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山女魚騎姿?


亂買單車 wrote:
台灣大仙也不少希望大...(恕刪)


其實我還滿怕大家把這個姿勢當做絕對無敵的姿勢。
這姿勢是有些限制因子的,我大致寫一下。

1. 考驗核心:把身體擺平這件事情,可以參考
一個核心動作「撐體(Plank)」,你就知道會用到
哪邊的肌肉了。
這條肌肉在腹直肌的下面,做滾輪同樣也可以練到。

2.肌肉柔軟度:把骨盆往前面倒這件事情,會遇到
兩個限制,一是臀大肌的柔軟度,太差你的上死點會卡住,
二是股二頭肌的柔軟度,太差你的下死點會卡住,解決辦法
就是拉筋。

3.會陰壓力:你知道的...人的尾巴都長在前面。XD
這點牽涉的原因比較多,座墊跟前述的核心,還有
雙腳輸出有關。

我前一篇也有提到一樣的內容,至於想要嘗試的人,
我也有翻譯簡單的設定變更方法,還請參考。

Lion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Lionlin wrote:
其實我還滿怕大家把這...(恕刪)

好認真的回覆文,令人動容。
轉髖壓會陰1.5小時不會造成很大傷害!
拱背又能高功輸出騎3小時是歐吉桑努力的方向。
Lionlin wrote:
A、這的確跟「森大師」的姿勢是完全的兩個極端,
記得前幾年看Japan Cup
的時候,日本選手的姿勢幾乎都是這樣。

HHX wrote:
沒錯。日本謬論大濕超多,
切忌隨便抓一個就當經典。

我個人看這種日本雜誌其實看很久了,
一路看下來,每套說法,也不能說他錯,
但很重要的是他們的招式都是有"前提"的.
而說日本這些專家與老選手有錯,也不一定,
這些老教練還有老選手,他們輸出與戰績,還是很有說服力.

以森大師來說,這個拱背像蝦子一樣的立骨盆,
這種姿勢的發展,普遍存在於老派鋼管車出身的選手.
立骨盆,還有腳踝下抵的推採法.....這些都是有時代背景的.
若是去參加過KHS的騎乘教學活動,他們也是這一種騎車法.
立骨盆,還有腳踝下抵的推採法,
這個在調整上,坐墊都是偏低一點.
今天的車子,普遍都比20年前的鋼管車要來的輕,
五通要來的硬梆梆,已經不需要坐低用推採.
反而坐墊拉高一點,背打平的人變多.

但這樣就表示立骨盆,還有腳踝下抵的推採法.....是錯的嗎?
今天若是騎的車是一台20年前的老鋼管,
車重,動不動就超過10kg,沒卡踏只有狗嘴套.
沒有煞變把,有牙龍頭高低差還做不出來.....
立骨盆,還有腳踝下抵的推採法,在這種狀況下就還蠻合理的.

森大師,到現在還是老鋼管車.
器材和騎法與姿勢,都會互相影響,只能說有他們的時代背景.
而最近BICYCLE CLUB也有這種背打平騎姿的專欄,
說日本人大師很多,謬論很多,個人不是很贊同.

反倒是學習過fitting認證,
甚至去國外取經回台的自行車從業人員,
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很多實話都沒說,
還可以攻擊同業,抹黑車友的.....這種更糟.

Lionlin wrote:
其實我還滿怕大家把這個姿勢當做絕對無敵的姿勢。
這姿勢是有些限制因子的,我大致寫一下。

非常認同這樣的說法,
很多招式與姿勢,前提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
不然自己身體素質不合適,硬要用,通常結果都不好.

我發現某家fittng,常常作出低坐墊高,大setback的調整.
常常被自許專業的車友攻擊,說這種調整法很糟.
但我自己的看法,我們都沒有實際見面瞭解車主.
坐墊拉高,需要更好的核心穩定力量.
很多人坐墊一拉高,踩踏骨盆整個亂扭.
還不如把坐墊放低一點點開始練,
這時也比較容易掌握坐骨坐(支撐)在坐墊的感覺.

自己實驗過這種背打平,往前傾的姿勢,
當初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上半身的壓力會變比較大.
尤其是手臂肱三頭肌與肩膀,花了一點時間適應.
總之很多改變都需要循序漸進,
沒有好或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

3樓AQ大有開釋,LTP沒430W/hr都多講的.
真的學了LTP 430W/hr的姿勢,
我們也不會真的有LTP 430W/hr.
還是講求健康開心,不傷身體.
Lionlin wrote:
其實我還滿怕大家把這...(恕刪)


如果大家有時間,試著在平路以相同速度掛大盤與小盤各騎一次,換小盤時就知道其"門檻"在哪了(我覺得"限制"是個很negative的詞)

對於Lion的分享給予正向評價,這種文章在01真的不多。唯其於文章貼之各車手騎姿照片,個人認為用來支持這個理論似乎不夠嚴謹,也許也是您想避免得誤導來源。我們也可以於網路上找到許多上述同樣選手但不同於騎姿的照片。
我想如果能對於該騎姿更仔細的定義,比如在某時刻使用該騎姿能提供較好之輸出或....,我想這個討論會更為有趣。

以下照片....似乎角度不大??

核子反應爐Fabian Cancellara


囧爺 Cadel Evans




供參考。



mothertsai wrote:
以下照片....似乎角度不大??

核子反應爐Fabian Cancellara
囧爺 Cadel Evans

供參考。

看起來是爬坡,一個是石板路。

所以姿勢是可以隨著路況不同而改變,對吧?

把手位置、坐點位置、踩踏位置三點都固定了
還可以依石板地形、爬坡地形做轉換...
你有奇人骨骼嗎?

除非刻意調整前後坐點、故意壓低軀幹使用攻擊姿勢
請問這種姿勢又能撐多久

大獅貼的照片有些還有過彎和下坡的呢
敗家是無止盡的...囧rz

mothertsai wrote:
如果大家有時間,試著...(恕刪)


嗯...也許我應該嘗試用其他的方法來說明,這要好好想想。

這個姿勢的出力重點會在3-5點鐘方向的下踩,出力的主要在
臀大肌跟股二頭肌,這點可以看看一些跑步姿勢,有相通的概念。

四頭肌能出力的地方大約是2-3點鐘。

好玩的就是Rotor橢圓盤的設定也是在減少四頭肌的出力,出發點是類似的。



以我自己的感覺,這種出力方式對膝蓋負擔也比較小。

Lion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nitosuji wrote:
把手位置、坐點位置、...(恕刪)


如同你之前提到的,手臂彎曲角度都可能影響的時候,三點固定還是可以改變姿勢。
騎士三點(肩膀至手掌)的第三邊是可以改變長度的。(脊椎好像也可以動...OTL)

當然啦,可以的話是真的做個實驗設計,取一定的樣本數,上功率計、肌電圖、
進風洞來實證這些推論,可惜我專業的不專業能力上無法達成就是。

Lion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這種年代
用嘴巴在騎車還是比較簡單的
身體健康 共勉之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