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單車運動也要愛護皮膚

單車運動也要愛護皮膚
美麗信義皮膚科/鄭仲欽醫師

這兩年油價高漲,環保意識抬頭,再加上捷運對單車族的開放及市區內,河濱公園腳踏車道的興建,單車運動不但是健康環保,也是很夯且時髦的運動。不過近日來在門診中有一些從事單車運動時因疏忽而造成的皮膚傷害。

首先是物理性的傷害,這些最常見於剛踏入戶外單車運動的朋友們,包括了晒傷,汗疹及對摩疹。單車行進時的徐徐涼風常常讓人忘了陽光的毒辣,全力衝刺的汗水也會加速防晒用品的流失,不知不覺中就可能晒傷,往往留下了一身的肌肉酸痛及皮膚刺痛。建議民眾還是要提高防晒意識,注意紫外線的強度,選用有帽沿的單車帽或使用頭巾面巾來防晒,防汗,並選用運動用,具防水防汗力的防晒乳並適時補充。一旦發現晒傷了,就要多休息少晒,可以冷敷或使用蘆薈露產品照護,若有水泡發生則建議就醫處理。

劇烈運動後,衣服被汗水溼透後也容易因汗管阻塞而在胸前背後產生汗疹,建議可以選用專業的車衣或穿著吸汗棉質的衣服,適度的補充水分,休息及擦汗。輕度的汗疹可以多洗冷水澡,保持涼快或使用痱子水來處理,太嚴重的還是要就醫擦葯。對摩疹主要是指兩片皮膚之間的摩擦,特別是比較有肉的朋友的胯下及大腿內側。但其實臨床上有很多是因座墊太硬或沒有調整好所造成與皮膚的摩擦,建議行車前還是花點時間把座墊高度角度調整好。減重,穿專業的車褲,善用變速器減少長距離抽車也是有幫忙的,治療的重點還是減少進一步摩擦傷害及使用一些滋潤的葯膏。

其次是病菌感染,因為流汗悶熱潮溼,包括香港腳,股癬,甲癬,汗斑,皮屑芽胞菌毛囊炎等黴真菌的感染及毛囊炎,疔子,癤子,甲溝炎,蜂窩性組織炎等細菌感染的機會也可能增加,除了注意運動後的個人衛生外,也提醒有問題就提早就醫,以免惡化。

三是蟲蟲危機,單車戶外活動產生丘疹樣蕁麻疹、毛毛蟲皮膚炎的機會也會比較高,特別是體質過敏的車友。前者可以使用防蟲產品或少到積水地附近來預防,至於毛毛蟲皮膚炎則是皮膚的接觸性過敏反應,使用防蚊液並沒有幫助,在戶外時盡量穿著長袖衣物,並減少到毛毛蟲出沒的地方。一旦發生可立刻清洗傷口,之後塗抹外用消炎止癢藥膏,嚴重時需就醫治療。

四是意外傷害,包括了擦傷,跌倒,甚至於狗咬等意外。如果是單純的擦傷,跌傷只要注意傷口消毒擦葯即可,但若是跌到在柏油路面,砂地等就要特別注意傷口的清洗,以免日後留下創傷性刺青或增加不正常疤痕形成的機會。遇到野狗時應以恫嚇為主,不要跑給狗追,不幸被咬傷的話,還是就醫為妙。

台灣是腳踏車王國,單車運動也絕對值得大力推廣,只要小心從事,一定能讓人樂在其中,也可以遠離上述的小麻煩,騎得快樂也健康。
2008-05-27 3:1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皮膚 單車運動
感謝您的建議分享,寫得好詳盡喔
女生騎車最困擾就是防曬和灰塵多的問題
穿長袖戴口罩又好熱
上次只騎一趟八里,就覺得自己變黑了...
1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