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縣太平市頭汴坑溪整治完成後,沿岸闢建有長達十幾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但中間並沒有可迴轉的專用道,必需在一江橋上人車爭道,經市公所爭取後,體委會同意補助三千萬元,將興建一座自行車的專用橋,且採斜張橋設計,未來將成為一座景觀橋。
頭汴坑溪過去洪水氾濫不斷,在水利署斥資五十多億元整治後,杜絕洪患,沿岸並闢建了長達十多公里的自行車用道,風景優美,晨昏都有不少民眾前往運動休閒。
市長余文欽表示,目前從大里市立仁橋起至太平市一江橋的自行車專用道,全長十多公里,並沒有可供迴轉的地方,民眾如果要迴轉必需騎上一江橋,由於一江橋交通複雜,人車爭道,十分危險。
因此市公所爭取闢建一座橫跨頭汴坑溪的自行車專用橋,全長二百二十公尺,寬五公尺,總工程經費約需三千萬元,已獲得行政院體委會同意補助辦理。
余文欽指出,該自行車專用橋,未來將採用斜張橋的形式 興建,並設置景觀平台,未來並可連結車籠埔自行車用道,及老街新風情計畫,塑造太平市自行車系統的特殊景觀意象,帶動觀光產業發展。
2008/05/08 15:13
看來比起北部的大大,我住太平附近感到比較幸福了,雖然不是上班方不方便的問題,但至少太平市的官員有在為我們單車一族謀福利,希望這項建設可以帶動更多的人投入單車一族^^
跟上述幾位同好提出的特定地區....依據特定景觀.地形..所設立的區段式高架系統
是完全不同的思維....不可混為一談.....
有人回應..反對者有如"螃蟹族".....
看完很多反應....
裡面有許多不乏相關專業領域的單車愛好者提出意見
都市設計與都市計畫的通盤考量專業意見....難道遠遠不如憑空想像的感覺來的正確.......
或許這就是長久以來..台灣都市景觀.機能落伍的最大原因
我要捷運通過我家=中運量性的系統.承載大運量的路線
巨蛋要蓋在市中心=商機凌駕在都市交通與品質之上
我家門口要公園.蓋學校.轉出去要有商業區方便我家機能=又要商業區..又是文教區...都市分區混亂
...........
...........
********************************************
撇開經濟的浪費不談....
高架專用道真的就達到使用者要求的安全需求嗎...
板主辛苦畫的簡圖..令人敬佩他的用心
但是這樣的圖對專業而言..他只是幾張漫畫圖而已......
若套上尺度的觀念.與目前台灣交通系統的尺度..放樣實際設計....
不可行的盲點實在太多了....台灣的道路系統是否有能力解決這些盲點也有待商榷?...
1.車道寬度肯定不窄--
在相同的寬度下..有護欄的車道.絕對比平面車道要設計的大..這是心理對護欄碰撞的恐懼因素
2.上下坡道的地點安排--
a:轉折處的車道要放大
b:路口是否有空間設置坡道
c:坡道口與人行空間的緩衝空間是否足夠
3.高度
a:護欄高度
b:穿越路口高度-需可容納大型車輛通過..或加上單車道本身的結構體..各位至少要再6米高處騎車(2層樓)
4.結構基礎
以前幾項的尺度.要一個安全順暢的車道.估算至少也要佔據3-4米的空間..加上6米高的結構所需基礎大小
以台灣絕大部分的車道而言..等同要砍掉一個平面車道來設置高架單車道.....這樣交通改善了嗎???
太多尺度與實際不符的問題...各位去想像一下
台北市蓋滿一堆木柵線的軌道..只是上面走單車...能看嗎????這樣真的是大家想要的美麗城市???
或續這些問題可以解決...但是肯定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勉強讓這東西不要那麼奇怪而已...
所以區域性有符合條件的地點是可以做這樣的景觀設計...
但是以交通設計的安排來作為改善都市單車環境的想法...有很大的問題
我的看法是:
1.國外很多自行車道是以「生活」為基礎的規劃,台灣則是很多是以「觀光賺錢」的角度來規劃
2.人口就這麼多,推廣自行車為城市內的運具,相形之下,汽車道的減少或縮減變窄,國人的觀念是否能夠改變也是問題,台灣的市區內快車道寬度比歐洲或日本實在寬的多
3.城際型公路是否有佈設自行車道,這倒是見仁見智,我的看法是,城際型的車輛速度雖然快,但城際型公路比較寬,使用人數或車輛尖峰旅次會址限定在某些時段,一般使用側車道、混合車道或路肩等就可以了,倒是沒必要浪費資源在城際型自行車道
4.市區型的佈設來看,既有的城市都是已開發建築,剩下的就是在市區道路如何調配或設計,不可能為了一個自行車道然後編列預算去徵收土地在開發的,事實上,政府也應該沒這些錢了
5.一旦有心要推廣自行車、適合人行的城市,市區型的自行車道勢必就直接與私人運具中的小汽車或機車所使用車到進行排擠,而這個配套就是,我們的市區大眾運輸是否能夠完善了
6.樓主所謂的高架自行車道,立意當然是為了幫自行車爭取一些安全的使用空間,不過考量到工程面、使用面、景觀面等等,在在都是還要再思考的
7.國外有很多人行跟自行車道都是混用的,事實上就在於互相尊重與禮讓,不是分開就一定沒事,也並非合起來就一定會出問題,這也值的大家深思我們對於人跟人的「態度」問題
8.人口就這麼多,推廣自行車其實跟所有的運具都有關,互相產生排擠的效應,也因此,車道、車道種類如何布設,也是要考量道路層級的特性(比如城際型道路、連外道路以及市區道路的特性),另外也可以考量一個城市的大小(比如:台北市東西南北就20公里以上,但是一個小鄉鎮的東西南北其實最多只有1-2公里)在在都會影響我們的運具使用行為
9.補充,觀光的、休閒的、生活的,三種不同取向的自行車使用,一定會影響我們如何思考自行車道怎麼規劃
小小淺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