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會想用到拖車,自然是長途旅行時才會有所需要,但是像這樣將食衣住行用品全帶在身邊的流浪之旅,並不會是經常性的活動。而在台灣,即便是單車環島之行,除非是刻意的想體驗露營自炊之趣,或是身為團體的補給及維修員才有需要帶上一定量的隨車物品,不然以台灣吃、住都十分便利的情況下,其實行李是可以相當簡化的,自然需要用到拖車的機會更少。那麼說來,拖車真的是不太實用的東西嗎?那也未必,只要能夠發揮其載貨的特性,拖車真的是滿好用的。
個人其實也是為了計劃中的流浪之行而決定購買貨用拖車,在台灣目前比較容易見到的三款拖車中來回比較,最後在價格以及附加使用價值等考量下,選擇了TW-BENTS的兩輪拖車,連同防水袋和一些額外配件,共花了約八張小朋友。
外箱

內容

組裝後

組裝十分容易,依照說書一步一步來,第一次大約要近二十分鐘上下,第二次以後大概不到十分鐘就OK了。
大小和水冷扇對照

官方數據:拖車架 72cm [L] x 47cm [W] 最大載重35kgs
16吋X1.5車胎,還算普遍,若要修補或要找備品都很方便

單車連結處,確實簡單但頗有效的方式

與旅行用車F-20W連結成流浪模式

那然後呢,就這樣放著嗎等待出發之日嗎?就像前面說的,浪跡天涯的機會不是常有,那拖車不就要常嘆英雄無用武之地?我相信物品的價值在於人如何去發揮它,即使是日常,也是有能用到它的機會。
這樣說來,個人現在出門,在90%的情況下會選擇以自行車做為代步工具,不論上班、寄信、租DVD、買宵夜等,單車都可勝任無虞,但仍有10%的情況必需使用汽車等其他工具,其中佔最多的原因也就是單車的載貨能力問題考量。像是不久前的中元普渡,需要買的供品一堆,而單車光是要載箱飲料就很勉強,更別說是大量採購了。現在有了拖車,情況會不會不同?想到這裡,就決定來試試。
只是中元剛過,好像也沒什麼要買的,突然想到,花槽中的土已經養份不足了,一直想換,距離常去的賣場約四公里,路途中上下坡都有,剛好成為這次的測試目標。當下將拖車和通勤車GSR2000連結,準備出發。
因為通勤車並沒有快拆,所以要裝上另購的轉接座

連結完成採購模式

空車騎乘感想:雖然拖車本體就有六公斤多的重量,但是行進間真的是若有似無,就算是停車後再起步,也不必增加什麼踩踏力道。輪子因為還滿大的,所以一些小坑小溝的可以輕易越過,也不會震的太厲害。只是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拖車在震動時聲音會滿大的,有點吵。轉彎時原本還刻意的加一點迴轉半徑,但是其實也不過多了不到一公尺的車長,轉了兩三個彎後就沒特別在注意了。
到了桃園八德的大O發,將車停在一角,接下來呢,像平常一樣去拿台手堆車買東西然後回來放在拖車上嗎?不不,這時此款拖車的另一特性就得以發揮。
噹噹,專用手把

變成手拉車

就這樣直接將拖車拉入賣場(經過門口服務人員同意)。
放一包25公升的土,再順手帶兩箱青菜扺家

保守估計約15公斤,因為我沒帶拖車附的那個袋子來,所以東西放上去會怕行進時從拖車架上下那算滿大的間隔中掉出來,所以另外買了條伸縮繩當安全帶。
其實還能再放,只是實在想不到還要買什麼,就這樣結帳好了。結帳時不免引起別人的好奇,一聽到所謂的腳踏車專用拖車,都會覺得這樣騎車不會太累嗎,但其實真得還好。
回到停車處,直接將拖車連結起來,比起平常開車來時,少了將物品移裝後車行李廂的動作,輕鬆不少。只是在連結時,不小心將把手舉高了點,結果因為東西的重心一偏,整台拖車就90度直立起來,甩了一箱飲料出來。
載貨騎乘感想:因為載了十幾公斤的東西,連同拖車本體就近二十公斤,這時起步就感覺要多花一些力氣了,不過行進間仍然很順。而且因為有東西壓著,反而不像空車時那樣經過不平路面時的聲音那麼大。上坡沒什麼問題,確實是要多花一些力氣,或著是爬坡依習慣的檔位再輕一、兩檔即可。下坡時如果車速太快,煞車距離會拉長,因為拖車本身沒有煞車系統,全賴前車來控制,最好別超過25KM/H,不然會有些危險(不過拖車上有東西時大概也不會想太快就是)。
這樣的趟購物之行十分順利,一口氣將我未來出門時選擇單車來使用的比例一口氣上提到了98%,現在大概只剩下要載家裡的人出遊時,才會想開車了(或者說不得不開車)。
雖然台灣這一波的單車熱潮比較趨向於運動用途,這也滿好的。但就個人而言,還是傾向希望單車能夠有其更為實用的價值。在拖車的配合下,將單車的實用功能予以強化後,將騎車的樂趣建立在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上,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