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疑問] 有人知道 "Cannondale" 這家車廠嗎?

kung0806 wrote:
kevinchang...(恕刪)


08年的 F1, F2, F6, F7都有女用版, 在原型號上會加註為'FEMININE'. 其實其他系列也有女用版.
請問一下
單肩,有啥好處嘛?
可以左右避震?

不然單間的結構實在是個脆弱的結構阿
KCLin0423 wrote:
請問一下單肩,有啥好...(恕刪)


其實左撇子嚴格來說是C牌招牌HEADSHOK結構的'副產品', 疑似是無心插柳下的產物, 現在卻成為了C牌的標誌. 這是我自從1993年起開始注意C牌開發動向至今的心得. 外型夠炫是一定的, 至於他是否在'功能性'上勝過傳統的'望遠鏡'式前叉, 這點的確見仁見智.

wingsfab wrote:


其實左撇子嚴格來...(恕刪)


理論上,理論啦!
理論上來說
Lefty因為大量使用碳纖維跟鈦合金材質,整體重量上比起「當年」的同期XC前叉輕了不少
整之前叉,行程100mm,含花轂大約1700g

又因為只有一根,不容易出現左右兩邊下沈量不同的差異
同時彈簧與阻尼同在一根前叉管裡,性能上會比分開好些

不過,不過是我自己說的啦
也是理論上,想法上的不過

因為他是單邊,頭管跟花轂(前輪)受力是不平均的
這不平均的力道遠大於一般常見的雙管前叉
當初為了塞headshok本體的1.5吋頭管應用在lefty上面,補足了一些強度,還可以拿來裝工具盒!
同時花轂也為特殊規格跟尺寸,就是為了降低這些不平均受力造成的影響
連碟盤卡鉗都在同一邊,左邊的受力還真大...


cannondale原廠也把lefty定位在XC用途
至少在這個range裡,他的特色優點大於他的缺點很多
是個有錢可以買來嘗鮮的東西,光是悠閒的騎在路上,那種路人驚羨的眼光就很爽了~~

沒有記錯的話到F6都還是1.5吋頭管
可以直上lefty
不過要找輪子好像比找前叉麻煩些
AOI-AERO wrote:


cannondale的車架連桿毫無特色,如果連前叉都狀況連連,那買cannondale有何意義…炫嗎???( 恕刪)


好的幾何角度不一定要多而複雜..而車子的騎乘感好壞..也不在連桿的多少..
如果以這樣的論點..環法賽的車和阿公的鐵馬車應該差不了很多..

很多的多連桿購也是為了把虛擬的後搖臂轉軸點拉到高於鍊條進入第二盤以上高度..
以此防止爬坡時鏈條將後搖臂拉往同於避震器受壓縮力的方向..

而近年來的的智慧避震器也能提供有效的踩踏防潛機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簡單的構造有其保養簡便不易發生故障..
減少活動的支點..也有助於橫向剛性的提升..等相對的優點
相對於多連桿在軸承部分的重量(鋼材)..有更多的空間(重量)基可以在基礎剛性上做一個提升

而Cannondeae這組看似簡單的機構最精華的在於連接車台與避震器那塊鍛造材料
此部分對於細微振動與直結的加速感上的重大貢獻..
但其成本與加工手續所需的精度..也是C牌在製作登山車系上多年的結晶(在公路上是沙漏型後差)
看似簡單的外表下..有其蘊含的技術..
就如同i-pod..簡單的外表下有其功夫所在..

如果一個品牌只會以怪異..單單只是為了炫去設計..相信不會在世界獲的良好的評價並被愛好

而左撇子如先前的大大所說..個人也覺得是暴牙前叉的長行程板的延伸變化型..
汽車的所有輪子也都是單邊支點..機車上也有許多的後單搖臂..少數前單搖臂..
許多的速克達後輪也是單邊支點..偉士牌的前輪也單邊支點..客機的前輪也是類似構造..
構造上會有視覺上的不安感..但是最少非X級的使用者..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強度上的疑慮..
(畢竟美國是個甚麼都可以告的國家)

那麼這支前叉有甚麼優點..
除了以較大的容積提供了較佳的避震特性上..
在潤滑的部分採用了成本較高的機械式潤滑設計..
(一般都是依靠內管鍍膜)
而四面型的內管在油封的製造上也比圓形有更高的難度..
不管其最終評價為何..
至少其機能..強度..沒有特別的問題..

以上是個人對該品牌數年來的觀察..雖無法及時提供有效參考文獻的證據
但相信所言也有相當的正確性..
如果大家對於腳踏車..不管公司的行銷是怎樣
工程師所做的努力都不該被抹滅..
也不要因為單存的外觀判斷..就去否決看不見的部分

有圖也未必有真相..騎過才能見真章..
更不要說是套聽塗說的消息..
小弟也有幸替友人或是店家組裝過數十萬元級以上的名車..
深覺所有的世界知名品牌..不論是大小廠高低價..都有其被愛護的理由..

設計的成功不一定在於其最後的評價..有時在於其脫線的勇氣..
左撇子不一定是當今最好的避震器..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是值得擁有的名品..
如同以下照片中的剎車夾器..
他的性能即使在改良版後也不算很好..甚至停產..但在數十年後的現在卻是不朽的名品..



