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八卦?] 輪組扭轉剛性

今天也是在FB上又瞄到起火了
有點傻眼= =
呵呵..........有人..護老公心切..加入戰局
結果淪為互挑語病的戰爭~
原本想看到良性言論結果變成筆戰囉~

另一方看來很糾結自己的輪組側向剛性不夠被人說到痛處
雖然另一方從沒指名到姓是誰~

既然某方能自己從0創出自己的輪組應該給予鼓勵
也提供頗多第三方數據~~ 真的老實說這比一些廠輪只說自己好
但連個數據都沒來的實際感受面大多了..



剩下只是使用者的主觀感受跟車子調性感受~能不能接受~


傳中說的 對號入座+見笑轉生氣+越描越黑

"騎者條件"跟"騎乘環境"這麼不穩定的因素算是共識吧

A方卻常常提"使用觀感"跟數據不符

再來質疑數據參考性低

而且又提不出系統完整的反駁論點

何謂"完整"如下說明

1. 提出"騎者條件"跟"騎乘環境"可以"恆定"的測試方式

2. 不然就像B方測試方式不談這兩因素

3. 或者提免責申明
(ex.當然上述只是比較過一次的結果,若要下結論應該是要交替騎個十次百次最後做量化分析才稱的上是最科學的作法)

原本一開始A還有"討論"的樣子

後來真的變成叫囂了

這...(攤手)

再來B方

雖然我覺得B的測試方式有點過於靜態

轉動以及上下坡的模擬條件都沒有加入

(不過目前好像也沒有廠商有以上條件的測試方式)

但只用數據說話

單純分享自己心得

也不到A方FB叫囂

我個人感覺不光是產品的說服力

連品牌的形象

B >>>>>>>>>>>>> A

當年在論壇一直是以捷輪、山姆、小索
御三家手編輪被大眾推崇
山姆有些粉絲說小索要靠山姆來炒作
這種說法我覺得有點過頭了

山姆以前是比較常在01發文
文章我也都很喜歡
小索一直都是在他的BLOG和FB自已默默PO文章

二家都是台灣手編輪之寶
我覺得沒必要搞成這樣傷和氣


Owen_Yang wrote:
傳中說的 對號入座...(恕刪)



A 方回言也很奇怪

B 方的確都在自己部落格跟自己粉絲團說明自己的心得

但A 方上面近期回文都說網友被洗腦~? 甚至將支持者影射B方耍心機的對話PO上去?

所謂洗腦應該是到第三方公眾平台去大肆宣傳

會進去B方網站觀看某方面除了能提供一些知識也可以了解一些輪組的事情

如果依照A方理論去A方網站並支持你的理論不也是洗腦了網友?

雙方都有支持一派的理論不能說誰一定有理

但有些東西就是死只有數據能量化~ 這假不了

B方提出的數據對一些人而言覺得好像不太對因為並非模擬騎乘狀況下

但就如網友說的目前多數廠輪大廠也是這樣的方式作測量~

另外B方提出的側向剛性重要性並非B獨創理論 多數大廠輪甚至GIANT也有提出側向剛性位騎乘的助益~

不然為何在B方對比測量一些大廠輪的一線產品側向剛性都是屬偏高類型??

依照A方在B方網站的發文來看 側向剛性 純粹是噱頭 誇大

況且B方在文章只是提醒如果有 下坡 衝刺 過彎 安全至上選用高側向剛性輪較佳~

但被A方老婆解讀成有生命危險...

這個帽子扣很大~

可能有人說車子板金厚比較安全, 但好像沒說板金薄就一定會有生命危險吧?!

況且B方後文有但書 選輪組還是要依照騎乘 體重去挑選

B方文章也有指出過高的側向剛性對一些人可能無感感受不到 因為體重跟腳力也有相關性


另外小的也拜讀B方文章 完全感受不到有指名A方 連名字都沒

看到名字也只有這些廠輪的品牌名稱~ 要跳出來似乎是這些廠輪比較有理?

還有..B方自創輪組品牌在行銷上一定是強調強項~~ 這沒不對

誰會去強調自己的弱項? B強調側向剛性重要性時 B方輪組也沒問世~

現在問世就拿沒問世之前的文章抨擊B 是為了炒作自家輪組?....恩........這要說甚麼呢?


只能說之前透過B方網站 知道A

之前還算有良性上的言論

如今A的方式 只能說讓人失望~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瑜亮情結吧~



真的越解釋越難看

自己的論點說不過人

就開始檢討消費者

這種不會檢視自己不足的廠商

市場自然會有機制淘汰

虧他的支持者還不斷提醒要冷靜

先好好充實自己的產品技術

結果回應支持者的第二項跟第四項就在批車友被洗腦

或許以前真的很認真學編輪

但這次事件

一點都沒感覺到當初可以冠上台灣編輪御三家美名的氣質

哀哀哀.....
看完之後只能搖搖頭

兩方的FB我都有在追

B方的文章追了兩年多

從沒看過B方指名道姓抨擊過A方

只有看到B方默默的在自己的論壇分享各廠花鼓的數據與自己的編輪理念

真不知怎麼扯的?

可以被人說成在對眾多車友洗腦?

在自己的小圈圈裡宣揚自己的理念也有錯嗎?

側向剛性過低就會有生命危險?

要嘛就是我追文不夠久

要嘛就是我識字不夠多

不然我倒是從沒看過B方有說過『側向剛性過低就會有生命危險』這番字眼

要扣人家帽子也不應該是這種扣法吧?

A方的回文起初還能算是在相互請益編輪理念

後來逐漸演變成雞蛋裡挑骨頭

用詞語氣皆咄咄逼人

我是一個平凡的消費者

看完整篇回文

自然就知道該買誰的輪組了
一直覺得手編輪是超值的選擇
今天看完之後……
我跟朋友們 大概完全不會考慮某方的輪組了吧
論述鑽牛角尖……
感覺一直硬要扣人家生命危險的帽子
車友好心提醒也不倖免
真心覺得應該各自發展自己的輪子就好
跑去人家空間做不理性的回覆 實在有失高度
建議A方回去研究,如何在固定花鼓時,把側向鋼性做好一點(如框鑽孔位置及編輪後對應的角度),至少達到38以上。B方則趕緊將花鼓和框的數量做出來,不要搞限量行銷。
怎麼樓上全都自動變成A和B了
XD

只好發揮我的命名美學
來幫這次的事件取一個好記的名字


2017-SS事件

#SAM & SOLE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