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有一輛 "純人力" 鋼管旅行車,還帶去國外旅行過好幾次。

北義大利的多羅米堤山區

紐西蘭南島

在紐西蘭騎旅的時候,就遇過銀髮族的阿伯騎電動登山車。在歐洲騎旅時,電動單車更為普遍。 幾年後我變成阿伯了,就決定弄台電動單車來騎。
一般電輔車有中置電機和輪轂電機兩種型式。我評估後選擇後輪電機,主要是要保留原車的變速齒比。大盤 44/32/22 , 飛輪 11-34t,即使電池沒電,前22後34t 的齒比,載重爬坡也可以靠純人力慢慢龜一段(車很重就是了),這對旅行用途來說很重要,萬一沒電了還可以靠自己騎。
36V 350W後輪轂電動輪套件,搭配水壺型鋰電池 36V 6.4AH。
這組套件的特色,電機控制器整合到水壺電池架的下方成為一體,踏頻感知器整合到卡式飛輪基塔裡面。整個改裝套件配線簡潔許多,而且廠商說明有一定的防水功能(IP64)。

輪轂電機左側是國際六孔的碟煞固定座。電線從軸心出線,所以快拆不能用。要另外用一個18號扳手來鎖後輪軸的螺帽。

選用 11-34T 9速卡式飛輪,飛輪軸(基塔)裡面有踏頻感知器。
在踩踏板時,鏈條帶著飛輪跟著轉動,這時電機才會通電出力。
不踩踏板時,飛輪不轉,電機則不通電作動。
同時,這個電機控制出力大小與踏頻成正比,一開始起步時踩踏轉速比較慢,電機出力小,隨著踩踏轉速上昇,電機出力才慢慢變大。所以起步時不會有突然的動力暴衝。設計的細節做得不錯。

拆裝這個輪子有些難度,主要是這個電機後輪轂的軸寬是 142mm,比標準登山車花鼓 135mm 要寬一些,再加上後煞碟盤的位置外擴了約 2mm 需加裝墊片,所以裝這個後輪時,車架後叉要撐開一些才能裝進去,我要用支平頭起子幫助才能把輪子裝進車架。如果能有正好 135mm寬的電動輪就更理想了。
36V 6.4Ah (230Wh)水壺型鋰電池裝上後,車架三角內沒有裝其它水壺的空間了,另外裝一個三角車架包。水壺移到座墊後方,這個延伸架是 WOHO 出的大型座墊包的穩定架。

後面增加不少重量(電機,水壺),把貨架和馬鞍袋移到前面,車後改用大型座墊包,來平衡車子的前後配重。

電輔車騎了一年,去了不少台灣的高山路線。
從台北走北宜公路去礁溪泡溫泉,回程走東北角頭城海岸線,可看到海外的龜山島

到福隆後向西走,騎上不厭亭。

從嘉義上阿里山,翻過塔塔加走新中橫下山

挑戰西進武嶺,翻過武嶺下滑到梨山,走中橫宜蘭支線。騎電動輔助旅行車來挑戰台灣高山路線的目標達成。


沿路上去武陵農場一遊。

從台北騎北橫到宜蘭。

再加碼太平山翠峰湖

目前南橫還不能全線通單車,等通車後去南橫騎一趟,這樣 "台灣剖地瓜路線" 就完成得差不多了。

下個目標是把電輔旅行車帶去國外旅行,花了不少精力研究可以把鋰電池帶上飛機的方案。但是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只能等疫情過了才能出國挑戰。
附記 :
詳細的遊記,可到我的網誌去看
單車旅人記事
賣我電動輪的老闆,看到我的分享文,來信說產品有 250W/350W 兩種規格,我買的是350W的,都騎一年多了今天才知道買到的是高規品,我把文章內容修正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