當一個經典的設計擺在眼前..有能力卻錯過了擁有的機會..說起來也是有點可惜..
(停產後反而漲價而稀有至少也算是一種缺陷美吧..!?)
wagamamafju wrote:
又因為只有一根,不容易出現左右兩邊下沈量不同的差異
同時彈簧與阻尼同在一根前叉管裡,性能上會比分開好些


這個沒那麼誇張啦!左右兩邊下沉量不同,這個用量的也量不出來吧!
如果要說兩邊支撐力道有差異,或許還有點道理,但這就靠本身結構的剛性來克服,
我認為這應該不成問題。如果要這麼比,那左撇子在大部分時間都是非正向受力也得拿進來討論囉!

至於左撇子的設計強度夠不夠,看看他們有沒有放在自己家的DH/FR車就知道了~
Hakurin wrote:
如同以下照片中的剎車夾器..
他的性能即使在改良版後也不算很好..甚至停產..但在數十年後的現在卻是不朽的名品..
...(恕刪)


這個玩意兒出了三代, 賣了5-6年, 產品壽命算來也是夠久了. 制動力是OK的, 只是重量是它的致命傷. 還有拉線的時候會讓人恨得牙癢癢的......

Hakurin wrote:
汽車的所有輪子也都是單邊支點..機車上也有許多的後單搖臂...(恕刪)


不好意思吐個小嘈. .
汽車有兩邊, 所以它的左右各自單邊懸吊比較沒有受力不均的顧慮. 機車(尤其是大輪子的車), 後搖臂有些採單邊設計, 主要是著眼於換胎方便(由賽場上得來的idea), 其實受力不均的現象還是會存在的. 這也是為何這幾年, GP賽場上採單搖臂設計的車和80-90年代比起來少. 和Lefty"前叉"(應該不能算是'叉', 因為只有一根..)最接近的設計其實是某些飛機的機鼻單輪起落架.
eastpeak wrote:
至於左撇子的設計強度夠不夠,看...(恕刪)

不能這樣定論吧?
車種本來能承受的負荷就不一樣,會有不同強度、性能的設計很合理吧。
不然要公路車去跑offroad,車身沒變形才是好車?
群青的高空......朱色的殘照...... 飛舞而降臨的...白青之王者.... 紅色沙塵---- 白色的...火焰,光輝的
留言錯誤,已刪除,已刪除,已刪除,已刪除~

wingsfab wrote:


不好意思吐個小嘈...(恕刪)


謝謝大大指正..

汽車的受力是雙邊的..極端的說..表演時也有人單邊開的..
普通的說..遇到坑洞..受力也是單邊上發生..
但還是謝謝提醒..下次小弟上路會注意看看汽車的輪子是一邊兩個一前一後..
(這應該是大大想提醒的重點吧)

小弟的意思只是生活中有很多的輪子..都是沒有穿透的軸心在兩邊同時做一個支撐..

而機車的後單搖臂的出現是為了有換胎需求的耐久賽而生..在GP上本來就不大需要這樣需求..
日系車首先將其市售的是本田VFR750(也同時首先在市售車上搭載了PGM-F1系統)..
之後NSR250等車系也跟進..理由當然不可能是在路上爆胎的方便..
而MV F4在發表當時更是強調該後搖臂是某某大學的論文為基礎..
基本上都是以一種造型上的賣相..製造,設計技術的宣傳的意義上r將比賽經驗去投入市場
也所以以前常稱這些車種為仿賽車
這部分來說和左撇子在行銷的角度上存在的意義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才對..
(當然左撇子的碟片直接鎖在花鼓上..不能像機車或汽車一樣直接拆卸..)

而說到飛機鼻輪..這個單邊的基本設計..是來自英國小徑車的名門Alex Molton之手
Alex Moulton同時也是汽車MiNi的底盤設計者..
http://www.bscycle.co.jp/bs_moulton/bsm_history.html

而在小弟認為..Cannondale的大暴牙也是有參考早期Moulton F車系的
那如果說左撇子是暴牙叉的進化版..那兩者除了雷同外事實上是系出同門..
最經典的是以輕量座管著名的USE社..就出過改裝的左撇子..採用的正是與機鼻輪雷同的設計..



再另一篇中說到左右下沉量的不同..如果以9mm規格的軸心來說..
左右下沉量並不是在量不出來的範圍..甚至是在1mm以上..
所以許多的FR車系以上才採用了20mm的軸心..

小弟家中也有左撇子..但也有FOX..SID等其他前叉..(就算左撇子是前籤(牙籤)或是前筷(筷子)好了)..
左撇子的最大特色或許真的是炫..
但不代表他一無是處..左撇子在今年起只用在XC車種..也不代表有多少車友騎壞過..何況也有完善的保固
沒有要說他比正常前叉強..但至少就小弟肉腳的技術..爬爬山..
日本的富士見B..C..下坡道..使用上並沒有任何問題..
素人自 po..僅供參考.. 來自高雄之肉腳..請多多關照..交流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