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 第901篇GET!!!牛年到哩~ 在這邊先祝大家新年快樂~~☆╭┐┌╮☆°.﹒╭┘└─┘└╮∴°☆°└┐..┌┘────╮∴°╭┴───┤牛 扭├╮│o o│轉 │●°╰┬───╯乾 坤│ ∴°﹒☆ ˍ|ˍ/ˍˍˍˍ/∴☆.福牛迎春..事事如意
原來莫姐跑去忙結婚了~還一直在想M系列精神領袖怎麼不見啦....不過話說,這幾個月的時間,我的變化也很大..因為..我背叛了M1家族,改投靠700C公路車去了..@@..陪伴小弟上過武嶺,阿里山跟環半島的小白初代目-M1就轉手給學弟啦..[還真的有點不捨]不過希望以後有M系列聚會...曾經是M系列家族的我..也能有資格參加阿~]話說回來,恭喜莫姐阿...新年快樂+新婚愉快...雙喜臨門!!
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騎車跟改車的心得....上次去騎阿禮...因為腳軟無力加上坡高路長...幾乎一上山就用1*1在騎了....這時才發現M1的弱點...公路車飛輪齒比太重不夠用....做了幾天功課後我發現原來M1也能用登山車飛輪...今晚就去把M1改成登山車飛輪了目前看來是沒啥問題...等下次爬山再來PO心得吧....很期待這樣完美的M1下次出場了....公路車的重量跟細胎..登山車的齒比騎快爬坡兩相宜了....
linjh6986 wrote: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騎...(恕刪) 不過以M1的輪徑只有26,和公路車700c比起來已經算是輕鬆了,加上大盤也是配置比一般公路車的盤還要輕腳(48/36/26T),在26t-26t已經是1:1,已經很輕了。
linjh6986 wrote:很期待這樣完美的M1下次出場了.... 登山車的飛輪 11-34 搭配M1原廠大盤 最重齒比可達"4.36" 最輕齒比也有0.76(一般MTB最輕的是0.64)飛輪範圍變大了,就代表著能適應更多坡度變化。但是有得必有失,這樣一來就會感覺不到公路車飛輪綿密的齒比。多少會有這一檔太輕,下一檔太重的感覺。因為齒比的落差有點大(跟公路車比較起來)M1 大盤是48/36/26 配12-26飛輪M0 大盤是44/34/22 配11-34飛輪其實之前有M0的車友跟小弟換騎M1過。就明顯感到傳動系統的差異了。雖然M1齒比要爬坡比一般登山車來的重...但是小弟還是在4小時內可以慢慢龜上阿里山 Mio阿里山爬爬爬
各位M1車友安唷,雖然已經買了三個多月,但近期才加入這裡的會員。有個問題想請教各位車友大大,因當初購買時只考慮車種,卻未注意到車身尺寸,看到店裡有現車試騎了一下便決定牽回家,直到最近才陸續注意到有關車身尺寸與身高的問題。小弟身高173,牽的是19吋的,這樣的搭配合適嗎?因為沒騎過17吋的,實在無從比較起。想請問有人的身高與車身尺寸,有和我相類似的嗎?若有的話可說一下騎乘的心得嗎?感恩
makoto2007 wrote:.(恕刪) M1 大盤是48/36/26 配12-26飛輪M0 大盤是44/34/22 配11-34飛輪其實之前有M0的車友跟小弟換騎M1過。就明顯感到傳動系統的差異了。其實M0的大盤也是48/36/26的踩踏的差異在於飛輪的齒比和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比較多一點
geneliaw wrote:不過以M1的...(恕刪) 如果齒比一就算很輕的話...那我想登山車應該也不用把齒比做到零點幾吧...特別是對我這種想爬山又想騎快腳力又不強的人來說...M1的定位本來就是公路登山混種車....取兩者優點於一身...不可能取兩者缺點於一身吧....不過目前我才剛改完...而且鍊條也剛拿下來泡柴油...實際的騎乘經驗要等下次爬山才能知道了...樓上的makoto2007大大分析的非常清楚...優缺點都列出來了飛輪範圍變大了,就代表著能適應更多坡度變化。但是有得必有失,這樣一來就會感覺不到公路車飛輪綿密的齒比。多少會有這一檔太輕,下一檔太重的感覺。因為齒比的落差有點大(跟公路車比較起來但我想棉密的齒比讓加速更順...這對我來說不是很重要...加速是一時的...反正最重檔齒比也一樣頂多是把加速時間拉長囉....不過小弟不甚專業...還感覺不出差別...登山車也是這樣騎沒啥感覺但如果遇到爬不上的坡...那輕齒比對我來說就重要多了....特別是上次爬過阿禮之後....爬升了大概一千八百公尺.....以第二次爬山的我來說已經是很吃力了....所以才會想改輕齒比的飛輪...今天騎上班的感覺還OK....等下次爬山後再來PO心得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