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城騎單車

頂著中午烈陽,心中思緒澎湃不已,一路上想著這片海岸歷經多次重大戰役,曾經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都在此出現,全台灣異族死傷最多的戰地,讓原本長達半公里的「糯米牆」,如今殘存模樣? 心中有著太多問號與期盼


路上大型重車川息不斷,出奇不意的喇叭聲,似乎在表達心中的抗議與不滿,而我只是一介螳螂,決不會去擋大哥你的路,何必逼我撞山呢?

有人感嘆:「以前的人大都不識字,卻能說出地方很多故事,現在的人知識程度提高,反而忘了自己周邊的故事。 」
是阿~現代人忘了很快,也許這樣比較快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有錢賺便是娘,沒有歷史包袱阿
賀知章又曾說過:「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是阿~笑問客從何處來,很多在地學子一旦離鄉求學,面對同窗探詢故鄉之事,是一問三不知阿,這與過客何異

其實,食神說過:「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為食神。」只要有心,趁耆老還未凋零,古蹟未消失之前,記錄並寫下周遭或自己的故事,.....至少至少這個故事還可以留給後代子孫作紀念!

不自覺嘴裡輕唱起薛岳的「如果還有明天」
如果還有明天 你想怎樣裝扮你的臉 如果沒有明天 要怎麼說再見...



對自己嚴格的提問不好,套一句金庸作品中出現過的詩詞~「唉,我是千古的傷心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江湖上的雞蟲得失,我段譽哪放在心上?」

對阿~江湖上的雞蟲得失,何必放在心上?眾人皆有其天命。生命何其短,願取其厚乎

繼續採踏著我的托馬斯前進,騎著單車的好處,彷彿回到小時候一般,多了探險的趣味,從這一村到另一村,從這山頭到另一山頭,到處充滿驚奇
詹姆斯.匹斯(James Pease)說:「什麼樣的人比較樂於從事環境保育?什麼樣的人會願意放下賺錢的機會,讓自己的土地參與環境復育?是那些小時候就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人們。」
是阿~也許享受過小時候騎單車的美好,讓我邁入中年以後,願意重溫童年歡趣,也進一步利用單車徜烊在市區小徑,去瞭解隱藏在故鄉的人文點滴

就像今日,沒想到此城竟在大馬路旁的民家之內,如果不是單車的緩慢,快節奏的生活,必讓我損失不少的感動



麻糬城

是清代兵營所在。因營房圍牆或石圍黏合物為以石灰摻糯米搗成約三合土,內有糯米成分,故一般人遂稱為「嘛糬城」。昭和10年(1935),基隆市教化地圖上,孤拔海水浴場內標示有「舊城跡」,即指本城。即該城正面對孤拔海水浴場。


建於中英鴉片戰爭之前,已有160年以上歷史

1839年6月,清道光皇帝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州虎門燒掉英國商人約三萬箱鴉片,1840年6月底,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台灣道姚瑩奏請於雞籠港東岸正對口門之二沙灣築砲礅八座,此為文獻記載大沙灣砲台濫觴。1841年7月,英國果然派艦進攻雞籠,清軍以二沙灣砲台開炮還擊,英艦中彈逃離,9月英軍再次砲擊雞籠,又被守軍擊退。雞籠是中英鴉片戰爭中唯一獲勝的戰場,這座立功的砲台,採用三合土建構,三合土的原料是糯米、砂糖、生石灰,當時戲稱麻糬城,其實三合土在當時是很堅固的建材。(編按:此處二沙灣應屬大沙灣)

由於麻糬城位於大沙灣與二沙灣交界處附近,後方山頭即是有名的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所以很多文獻都沒有細分,引用者也沒有詳加考證,造成當地人跟外地人都很困擾,所以嚴格的界定地界,是考證的基礎


當然,僅存的這一點遺跡,如果還不能保留,不曉得這塊土地的人們,想要的是什麼?

僅以此文,與01的伙伴一起享受單車生活

我在古城騎單車
2007-05-10 16:0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古城 單車
大大寫的蠻棒的,我也覺得應該保留一些人文歷史遺蹟,
不然從小生長的風土民情完全不了解的話,就沒有絲毫的文化,
故鄉才是大家心中的樂土阿

johnny0830 wrote:
大大寫的蠻棒的,我也...(恕刪)



感謝大哥的回應
寫此篇,小弟盡量持尊重個人生活方式的語調,與表達個人看法的方式
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先進指正,小弟會盡量修改

當然另一方面,也是想趁在此版面曝光的機會
懇請各位01伙伴
一定要關心與紀錄自己的故鄉

各位的故鄉
人文、自然生態與耆老
被破壞得很嚴重 且消失的很快

以下列一首詩與各位共勉,各位要把握阿

勸 君 莫 惜 金 縷 衣 ,  勸 君 惜 取 少 年 時 。
花 開 堪 折 直 須 折 ,  莫 待 無 花 空 折 枝 。
「基隆第一」介紹http://blog.udn.com/chenkwn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