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lor.tw wrote:早期就是1920年開始的古典鋼架都有擋泥板孔位,而擋泥板也不只有擋泥功能.還有 1.安裝前後燈孔位 2.前後貨架的支撐點 3.整體車色配色需求...(恕刪) 您的解答令我豁然開朗,也謝謝您提供那麼多照片參考!
其實只是臺灣車友的騎乘型態蠻狹窄的而已,小弟在米國參加一些 ACP 的活動,動不動就是 400k/600k/1000k 的,配備擋泥板的騎士就很多,甚至連 35C 的寬胎都很普遍,因為一趟下來超過 20 小時的騎行,會遇到各種天氣和路況,絕非細胎/無擋泥板的戰鬥設定標準公路車能勝任,但 200k 能在 11 小時內打完收工的,就可以不管一切向前衝。
1. 檔泥板不好看2. 地濕不騎車3. 檔泥板增加重量其實我也不喜歡地濕騎車至於重量 ... 我覺得沒那麼嚴重所以, 俺估計就是 "太醜" 吧?到底是檔泥板不好用?還是車子的外觀設計, 讓人不願檔泥板?
CHING. wrote:到底是檔泥板不好用?還是車子的外觀設計, 讓人不願檔泥板? 同隊專業的都沒在裝的 ...裝了會覺得丟臉吧!(停車架也是 ..)--若是亞洲車神表演時戴安全帽 .... 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