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求助]剛買的M1,騎車騎到手會痛...

版主會不會是比例上身體比較短,腳比較長,所以才會這樣呢?
因為訂做衣服的時候,師傅都會說我的背長比較短
單車的座墊很多人看了都說,你這樣不會太高嗎?
wantrv+01 wrote:
M1的17吋...其...
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803/mobile01-5f475acf383e00f1825fc3a15a25f943.jpg(恕刪)



既使m1的車架尺寸較小,但是請您看該貴同事人的上半身和手部與上管、把手之間!
手部幾乎得保持伸直狀態、身體也大幅前傾外加幾無其他彈性姿式!..
人體工學來說,這的確並不符合舒適騎行的比例!

當然!~~使用者她有特別的感覺,就不在討論之列!

因為最近小弟要為女王量身訂製一輛老太婆號..會特別專注於這方面的訊息!.
原則上,國內車店推芥的傾向甚至到原廠的設定!...
會遷就於台灣是外銷導向型的單車產業結構
十七吋以上之車架大量的生產,取得容易,其實量多選擇多,批量高而成本低
因此車店幾乎同心合力來販售比使用者合適再大一號(一吋)的車架給使用者....
至於十六點五吋以下的車架就顯得稀少
就好比m1的車架原廠推芥說明
m1的17吋車架涵蓋範圍竟能高達155cm到170cm...

身高差達到15cm居然能符合同一個車架,這是非常不專業的推芥說明
假設我們以五公分為一個區塊
155~160、160~165、165~170則有三個區塊
1.至少得有三種不同長度的龍頭供合適選擇
2.至少得有三種不同寬度的把手供合適選擇
3.店長至少得準備250mm~300mm~350mm座桿來供選擇
若是身短腿長女性比例下的一七一cm以上的身高,依m1這種街跑性質!
甚至最好有400mm座桿來因應

這樣子才能完整符合身高落差十五公分甚至更高程度的差距

台灣當然有高度專業的生產商
但是在客製化單車的部份仍是有嚴重的大鍋菜心態!~
一支車架可以涵蓋十五公分的差距!..顯然不合理

十五公分的差距,似乎是車在選人,而不是人在選車了!~
上面的說的好
買車的人若覺得不舒服 也不要勉強接受店家的建議
引述自蓋仙部落格:請蓋仙大大恕小弟引用,若有不妥,請告知小弟,謝謝。

市面上所有用"立管"標示的登山車尺碼都不可信 (有點危言聳聽),來看數據,以下所列全是水平上管長,也就是 Effective Top-tube Length (相對於 Sloping 的 Actual Top-tube Length),現在沒有 Non-Sloping 的登山車車架吧?

標示格式 = 水平上管長, 車廠立管 C to T, 品牌車種

63.5cm
635mm, 22", Giant XTC
635mm, 21.5", GT Zaskar

62.5cm
627mm, 21", Klein Attitude
626mm, 19.5", Trek Elite 9.9

62cm
620mm, 20.9", Scott Scale 10
620mm, 19", Specialized S-Works M5 HT

61.5cm
616mm, 20", GT Zaskar
616mm, 18.7", Cannondale Taurine
614mm, 20", Giant XTC

61cm
611mm, 19", Klein Attitude
609mm, 21", Titus Eleven

60.5cm
606mm, 21", Mt. Fuji SL

60cm
602mm, 18", Airborne LuckyStrike
601mm, 18.75", Merlin XLM
600mm, 18.9", Scott Scale 10
600mm, 18", Specialized S-Works M5 HT
597mm, 19", Seven Sola
597mm, 18.5", GT Zaskar

59.5cm
595mm, 17.5", Klein Attitude
594mm, 18", Giant XTC
594mm, 17.5", Merlin XLM

59cm
591mm, 17", Cannondale Taurine
590mm, 19", Titus Eleven
590mm, 19", Mt. Fuji SL
590mm, 18", Merida Matts FLX
588mm, 17.5", Trek Elite 9.9
587mm, 18", Seven Sola

