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Mavic Ksyrium Pro UST 爬坡輪組使用心得分享

先自我介紹,小弟今年45歲,身高176公分,體重83公斤。從2014年開始成為週末騎士。目前的車子是MASI ALARE 鋁車架+105套件。

Mavic Ksyrium Pro UST 爬坡輪組使用心得分享


因為平常喜歡騎車上山,又因為已經有板輪(Reynolds Assault T Tubular)。所以沒有考慮所謂的全功能輪組。 在2017/12月跟車店老闆討論後,決定入手爬坡輪 Mavic Ksyrium Pro UST,並且在2017/12/15開始使用。

先說結論:我很滿意這個輪組。 起步輕快,剛性夠,操控性佳。除了爬坡的速度變快外,個人覺得最有感的地方是省力20%以上,明顯覺得體力消耗變慢,且回復速度變快。

以下附上這陣子個人騎劍南路、至善路上平等里派出所、風櫃嘴的數據供大家參考。

劍南路,12/31 騎出個人最佳時間,比之前快了約4分鐘。
Mavic Ksyrium Pro UST 爬坡輪組使用心得分享


平等里派出所,1/1騎出個人最佳時間。比之前快了約7分鐘。
Mavic Ksyrium Pro UST 爬坡輪組使用心得分享


風櫃嘴,快了20分鐘。←請忽略,是我誤會Garmin的數據了 (2018/6/12補充)
Mavic Ksyrium Pro UST 爬坡輪組使用心得分享


Mavic Kysrium Pro UST是可以無內胎狀態下使用,輪組重量可以再輕100g左右。不過要灌事前補胎液,不然會漏氣,約莫要半年清潔與更換補胎液。目前還沒有想要去適應這樣的設定,等之後有機會測試再PO心得上來。若有其他大大願意分享無內胎安裝、使用與維護心得,小弟也會非常感謝的XD

個人心得分享先到這邊,謝謝大家。

以下,附上重量資訊給大家參考。

Mavic Kysrium Pro UST輪組目前是有上內胎的狀態,前輪重量:1.01公斤 (無內胎0.91KG)
Mavic Ksyrium Pro UST 爬坡輪組使用心得分享


Mavic Kysrium Pro UST有內胎後輪重 1.50KG(無內胎1.39KG)
Mavic Ksyrium Pro UST 爬坡輪組使用心得分享


Reynolds Assault T Tubular板輪前輪重 0.88KG
Mavic Ksyrium Pro UST 爬坡輪組使用心得分享


Reynolds Assault T Tubular後輪重 1.32KG
Mavic Ksyrium Pro UST 爬坡輪組使用心得分享



2018-01-04 22:0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輪組使用心
看完前輩的爬坡輪分享
我覺得可以找個時間再用碳板測一次各路段
以下容我提出小疑問
1.劍南路段
(2公里,平均坡度6,兩次踏頻差了40,有認真踩應該不太可能發生這種懸殊的差距)
2.平等里
(第1.4數據比較,相同踏頻,相同的心率,時間差高達8分鐘)

綜合以上,我覺得可以重新抓一次碳板的數據。
一般的想法,輕量輪 等於 爬坡輪。
其實,輕量輪 不等於 爬坡輪。

爬坡,不只和輪組的扭轉剛性、縱向剛性、側向剛性有關,
也和輪組的轉動慣量與騎士的體重&踩踏型態是否適配有關。
體重越高或踩踏作功圓越不均勻的人(假日騎士、沒上卡...),
轉動慣量高一些的輪組反而比較能幫騎士滑過上下死點無力區,
比較不會掉踏頻,速度也就比較快。

以你的風櫃嘴的成績來看,
1st 和 3rd,5.59/32*48=8.385 (vs 8.55),
兩者的平均齒比幾乎一樣,但是踏頻卻差很多,
1st 那天體能大爆發?
2nd 和 3rd,5.59/32*38=6.638 (vs 5.88),
2nd 的平均齒比比3rd 小,但踏頻較快、速度較高。
齒比的輕重和輪組的轉動慣量高低都會影響掉踏頻的幅度。
當然,數據量不足,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建議你可以參考以下連結提到的方法,
用同一對輪組配置去疊加配重塊來做多次測試。
(碳纖板輪因質量分布的關係,即使與鋁輪同重,
轉動慣量也會較低。如果要用配重塊來做交叉比對,
必須加到總重比鋁輪高,才會有同樣的轉動慣量。)

輕量輪不等於爬坡輪

小學當過班長 wrote:
看完前輩的爬坡輪分...(恕刪)


平均踏頻 17 ??
我覺得這個數字太怪,會不會是踏頻器有問題?
這樣的踏頻差距太詭異,我覺得可以跳過不進行這方面的比較
坦白說,這些差距太過巨大。

我想,必須借助功率計,才能有可供討論的結果。
To 班長大大,
前輩不敢當啦XD 也謝謝你的回饋^^
1. 踏頻是怪怪的,之後再觀察。
2. 友人勸敗功率計,說要有這數據才準,掙扎中XD

To twoolin大大
謝謝回饋,長知識了XD
有沒有大爆發,可能需要功率計來驗證XD 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To sprinting大大
我也覺得數據有問題,應該忽略。

To Maocrab大大
我在掙扎是否要入手Vector 3中,哈哈XD
melonpan wrote:
To twoolin大大
謝謝回饋,長知識了XD
有沒有大爆發,可能需要功率計來驗證XD 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我覺得您可以先試著做轉動慣量影響的測試。
要做實驗,就要把外因儘量排除,把變因儘量減少。
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標定差異原因。
所以,我都是用同一段路線、同一台車和裝備(包括同一對輪組&內外胎)
來做測試,連到哪個點打多少齒比也都是固定的,只差在加了多少配重塊。
並且在幾天內做完多次測試、儘量排除體能肌力增進的影響。
為了好記憶齒比,我是整段都掛 39T 大盤,然後認地點標的物來切換飛輪,
這樣其實在騎的當下監看踏頻(或時速)就可以看出差異了。
幾天內多做測試會有點困難XD 因為是週末騎士

不過,裝備一致性這部分沒問題。謝啦😄

樓主體型跟我好接近
我也是平常爬坡居多~ 但最近想要參加三鐵比賽 ...
想請問樓主這輪組在平路表現還可以嗎~? (想要一魚兩吃)
雖然我自己也是騎這輪組,
但樓主的數據也太誇張,
20分的路程,和一般幾千塊輪組,
差個半分鐘就很多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