逐漸形成風氣,我不清楚,聽過最早的環島事蹟,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只是比較好奇在那個鄉間多還是裝甲等級鐵馬的年代,環島用的是什麼車),至少幾十年的過程,也許是因為從事人口不算多的緣故,相關軟硬體環境並沒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得到較大的改善(這包括道路環境、設施、路線,以及機動車輛用路人的心態等)。這幾年興起的這股單車熱潮,或許是個契機。
近幾年,地方政府競相規劃建設自行車專用道,熱中於舉辦大型假日單車活動,雖說只是趕流行,但畢竟是個開端,而對一般民眾出行影響更深遠的都會區自行車道也已在規劃設置中,成效如何有待觀察,只是,有個定律是不變的,參與、使用的頻率越高,越能得到更大的關注,如果這一波單車熱潮逐漸退燒後,並沒有因而形成較為普遍的風氣,發展出一定數量的單車運動族群,那不難想像,部分專用道兩旁的芒草會越長越高,最終湮沒成只容一人通過的散步小徑。
由此,我聯想到的,是年代久遠但登山界至今仍津津樂道的台灣「高山百岳」競逐熱潮,從民國六十一年「百岳俱樂部」成立所點燃的這波熱潮,迅速延燒全台灣的登山界,有人花兩、三年,有的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完成許多登山者爬了幾十年還沒走完的百岳,這把火一燒,持續近十年才稍稍冷卻,直到今天,登山者最慣常用來評量登山經驗的,仍然是「你爬過幾座百岳?」。雖然,這種單一價值的風潮,對岳界造成一些後遺症,不過,不可否認的,它是台灣登山運動推廣的最大功臣。
當然,單車運動和登山性質不同,不一定能相提並論,不過,至少有一點應該可以借鏡,那就是目標的存在,對單車運動而言,環島、四橫可以是一種目標(多數單車愛好者可能都已完成),只是這些路線似乎仍不足以聚焦,假如像全台的省道(只是舉例,況且部份省道騎單車上去,得準備跑給警車追),分布範圍廣、兼具難易,特定目標的存在,也較容易產生參與感。或者是由各地挑選出一定數量的經典路線,集結成一份指南,不僅利於各地車友交流,也給新車友一個參考的依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