58.5cm
585mm, 17", Specialized S-Works M5 HT
584mm, 18", Voodoo Sobo

58cm
580mm, 17.3", Scott Scale 10
579mm, 17", Seven Sola
579mm, 16.25", Merlin XLM
578mm, 17", Titus Eleven

57.5cm
575mm, 16", Airborne LuckyStrike
574mm, 16", Giant XTC
574mm, 15.75", Klein Attitude

57cm
571mm, 17", Voodoo Sobo
570mm, 17", Mt. Fuji SL
570mm, 16", Merida Matts FLX
569mm, 16", Seven Sola

56.5cm
565mm, 16.5", GT Zaskar
564mm, 15", Merlin XLM

56cm
559mm, 15.25", Titus Eleven
559mm, 15", Seven Sola

55.5cm
555mm, 15.5", Specialized S-Works M5 HT
555mm, 15.4", Scott Scale 10
555mm, 15", Cannondale Taurine

55cm
551mm, 14.5", Giant XTC
551mm, 14", Klein Attitude
550mm, 15.5", Trek Elite 9.9
550mm, 14.5", Merida Matts FLX

54.5cm
546mm, 16", Voodoo Sobo

53.0cm
531mm, 15", Mt. Fuji SL

看大眾尺寸的 16",17",18" 三種規格,真是亂的可以,例如 S-Works 18" 的水平上管已經長到 60 公分,而 Voodoo Sobo 18" 才 58 公分,問題是 Merlin XLM 的 16" 也是 58 公分,捷安特 XTC 卻已標到 19",如果再考慮各家的 BB Drop 不同,以立管 C to T 標示的尺寸簡直是沒有意義

新手挑車考慮要 15" 還是 17",該選 16" 或是 18",似乎是迷失了焦點,現在自行車坐桿的長度變化很多,250 / 300 / 350 / 400mm 都有,所以根本不必考慮車架的立管尺寸,真正影響騎乘舒適的是水平上管長 (刻意忽略頭管/立管的角度影響,因為 MTB 沒那麼敏感),我發現太多人都騎錯車,選太大,趴著騎;如果買不到適合尺寸的話,寧小勿大,避免受傷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wildeny wrote:
上面的說的好 買車的...(恕刪)


我170公分,我是騎17吋的M1。
根據之前在車店裡頭,老闆量測的方法為:
1.把前手肘關節,貼在座墊的前緣,跟龍頭座管,相差約一個拳頭。
這樣的車架大小,是最適合的。
2.座墊高度大概及腰部,正確來說,踩踏到底時,膝蓋應該幾乎打直帶一點彎曲。
這樣的踩踏效率是最好的。

另外,座墊的角度,也很重要,可以決定你騎乘時手臂跟臀部的施力角度跟比重。這部分是店家幫我調整的,詳細學問我並不清楚。
還有,龍頭的角度也很重要。但是個人覺得M1騎乘角度,似乎太趴了一點。所以我龍頭角度都調到最高,或者像有些前輩會額外買龍頭增高器,也是可以改變騎乘角度。
你的仇人真多,30天真的不夠你進行處理。
>>1.把前手肘關節,貼在座墊的前緣,跟龍頭座管,相差約一個拳頭。

如果是上半身較短者,依這個方法來試,手掌伸直
中指約略碰到龍頭與把手的交接處

騎起來的感覺就不會太趴...
pill wrote:
還有,龍頭的角度也很重要。但是個人覺得M1騎乘角度,似乎太趴了一點。所以我龍頭角度都調到最高,或者像有些前輩會額外買龍頭增高器,也是可以改變騎乘角度。


M1可以把他當作是一部用650c輪胎的"平把公路車" (650c的輪胎跟26吋的大小差不多)

下面是捷安特網站寫的:(Flight M0)
◎輕量、輕巧、順暢、舒適的騎乘感,車架重量低於10公斤,較放鬆的OCR公路車幾何,搭配較舒適的小彎把手、座墊、及柔軟的把手套,最小的車架尺寸就算體態嬌小的女生,也可以身隨意走。

沒有看到詳細車架資料的Spec..如果網站寫的是對的.
騎起來覺得趴是很正常的...

