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兩種胎寬
(1) 1.5胎寬
(2) 1.75胎寬
皆非巧克力胎(亦非光頭胎,就是... 沒什麼顆粒但有排水痕的胎)
例-建大K193
胎壓同樣打到60~70PSI
那麼輪胎"硬度"是同樣的嗎? (即路感同樣硬嗎?)
抑或1.75胎寬會比1.5胎寬 稍微軟Q一些?
=================================================================
會這麼問的原因是... 目前胎寬為1.5,通常胎壓大多在60~70PSI
我覺得1.5路滿蠻硬的,有打算換為1.75或1.95 (胎壓同樣在60~70PSI)
目的是想讓路感不再那麼硬,但不知道差距大不大?
如果沒什麼感覺,那就暫時不換了
PS.暫不考慮巧克力胎 ^^"
愛從微笑開始 wrote:
假設兩種胎寬(1) ...(恕刪)
假設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的話
1.75是會比1.5來的軟Q
因為1.75整體空氣容量大....受到同樣力道壓縮時胎內氣壓上升比例會比較低
所以也就會比較軟Q
但決定輪胎路感的不只是胎壓
其他像胎側編織層的厚度/硬度,胎塊本身的硬度,胎塊的後度,胎塊本身吸震能力的設計
也都會影響輪胎路感的軟硬
舉例來說....兩條一樣是1.5的胎打到70psi,胎紋也一模一樣只在厚度
一條是30TPI....硬度70A....超薄胎塊
一條是120TPI....硬度40A....超厚胎塊
兩者重量可能會差不多
但是30TPI那條騎起來的路感就會比120TPI的來的死硬
不過30TPI的那條騎起來也會比起120TPI的那條輕快....但抓地力較差
但以上這些變因....說差別很大嗎?
有差是一定有差
但大不大就看個人
我自己的話是覺得差別還蠻明顯的,但並不至於影響騎車
如果沒有要對應一些特殊用途....只是單純的騎車的話
那等磨完再換就可以了
meridian wrote:
會嗎? 實際上應該相...(恕刪)
麻煩你請先去了解一下tpi是什麼意思....
不然可能會害到很多騎車比你操的人....
tpi=thread per inch
也就是一英吋裡面有幾條絲來構成編織層
30tpi=每英吋30絲
120tpi=每英吋120絲
這時候關鍵來了
輪胎的編織層通常是沒有空隙的
有空隙就等於是用內胎在騎車的意思....你敢嗎?
一英吋裡面要塞30條絲或120條絲
想當然爾要塞120條絲的話....勢必要用更細的絲才擠的進去
造成的結果就是120tpi的絲只有30tpi的1/4粗
(不然你以為為什麼tpi越高重量反而越輕?)
織出來的編織層厚度也就薄很多
絲越細就越難織成本也越高
好處就是重量變輕....壞處就是支撐性變差,必需要用更高的胎壓去維持同樣的耐擠壓度
而編織層影響最大的部份就是胎壁
因為胎壁通常缺乏厚層橡膠的保護
使用越高tpi值的胎就會造成支撐性不足....越容易造成擠壓而產生阻力
(試想....28tpi的學生車胎沒灌風裝在車上都還可以勉強站起來,一般高tpi的胎可能嗎?)
同時也越容易產生蛇咬、胎邊撕裂等等的狀況
所以早期部份重度使用的胎會用上雙層甚至多層編織層
以追求更高的強度
但現在大多重量優先....
你可以去找同款胎、同尺寸同胎邊但不同邊織層的來比較看看
(建議可以選Kenda K1010的26*2.35....貨號212148和212393這兩條,算是性質最接近只差在編織層的兩條)
你就知道哪個厚哪個薄,哪個支撐性好哪個支撐性差了
如果高tpi值的胎真的像你以為的耐變型
那些生產高單價的BMX外胎的廠商早就該用到160tpi或更高不會還在30~60tpi了....
他們並不笨....而且他們比誰都講究輪胎要能夠承受擠壓耐型變同時又要低阻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