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直響應環保要節能減碳,因此現在買電動機車有補助,好像是1 萬多吧?那騎自行車應該比電動機車更環保不是嗎?為啥政府不補助啊?
想想我們生活的步調?
看看這世界為了經濟指數疲於奔命!
以一個一般社會壯年份子的角度來看…
現在能“有時間”騎單車,已是天大的恩惠!
多少人為了明天而膽戰心驚?
多少人為了糊口而幫襯著那1%的貴族,拚命燃燒“自然資源”?
不幸的是…環保與每個人的經濟現實始終是不會交集的平行線。
補助?就變成當政者與普羅大眾的“矛盾掙扎”了。
綠色的地球?等我們回到“農業社會”再談唄。
有感而發!各位見笑了。
第一,這一萬多元不是由一個單位發的,而且條件一大堆;有各縣市環保局,有工研院,有環保署,有交通部,也有監理處...
然後這些補助都要滿足一些條件才能拿到,例如環保署必須要有前一台機車的報廢證明才能領個幾百元(台北市前一台機車報廢可以拿個3000元回來,其他縣市不知道),
再來每個縣市環保局的補助方法不一,有的要報稅證明,有的要戶口名簿,有的卻要車籍與戶籍在同一地才行;工研院的補助要寫公文(有制式的可以勾),要自己跑公文流程,
交通部的要領牌的電動車才能領(可以跑30公里以上的車,領綠牌),而且每個單位都有名額限制,萬一到了限額,前面的流程都白跑了,一毛都沒有.
所以有的機車行為了簡化流程並且最大化補助,會先領牌把流程跑完,然後直接賣已經扣掉補助的掛牌車給消費者,但是會收代辦費大約1~2000元.
更重要的是,電動機車的補助是以最便宜的電動機車來制定的,政府的原意是希望弱勢的機車族能夠用便宜的價格買到環保的機車,
所以用最便宜的兩萬多的機車的半價左右為標準,然後拿各單位的預算來分攤的,我那時買的是5萬多的電動機車,補助完後大約3萬8,而我大嫂買2萬5的電動機車,補助完不到1萬5 (ps.先付全部車款,然後補助款約半年後陸續匯入帳戶)
所以,以我的猜想,如果單車也來補助,會有以下的情況:
1.以最低價的賣場車為標準訂定--1500的半價,750元...
2.補助單位一堆,每個單位補個100元50元的...
3.公文流程一堆,還要審查是否符合規則(例如要有前一台車的報廢證明,或是買主與車店要在同一縣市,搞不好還有排富條款)...
4.為了統一管理,單車要領牌,然後要交一筆規費...
5.單車行為了簡化流程並且最大化補助,會先領牌把流程跑完,收代辦費1000元
6.最後就會有車友上01罵政府罵店家,請大家評評理~
My Blog: http://cclo.ntu.net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