但很多人都誤以為M1和登山車是一樣的車架.
我從去年8月買M1至今,已經騎了2500公里,算是騎得滿頻繁,
以身高167cm配17吋車架滿適合的(甚至有人認為我是騎小一號),因為19吋會太長,14吋太小,
而M1 17吋車架的確比一般17吋登山車來的小,請網友別聽到17吋就直喊不合,
我家女王160cm試騎了一下M1,我在旁研究姿勢,其實並無上管太長的問題,
因此樓主可以試著透過改裝跟調整讓騎乘比較舒適。

初期不適應是因為:
1.M1不是登山車,沒有前避震,前叉只是複合材質,並非carbon,加上細胎,所以路感直接傳達到手把上,騎慣了登山車自然會覺得M1易手麻。可換肉球握把、carbon車把手或手套改善。長期維持同一姿勢也會痠,在安全情況下,建議加裝牛角,還可保護變速器及手煞車。

若是手腕痛,應該是姿勢不良,因為M1姿勢較趴,會比登山車有更多的壓力在手掌上,此時更應注意手掌(虎口處)應該與手臂成一直線,免得壓力施在手腕上,手臂可以輕輕微彎,不一定要打直,可吸收一點震動,避免肩膀痠痛。

2.M1當初設計就是較舒適的公路車幾何,姿勢會介於登山車及公路車之間,請別把他當登山車來看,覺得趴得不舒服的話,可以改用高角度短龍頭、後掠有上揚角的直把手、增高器改善。

盡量別去動椅墊,因為椅墊的前後位置關係到踩踏的施力,若位置正確,將踏板曲柄轉至水平處,前腳掌放在踏板時,小腿應成垂直角度;椅墊高度關係到踩踏有無完全出力,若高度正確,踏板曲柄在最下方時,腳跟放在踏板上,膝蓋應該是輕鬆的打直。

4.有些車友等紅綠燈時,還墊腳尖坐在車上不肯下來,建議一定要下車,讓您的手掌、手臂、腰部、臀部休息血液循環一下,對長程騎乘有好無壞。

5.M1是混種車,事實上更偏公路車,比起登山車,力道的傳達較無損失,原設定為10kg車重,稍加改裝就能達到9kg,雖然沒公路車輕,但是搭配26吋細胎,輕踩就能迅速起步,是台柏油路上山下海都輕鬆的好車。
休閒、挑戰、團騎、獨騎-我的單車是豐富的
只看身高來選定車子其實有點冒險,尤其是成車並非量身組裝,只能針對大部分的人的身材而製作
重點在於選車時還是得試坐看看才算數
像5F的車友17.5吋對他而言嫌長,而我只高他1cm,18吋卻很適合我,龍頭部份原本老闆是用90mm
交車時老闆憑他的經驗又改成110mm,坐墊也往後調,這些都完成後就讓我出去試車了
試完後只有坐墊往下調整2~3cm 左右,其它地方都蠻剛好的,光是龍頭部份就長50mm,加上坐墊往後移
整個上半身的差異就達70~80mm,但身高只有差10mm,換言之身高163cm配17吋的不是不可能
但前提是要有經驗的人來幫你做調配,即使你想換成14吋的車架,也不見得適合你
也許14吋的車架是適合150cm 左右的人,但因為M1的車架14吋之後就是17吋了,有些人的身高就變得比較尷尬了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今天捷安特有回覆了...
可以換車架...但原來零件要拔過來..
不過他們建議我先找台14"的M1試試...
再決定要不要換車..
所以目前正在找車試中...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