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校長的《KHS單車學校教你52堂課》
有些地方還是有看沒有懂
譬如:
一,(1)縮小腹、立骨盆及(2)弓背拱----->這兩點最主要的作用是啥?可以用簡單的話說明嗎?
二,坐墊是用來「靠」,可不是用來坐的-->這句話是否類似抽車的意思?這樣騎車不是更累嗎?
三,用「自己的體重助踩」,利用身體瞬間下壓的力道化為動力來源--->在高迴轉速下這一點似乎不易做到。
小弟一直無法體會, 望高手指教…
以下節錄《KHS單車學校教你52堂課》
騎車要省力,就是要學習用「自己的體重助踩」,利用身體瞬間下壓的力道化為動力來源。
不論平路上坡或下坡,原則上盡量把重心放在腳踏板上,
至少將50%重心放在腳踏板上,20%在手把,30%在坐墊.
如果把80%的重心坐在坐墊上,這是錯誤的姿勢,很快屁股就會疼痛
,要注意坐墊是用來「靠」,可不是用來坐的.
五大口訣『縮小腹、立骨盆、弓背拱、肘微彎、高踝』
(1)縮小腹、立骨盆
用手按壓收腹,坐骨自然會立起,記得要保持正常呼吸。「縮小腹、立骨盆、弓背拱」其實是一氣呵成的連續動作,不過為了讓大家更清楚體會了解,所以拆成分解動作來解說。縮小腹的用意是為了要立骨盆,骨盆立起後就可以拉提到腰肌與髂肌,並且避免壓迫到恥骨與會陰部位。
(2)弓背拱
保持縮腹與立骨盆的姿勢,用力推握把,從心窩(約胸椎第12節處)往前折彎,有如鞠躬,就是「弓背拱」,胸椎的12節處,會形成脊椎小曲彎,此點,正好是髂腰肌的腰肌,並接到大腿骨上。伴著骨盆上的髂肌(腸肌),是踩踏動作之軀幹的主要肌肉群。所以,一定要確立「立骨盆、弓背拱」的騎乘姿勢,才能引爆發動主力髂腰肌。
(3)手肘微彎
如果手肘伸直,會把重心攬在手臂及肩膀上,騎乘時間一久,會造成肩膀、頸部的痠疼,容易疲勞,此外,手肘微彎還有兩個主要的目的︰
a)轉動驅動力
手肘微彎後,就可把重心保留在踏板的軸心上,轉成驅動力,踩踏力量可直灌而下,力量不會損失。
b)吸震
當重心不在把手上,而在腳踏板上時,可吸收由地面傳來的震動,有吸震的功能,因為當震動力太大時,會讓人感到疲勞,也較容易發生意外。
(4)高踝
目的在於迫使股關節的可動範圍更大,當大腿可以抬更高時,則有充分的空間,引爆「黃金菱區」的肌肉群。
bluemzn wrote:
(4)高踝
目的在於迫使股關節的可動範圍更大,當大腿可以抬更高時,則有充分的空間,引爆「黃金菱區」的肌肉群。
這個很簡單,骨盆立起來後,你如果不把腳根墊起來,你的肌肉可以伸縮的範圍就比較小,相對的你就比較無法使用到比較大的肌肉群。
例如:
"蹲下",後跳起來。
跟
"半蹲"後跳起來。
哪一種作法所使用的肌肉群比較多?
那肌肉群用的多的好處是啥??
只用兩條肌肉就要撐完 150KM,跟交替使用 8 條肌肉撐完 150KM,哪一種比較輕鬆?
www.cycliving.co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