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eriowu wrote:
是利用腹部的縮漲帶入更多的空氣讓肺部有更多的氧氣利用!! 請仔細看三大賽選手登山時的腹部都鼓鼓的!
姆,補充仔細一點。所謂腹式呼吸是橫隔膜下拉,增加肺部進氣時容積。用力上的感覺上是吸氣時肋骨三角處下方向外推,呼氣時反之。
另:pubmed 或 sportsci 上有研究(忘了在哪看到):主動控制呼吸頻率(相對於不同負擔下的自由呼吸頻率)在降低乳酸堆積上較為有效。
======
訓練方式跟研究有很多,爭論也很多,有時也可見到教練或書籍在方法上的「世代」性:什麼樣的訓練與程度,肌肉比例轉換,重訓耐力平衡等等(road or track)。仔細想想,肌肉根本不知道今天是去跑步還是騎車還是舉重,常見的爭論是:對騎車有效的訓練是不是得在完全在車上完成?考慮一下迴轉時各個點利用的肌肉不同且於迴轉時重疊處不多,也有人聲稱那腿部各個肌肉分開專門練也是可以「進步」的,Orly?!
在 bikeradar 論壇,有一篇關於「重新思考重訓」的討論,已經爭了月餘,參雜學術,實際資料。難得在這種類似 01 的地方也有看了頭痛的東西,弟先不預設立場,有興趣的人請自己讀。
http://www.bikeradar.com/forums/viewtopic.php?t=12753875
======
回到迴轉速。
前面有人「聲稱」有效率的轉速:如平地 80-100 rpm,山地 60-80 rpm。 為何(無論 pro 或一般人)會自然在上坡時採用較低的迴轉?考慮可以變換齒比因應重力影響及個人於固定負載下之耐力,上坡時降低迴轉,這聽起來不是很奇怪嗎?
截至 2008/09 體育生理科學研究(瑞士 Sportmedizin und Sporttraumatologie 56(2) 71-76, 2008 的 summary)還沒給出一個完全的解釋與模型(至少目前弟沒讀到),有時候,「想當然爾」的事情常常沒那麼簡單。只能說,有時照著幹,有樣學樣(armstrong, pantani 看太多),「似乎」無損不吃虧,所以大家就繼續埋頭幹下去。meh~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