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開始在歐洲各國開始流行電動助力車,顧名思義就是腳踏車上有搭載電動輔助馬達,還有一顆較大續航力的鋰電池。當人們踩動腳踏時,電動馬達會根據騎士所踩的扭力給予推力。這樣騎士就可以覺得輕鬆及省力。
看看台北市目前都有開始規劃自行車專用步道,若政府能夠鼓勵大家開始慢慢地用自行車代步的方式來做為交通工具。相信這樣對地球的空氣汙染可以有很大的幫助。大家對地球也會做到節能減碳的效果及幫助。
雖然現在市面上有販售後輪驅動的電動助力車,但是大都是以手把油門來控制,電沒了,就腳踩回家。很少看到以中置馬達,真的用腳踩來驅動馬達的車款。網路上看到英國Mekk品牌在台的代理商,引進這款車,搭載Shimano 的電動馬達,看起來性能不錯。相信不久將來,電動助力車一定又會像雨後春筍般流行起來。也許這樣對大都會來說,空氣汙染可以減輕些,大家可以少騎機車及少開車。邊騎車運動邊省力可以騎更遠,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大家怕騎車流汗流滿身,也許電動助力車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案,大家多騎車上班上學,除了大眾捷運外,這不外乎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biketalk wrote:
去年開始在歐洲各國...(恕刪)
但這還有一個問題要克服
台灣屬於多雨型的氣候
除非把通勤車搞成像Toyota i-Road
但這樣又有誰騎的起
而且敢放樓下(騎樓)?
PS:真的改出來用腳踏的電動助力版本,如果U-bike用這個取代 可能週轉率會上升 而且也有助減少空氣污染問題
這個產品的確是很棒,但是缺點就是成本過高,樓主提到
的中置馬達類型的助力車,一般都比其他種類,像是前置
貨後製馬達來的有力。
但是台灣目前的電動腳踏車大多是原本做腳踏車的廠商轉
型來做。
而中置系統必須針對馬達電機重新開模設計一款車架,
而且不能跟正常腳踏車共用,很多台灣廠商因為成本考
良,基本上都不會考慮。
我所接觸的上百款,不管有成案沒成案的,定價都在8萬
到20萬台幣的定價間,是台灣難以接受的價格。
因此台灣應該很難真正引進所謂的助力電動腳踏車。
幾個歐美品牌給大家參考 像是 BH 跟 stromer,BH就有做中置的車種,ST大概偏後置比較多。
重點是這些車 一台都要台幣十萬上下....
Stormer 官網
BH EBIKES
biketalk wrote:
去年開始在歐洲各國...(恕刪)
何止去年~
早在2006年就開始騎電力輔助自行車(Lafree 432)。通勤,接送孩子,買菜。
電力輔助自行車就是踩踏同時才會輸出電力。
龍貝爾 wrote:
但這還有一個問題要克...(恕刪)
2012年購入一台電力輔助摺疊自行車,
之後大眾運輸通勤唯此一台,別無其他~
使用至今,隨時摺疊隨行不用鎖騎樓,各式大眾運輸載具都通行好用。
歷經梅雨,颱風,冬雨。去過武陵賞櫻,下過王功泥灘,騎過消失中的舊花東濱海,北到富基,南到鵝鑾鼻,旭海。騎乘里程13835KM,通勤往返一天需折疊/打開3次,實際開折次數超過2600次。目前仍在服役中,供大家參考
MOBIKY Youri 16" 實際通勤測試報告
外掛馬達套件網拍就有,跟電動腳踏車比起來價格親民得多,很適合通勤使用
至於"更高階"的套件,嘿嘿...這可能得連繫一些職業車隊了
禁藥還不夠 自行車比賽竟偷裝電動馬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