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置電機的普及率,目前是否受限於開發成本相對來說較高,在國內市場造成推動上的困難,而迫使業者紛紛轉向外銷與放棄內銷通路市場?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看見全民電輔車路上啪啪造~~
只是未來中置電機的單車, 尤其是eBike公路車的部分未來還有需要改進的: (eBike登山車我不熟, 所以不在此討論)
1. 輕量化: 中置單車一向都比較重. 接近或超過20公斤的比比皆是. 最輕的是把馬達縮小化後置入下管內的, 比如說Trek Domane+ LT, 仍然約14公斤 (包含電池). 閃電牌不是下管內馬達,但電池不可換, 最輕的也差不多是14公斤. 而後輪轂馬達目前最輕的有Scott, Cannondale或Orbea等,可以壓到11公斤.
2. 隱藏化: 這個意思是讓人看不太出來這是一台eBike. 這方面Giant做得很差, 下管和五通處很粗大, 一看就知道是eBike, 而且也不美觀. 閃電牌和Trek比較好, 看起來比較像是一台漂亮帥氣的一般公路車, 不過下管還是比一般的車看起來粗大. 這方面後輪轂馬達的仍然有優勢, 細細的電池放在下管裏, 不容易看出來. 當你去刷卡別人時, 除非對方有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很仔細去瞪你的後輪軸, 否則不容易看出來.
看這照片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Giant 中置:

Scott 後輪轂:

3. 廉價化: 以Giant的Road E+ 1 Pro為例, 定價13.8萬台幣. 如果它沒有馬達, 那等級也不過只是像Defy的鋁車版, 前幾年大約只有三萬多元. 所以eBike與普通Bike價差達10萬. 至於Trek或閃電牌價格更是驚人, 在美國至少是6千美元起跳, 有些稍高檔的都將近1萬美元. 所以想要有一台質輕但又廉價的公路eBike車, 恐怕還要好幾年的時間.
4. 電池最佳化: 又要充電快, 又要電池輕小, 又要里程長, 這方面恐怕不簡單. 以後輕巧的趨勢恐怕是電池不能換,像iPhone一樣. 要加長行程只能外加額外電池.
另外, 這幾年貨物鏈的問題, 導致缺貨嚴重. 我今天才跟我們美國這邊的店家經理談, 他說要買Trek Domane+ eBike, 要先預訂, 繳訂金, 然後等待期是半年至一年, 也不會有任何折扣. 6000~9000美金一台貴森森的eBike他店裡已經有超過30位車主預定了. 樓主說業者紛紛轉向外銷與放棄內銷通路市場, 這是事實. 因為國外鋪貨都來不及了, 當然要把重心放在利潤較高的外銷市場上. 另外, 台灣法規電輔最高到25km/h, 跟美國Class I的32km/h, 或Class III的45km/h都差很多, 自然台灣消費者的興趣就低了.
國外的話,有流行一堆車型,我認為對我最有吸引力的電機車型是Cargobike,畢竟車有一定的重量,若沒有適當的電機助力的話,很有機會生灰,但國內環境不大流行Cargobike,或是說要多功能車種有機車就好了,誰還沒有一台機車,功能重複了。
就我看隔壁的騎行市場,對於騎行這件事情來說就兩種,一種就是代步工具,另外一種就是騎行運動,能夠把自行車當作生活態度還文化的方式還是有不少的差異的,如果要做代步工具的話,一台中置電機車型要台幣五萬,那就太貴了,要做運動工具的話,大概一般人會認為目的是運動,還要電機?而老年運動的話,我看也還是選傳統公路車型比較多,隔壁老大爺會做自行車運動的話,很多都是社交功能性,比如啥梅花自行車,而且還要老款的,那是老大爺的最愛,目前看來還沒有流行比電動自行車的行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