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弟是最近加入胖胖車友團的一員...

上個月入手 G牌的 Iguana Disc (黑)
雖然定價很硬 NT$17500

但是看個人凹的功力, 加減可以凹到一些配備

在台灣買單車, 其實已經算不錯的服務了... 有實體店面可看車(參考)

有老闆在店裡等待客戶的到來

有不少小配件可以直接選購...燈組/安全帽/改裝配件

相對在美國的環境... 網購.... 之外還是網購... (不知道是不是印大安那州比較貧瘠)

再加上台灣的車友比較有人情味... 不懂可以爬文... 沒文可以發問.... (魔人會跳出來解答)

多比較幾間吧!... 但也爬文看看哪邊的車行比較讚, 離家比較近, 老闆好不好相處!

P.S 胖胖車友團的大大們, 甘巴爹阿! 體重減輕後.... 道路是我們的!

車不知道是直營店還是經銷商。
進去以後大約有將近15個人在裡面(分不清誰是店員誰是顧客),站了一下大約10~15秒,沒人理我就帶著小朋友先去看他們的小車,因為答應要給它們一人一台,,小朋友一看到車興奮得馬上就要跨上去,我就先制止他們告訴他們說要先問過才可以,結果看了半天真的不知道誰是店員,也看到有其他的小朋友已經騎著~~奔馳~~了,就讓他們騎上去看看適不適合,2人都是一人兜一圈(我全程跟著,因為小朋友剛接觸腳踏車沒多久速度不快)。
選定2種車款後還是沒人理,我就和內人去找大人要騎的,看了幾台後,較中意的車款在車把上都夾了一張牌子註明已經有人訂了,所以連碰都不敢碰,想說等店家有空再請教他們就先去看人要用的配備。
先幫老大挑帽子(女生),就在挑選的過程中,我家小鬼(男生)因為我不讓他再去騎,他就一直跟在另一個在裡面繞場的小朋友後面(那個小朋友是騎著店家的展示車)像總統保鑣一樣保持2個車身的距離編隊慢跑。
這時店裡剩下6~7個人,我想應該有店員有空可以問了,我就叫我老婆先幫老大挑,我先盯著小的順便看看有沒有店員可以問,這時一位女生(大約25歲左右)跟我家小鬼說:小朋友不能在裡面跑步(語調稱不上嚴厲但也不是溫柔的那種,比較像剛從冰櫃出來的人在講話)。
我家小鬼就停下來走到我身邊,這時我確定他是員工,穿黑色衣服左胸前有GIANT的字樣,當時剛進店裡時有大約7成的人都是穿有GIANT字樣的衣服但是有多種款式,所以我一直搞不清楚誰是店員誰是顧客。
那個原本在享受有貼身保鑣的小朋友持續繞場中,但是那個女生跟我家小鬼講了那句話以後就一直站在原地,眼光保持在我家小鬼身上。
我只好轉身叫我老婆把東西放回去,帶著2個失望的小朋友離開(我家老大還一直問為甚麼他們不賣我們腳踏車啊!)。
我當過業務員(賣2輪的B牌摩托車),但我卻不懂這是甚麼情形。
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再去捷安特了。
不在乎天長地久
只在乎從來沒有
我覺得捷安特應該從直營店開始訓練把通路體系建立的更完善,再進而延伸至一般的經銷店,
不論是服務品質或是專業能力,我相信一般經銷店的老師傅一定比直營店多,
鐘錶業就是個例子,這些都是長年累積下來很好用的資源,
如果只是一直辦活動主打"品牌"主打"形象",久而久之只是一直不斷的在消耗顧客的熱情,
"品牌"如果沒辦法長期跟顧客產生相互依賴的火花則永遠只是個交易而已,
就連直營店也越做越無奈,經銷店更不可能積極反而隨便賣,
我這次的負面感覺最主要是因為這個從小陪我長大的品牌,竟然對於市場的敏感度如此的低,
缺貨等車並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但是六月份一到新款型錄照印銷售牌價照漲!
完全不顧通路體系是否健全,反正老牌子老字號這塊餅再怎麼小我也吃得到,
如果是一件在二手市場可以越炒越熱的商品,限量生產就可以當作是一種手段,
如果是一個50%以上都可以客製化的商品,等待就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問題是今天我想隨性的看著型錄買台不是很貴的捷安特腳踏車,
偏偏以上二者都不是但仍然買不到!
一件商品只因為其中幾個零件缺貨而無法上架販售,是消費者的問題還是研發過程的瑕疵?
其他不缺貨的零組件閒置在那裡不也是成本的流失?
其他客戶等的不耐煩跑去買別家不也是利潤的流失?
如果一隻地頭蛇在自己的地盤都無法大展長才要如何走向外面的世界?
更何況這的地盤擁有絕佳的地狹人稠與互動頻繁的特性,
或許是自己恨鐵不成鋼吧!
各位可以參考商業週刊第976期(2006/8/7)
第80頁提到台灣的腳踏車產業如何在大陸的廉價衝擊下以同業結盟方式殺出一條血路,
但反觀二年後的今天2008/6/10這個品牌要在這個世界做到多大實在是令人堪慮,
台灣製造業的品質世界聞名其中不乏腳踏車零組件代工(例如信隆實業),
但是要搞品牌就沒這麼簡單了若要做到像國外那樣的規模,
甚至是自己沒工廠全靠完整通路體系的掌控與服務把品牌搞大,
還真是有一大段路要走!加油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