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軌跡與膝蓋偏擺(膝蓋偏擺成因討論?)
這是小弟最近寫的關於以髕骨評估膝蓋偏擺的文章
主要的結論在於,大多數的膝蓋偏擺來自於髖關節
偏擺的原因是自然的肌肉使用所造成,
使用足底支撐、矯正來改善膝蓋偏擺雖然有其道理
但是足弓、足底形狀到底對膝蓋有多大的影響,還有可議之處
歡迎大家討論!
ptpaco wrote:
主要的結論在於,大多數的膝蓋偏擺來自於髖關節
偏擺的原因是自然的肌肉使用所造成,
使用足底支撐、矯正來改善膝蓋偏擺雖然有其道理
但是足弓、足底形狀到底對膝蓋有多大的影響,還有可議之處
歡迎大家討論!
看過一些書籍,據文獻上的說法,
若是騎士本身走路有內八or外八的現象,
那騎車不一定需要調整成膝蓋直上直下。
就如同上面文章的看法,騎士本身肌肉與用力習慣,
就已經決定了用力的方式與軌跡。
本身手上有兩雙車鞋,
一雙是鞋底板有作傾斜的Specialized,
一雙則是shimano,而我個人踩踏並沒有特別的內外八狀況。
不因為車鞋的不同而有改變。
倒是參考過Dr.蕭的文章,有在鞋墊部份作一些手腳。
個人的作法是在足弓與大母指球部份,
用舊鞋墊作修改,在這部份多墊厚了一點。
自己的感覺,在這些部份多墊一點,
並沒有讓我的足弓受到比較多的力量,
但確實可以感覺到大拇指球踩踏比較扎實。
據我個人的看法,
當我躺在床上雙腳伸直不受力的狀況下。
腳掌部份,小姆指球,
也就是腿部的外側肌肉部份會比較長。
(可以想像走路時用腳刀走得感覺)
內收肌群比較短,大拇指球會比較靠近身體。
而在大拇指球與足弓多墊鞋墊,
會讓我騎車時比較靠近這個狀態,讓我踩踏有扎實感。
可是當我企圖在慢跑鞋,作一樣的事。
多墊,反而讓我不舒服,走路就很明顯了。
跑步,這樣會讓我五跟腳指頭沒有舒適觸地的感覺。
試了一陣子就放棄。
提供自己經驗,給您參考。
ptpaco wrote:
接下來討論下踩的動作。我至少可以找出兩個讓大腿下踩時內夾的理由。第一是可以讓風阻比較小。第二個原因跟臀大肌走向有關,臀大肌在下踩時做的動作是伸展(hip extension)以及外旋(external rotation),因此腿向『內夾』可以把臀大肌放在更有效的出力位置。綜合以上兩點,既然可以減少風阻又可以產生更大肌力,因此很自然地就會形成下踩時腳向內夾的姿勢了。
首先,風阻放在這做為理由之一有點怪,如果腳會自動內夾,那風阻的優點則變成為「自動內夾」的結果,而不是理由。先撇開討論風阻,我之所以不解之處是在於:初學者(或少運動者)常見的錯誤,就是沒有注意夾腿的動作。因為臀大及縫匠等(paco 原文中「縫降」應是誤植)會傾向回到自然長度,使得腿開開的來騎。
內夾動作一直都是需要意識配合的,也是 paco 原文中「古典的騎乘書籍」所提到的要求。最主要理由是減少浪費力氣,及減少對膝關節的壓力。
我畫了張示意圖(上視觀點),黑線為曲柄及踏板,橢圓為大小腿和腳板。

假設 L = 30 cm (膝頭至踏板中點長度),S 為膝頭偏移長度 10cm (稍誇張),F 為下踩力量 200 N(方向為斜下),Fp 為踏板有效受力,Fc 為側向分量則:
Fc = 200 * 10 / sqrt( 10^2 + 30^2 ) = 63 N
Fp = sqrt( 200^2 - 63^2 ) = 189 N 也就是說,施力耗損可達 5%!
而膝蓋所受轉矩(扭變) = 189 N * 0.1 m = 18.9 Nm。假設膝關節到踝關節長度為 40 cm,則十字韌帶及半月板得承受約 63 N * 0.4 m = 25 Nm 的扭力。無怪很多騎車人喊膝痛,不是沒有道理。
至於 BG fit 的做法,我對復健科相關的 procedure 瞭解不多,無法(也不敢)給什麼意見。倒是有上卡的人:鞋底板的設定(前後,轉角)就真的可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牽一髮動全身(從肌肉到座艙設定)。
以上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